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戰宇+呂宏明
摘 要:協議供貨采購方式是采購單位通過中央政府集中采購的方式之一,具有兼顧效益和效率的特點。通過對協議供貨采購方式的優點和問題展開闡述及分析,指出改進完善協議供貨采購方式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協議供貨;凸顯問題;應對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7-0059-02
一、協議供貨的定義及現狀
協議供貨,是指對小批量標準化商品的采購,由采購中心代表采購單位以公開招標等方式確定商品品牌、品種、規格、價格(折扣率)、數額標準、供貨期限、付款方式、服務條件、權益保護等,并與供應商簽訂合同,采購單位直接按照合同采購商品的一種便捷的集中采購組織方式。
協議供貨制度是由政府采購衍生的一種采購方式,在中西方國家均有長足的應用和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自由貿易活動、采購人和供應商間牢固的商業信任基礎催生了協議供貨制度。現今,這種采購方式被廣泛應用于政府辦公用品、基礎設施建設材料、通用設備等項目采購之中。以美國政府聯邦總務署推行的“GSA計劃”(框架協議采購方式)為例,政府工作人員通過預先談判的方式對一系列通用的貨物或服務確定供應商名單,并簽訂合同,各部門通過該計劃選擇供應商并購買產品。
在我國,協議供貨的法律依據是《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財政部第18號部長令)第85條的規定,即:“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可以實行協議供貨采購和定點采購,但協議供貨和定點采購供應商必須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確定?!薄吨醒雵覚C關政府集中采購工作規程》第19條至第26條,對于我國協議供貨的適用范圍和采購規程做出了詳盡的規定。實踐中,常用的流程為:(1)確定范圍,征求意見→(2)網上公告→(3)實施采購→(4)驗收→(5)付款。
二、協議供貨的優點及問題
1.協議供貨的優點。協議供貨采購方式是采購單位通過中央政府集中采購方式之一,具有兼顧效益和效率的特點。(1)簡化采購程序,提高采購效率。協議供貨范圍下,因采購項目集中,用戶可以直接從協議供貨產品中選擇商品,采購時間和周期得以縮短,采購過程十分便捷。(2)降低采購成本,節約財政資金。協議供貨采購量的特點是集腋為裘,零星采購量集中起來也是不小的額度,供貨商為了拿到采購項目會在報價環節做出讓利優惠。因而從理論上講,協議供貨采購基本滿足政府采購節約資金的目標,協議供貨價與市場成交價相比較,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3)實現規模效益,規范采購市場。能夠進入協議供貨的供貨商商業信譽較高,供貨產品質量較好,從源頭上屏蔽假冒偽劣產品進入政府采購門檻。
2.協議供貨的問題。協議供貨在長期的實踐中暴露出一些問題,亟須集中采購單位和政府采購監管部門研究和解決。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1)價格問題。協議供貨產品多為通信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頻率高導致價格調整幅度大,供貨商基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質需求不會主動降價。如果采購人疏于關注市場動態,責任心淡薄,直接以協議最高限價采購,會導致采購價高于市場價,造成價格偏離和財政資金的過度支出。(2)管理問題。管理問題,一方面凸顯為采購單位對于協議供貨采購計劃缺乏統籌規劃管理,實踐中往往會出現以分解項目的方式規避公開招標;另一方面表現為采購人不能對協議供貨商實現有效的管理,如何規范供貨商的供貨和服務質量,采購人員能否廉潔自律,不謀求私利的問題。(3)監管問題。監管問題的主要對象是針對采購人,協議供貨環節采購人的權力沒有放進監管的籠子里。采購人可能會出現權力濫用的環節有:采購人有權在同種產品的多家供應商中選擇,采購人可直接與供貨商談判接觸并簽訂供貨合同等,這些過程少有其他部門的參與和監督,形成了監管的空白地帶,有可能造成“權力尋租”。
三、完善協議供貨的具體對策
1.嚴格按照政府集采目錄采購。采購人要嚴格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央預算單位政府集中采購目錄及標準》來開展采購活動。只有在采購目錄里規定的項目中才能進行協議供貨采購,絕不能自行決定協議供貨采購方式以規避法定的公開采購。盡量減少臨時或零星的采購,應定期統一上報采購計劃,按計劃依據政府規定實施采購。
2.規范協議供貨標準化和精細化管理。采購單位應該將協議供貨內涉及的貨物的技術參數要求趨向標準化,對產品配置、備件材料、服務內容等均逐項拆分,建立標準規范。加強協議供貨合同管理,規范和細化合同文本內容,充分利用合同的約束力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采購人員定期培訓,使其了解目錄下各類型號產品的市場價格動態,防止其被供應商所報虛高價格蒙蔽。應當要求采購人員在與供應商談判環節必須留出一定額度的讓利空間,不能以最高限價作為采購成交價格,以此作為采購人員的業績考核工作內容之一,強制采購人維護單位權益。進一步加強協議供貨商品的比較價格競爭機制,以多種方式鼓勵更多的擁有質優價廉商品的供應商參與。
3.注重對供應商的選擇和服務跟蹤評估。在協議供貨商的選擇環節要高度陽光透明,杜絕固化滋生的腐敗。建立健全政府采購供應商信息庫,不斷完善、更新供應商產品適用性、價格優惠率、履約及時性、用戶評價滿意度、售后服務質量、誠信表現指數等信息,便于采購人選擇適合的品牌和供應商。對于供貨服務質量好,合作用戶反饋評價高的供應商,應該給予網上公示和競爭加分激勵。
4.強化監管職能作用的發揮。建立健全部門廉政風險管理機制,梳理采購各職能崗位的權力清單,對于權力集中的崗位或部門要配備專項的監督檢查人員定期抽查工作,開通同業和社會監督專欄,內外結合,逐步形成立體化多維度的協議供貨監管與約束機制,進一步加強對協議供貨履約的全程監管,共同促進政府采購合法化、公開化進程。采購監管機構要加強供貨過程的驗收監督,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結合的檢查監督。防止供應商不按采購合同規定供貨,避免供應商與采購人串通牟利。如果協議供貨商出現不誠信或其他違規違法行為,監督管理部門應依法嚴肅處理,取消其協議供貨商資格,勒令其退出政府采購市場。
盡管目前協議供貨制度存在不足之處,但是筆者相信,只要將采購效益與采購效率有機結合,規范穩健高效運作執行,定會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協議供貨在政府采購領域的優勢,穩步推進協議供貨政府采購的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蔡毓瑾.淺談進一步改革協議供貨采購模式[J].現代商業,2016,(22):128.
[2] 羅光輝.完善協議供貨與批量集中采購方式的思考[J].中國政府采購,2012,(2):129.
[3] 熊曉鐘,江帆,王清華.政府采購協議供貨方式探討[J].軍事采購,2011,(9):26.
[4] 林海旦.高校政府采購協議供貨制度的研究[J].實驗室科學,2008,(10):169.
[5] 楊敏.高校實行政府采購協議供貨制度的幾點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12):58.
[責任編輯 陳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