隨著簽約服務的深入推廣,我們發現傳統的網格化簽約模式逐漸暴露出服務管理僵化、人力資源協調成本高等缺陷,如何實現簽約服務的高效運作,贏得居民對簽約服務的更高認可呢?“后網格化”簽約服務模式探索應運而生——2016年之前,中北社區衛生中心的社區簽約服務模式以網格化管理為主,即以全科醫生為骨干,以社區護士、公衛人員為核心成員,組成團隊對轄區常住居民按社區、樓道住宅單元劃片包干管理。這種簽約模式在當時一定程度地滿足了居民需求,解決了一些健康服務問題。但隨著簽約服務的發展,居民對于健康檔案的管理、與簽約醫生的交流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訴求,簽約居民希望與簽約醫生有更密切的契約服務關系,希望享受到中心提供的更多形式、更優質的健康服務。
了解居民的訴求后,中心領導征求了家庭醫生、社區護士、公衛人員的意見,科學論證分析之后,探索出了一套適合本社區的簽約服務新模式,即“1+1+X”的“后網格化”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簽約服務團隊由1名簽約醫生+1名簽約助手+若干責任助手構成,采取簽約門診為主的服務形式。簽約門診由全科醫生坐診,負責患者的就診與簽約;簽約助手與責任助手負責在簽約后完善對患者的后續服務。針對高齡、臥床、行動不便等確有需要的患者,簽約醫生團隊還會采取家庭病床等形式開展上門服務。
在初步完成“后網格化”簽約模式的理論構建后,中心首先在下轄的中北站點進行試點。中北站近3年平均門診量在60000余人次,居民在上午扎堆就醫,就診秩序混亂低效;站點居民分屬于不同的網格團隊,部分簽約之后后續服務無人跟上。在新模式運行期間,中心著重于協調架構人員配置,為簽約醫生配備合適數量的簽約助手和責任助手,完善分工。同時,中北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簽約團隊為患者和居民提供了基礎服務包、增值服務包、特需服務包。基礎服務包含基本醫療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增值服務包含簽約門診、預約轉診等附加服務,特需服務包含了口腔保健、糖尿病血管神經功能篩查、骨密度檢測、針灸推拿等特色診療服務項目,分層次為簽約患者提供所需服務。
“1+1+X”簽約新模式運作近一年來,中北站簽約居民預約履約率提高了近15%,門診就診人次增加5000余人次,新增開展了霧化吸入、骨密度檢測、肺功能檢測等治療項目,簽約人數增加近千人,站點就診環境及秩序較之前得到明顯改善,居民滿意度明顯提高。
通過試點一年來的相關數據比較,我們看到,“1+1+X”的新型簽約模式通過簽約醫生團隊提供連續、優質的醫防一體服務,從劃片包干到分工協作,形成簽約服務工作團隊利益共同體,簽約醫生團隊之間的有序競爭激發了優質服務活力,有助于提升患者滿意度及簽約團隊健康服務能力。在站點初步試行之后,中心將對“后網格化”簽約模式進行總結與改進,有望進一步推廣與試行。
但在新型簽約模式的運作過程中,仍有一些地方值得深究與探索。如何運用新模式充分調動人力資源,利用績效考核這個指揮棒發揮簽約模式中各個組成部分人員的積極性,成為運作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部分。同時在建立機構內部“1+1+X”工作團隊的前提下,如何利用醫聯體中三級醫院優勢資源,滿足患者更多的醫療保健需求,建立同質化的醫療服務供給,更是下一步優化簽約服務模式機制的努力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