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益新,中科院院士、腫瘤學家。現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黨組成員,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
建立全科醫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對于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緩解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具有重要意義。
醫學模式的變遷呼喚全科醫師隊伍
醫學模式經歷了很漫長的變革,從神靈主義的醫學模式到自然哲學的醫學模式、機械論的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再到現在所推崇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每一個時代都有跟這個科技、醫學、自然科學的水平相應的一個醫學模式。我國還處在醫學模式的發展和轉變過程中,應該說現在還是多種模式并存的。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為了適應新的醫學模式轉變和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全科醫學應運而生,因為它不僅關注疾病,更要關注健康;不僅關注身體,更要關注心理;不僅重視科技,更加強調人文。
疾病譜變化要求醫學重心下移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疾病發生了大的變化,有史以來慢性病代替了傳染病成為了死亡的主要原因,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第一次超過了5歲以下兒童的比例,這樣的變化帶來了疾病譜的巨大變化。國家衛計委的統計顯示,中國有2.7億高血壓的病人,有9600萬糖尿病的病人。
據統計,城鄉居民的死亡原因中84%是由慢性非傳染疾病造成的。曾益新院士認為,慢性病的特點是一人多病、一病多因,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對醫療資源造成長期、慢性巨大的消耗。疾病譜的變化要求醫學的重心必須下移,必須要更加關注預防,關注健康管理,關注人群情感和心理的需求,這是服務模式變化對醫療提出的要求。而全科醫生能夠承接這樣的一種轉變,推廣健康理念,加強健康管理,控制慢性疾病,早期發現重大疾病,正確處理疾病。因而全科醫生的地位和作用也被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
醫療服務體系急需全科醫生
曾益新院士認為,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一方面是體系建設,另一方面是制度改革,體系建設是完善基層網絡化服務體系,制度建設是要推行首診在基層、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制度。中國醫療服務體系中有90多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這些機構最需要合格的全科醫生。他表示,“我們的醫療體系需要建立合格的、數量足夠的全科醫生隊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有效地、科學地、合理地推行我們的分級診療,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曾益新院士還認為,全科醫生對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的問題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分級診療靠強基層,強基層關鍵是要有合格的全科醫生,而且全科醫生要下得去、留得住還要干得好。因此,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迫在眉睫。
全科醫師制度“領唱”醫改五部曲
“全科醫師制度在醫改五部曲里面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曾益新院士認為,他心中的醫改應分為五步:一是培養合格的全科醫生下基層工作;二是合理的保險制度引導分級診療推行;三是全科與專科之間、專科與專科之間的合作及良性競爭;四是公立醫院醫生的社會化和多點執業;五是倒逼公立醫院的全方位改革。在醫改的五部曲中,曾益新院士將全科醫師制度喻為“主旋律”。
他說,“發展基層全科醫學是我國醫改是否成功的基礎”,醫改實施的第一步應該是要保證基層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即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而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的核心,則要求提高基層全科醫生的崗位吸引力,這就需要一整套政策的配合,包括薪酬、執業發展空間、自身崗位晉升、社會地位、同行認可等。只有通過配套政策的支持,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到基層執業,才有助于在基層真正形成一支被老百姓認可的全科醫生隊伍。
制度建設助推全科醫生發展“主旋律”
全科醫生的發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撫育,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個好機制。全科醫師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還牽涉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因而需要很好的頂層設計和多維度系統推進,特別是要落實《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及發改委、衛生部等六部委聯合頒發的《關于印發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的通知》的各項要求。
曾益新院士認為,目前全科醫師的崗位吸引力還比較弱。這種吸引力按重要性可分為:薪酬、職業發展、激勵機制、就業環境、社會地位等。為此,曾益新和一些院士專家曾向國家建議設立10萬個基層特聘全科醫師崗位,每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2個,其編制由國家特設,放在縣區級醫院(即縣管鄉用),除了正常收入外,由國家每年給予10萬元特殊津貼。全科醫師制度建設是醫改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其本身又需要系統設計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來推進。這項工作意義重大,關系到醫改的成敗。當然,隨著全科醫生的發展,從政府社會、醫學團體到制度設計、政策設計各個方面一起努力,才能夠真正迎來全科醫學美好的明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