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掐滅想象空間
《辦法》首先對互聯網診療做了定義,“就是利用互聯網網技術,為患者和公眾提供疾病診斷、治療方案、處方等服務的行為。” 也就是說,目前大多數醫療平臺提倡的“輕問診”、“遠程醫療”、“網絡醫生咨詢”,都是互聯網診療。
某移動醫療創業公司人士對此回應稱,征求意見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從名稱可以看出,是要規范“互聯網診療”行為,對什么是互聯網診療行為也有界定。
但是,對在線上提供健康咨詢服務等企業的“互聯網健康咨詢”,在條文中沒有明確的排除,容易在觀感乃至在未來的執行上,讓“診療”和“咨詢”兩者混淆,如果用互聯網診療的管理辦法去套互聯網健康咨詢,則因為準入、報備和追責等條款,會把大量已經在線上從事健康咨詢的醫生逼回線下,可能對已經形成的互聯網健康咨詢造成毀滅性打擊。
現在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模式都很相似,大多采取“輕問診”的方式運營。邀請醫療專業人士入駐平臺、然后注冊用戶就相關問題提問,收取診療費用。作為早期互聯網醫療平臺之一的丁香園,最初采取的就是醫患問答的輕問診模式,上線僅半年時候,就邀請了一萬多名三甲醫院的主治醫師入駐,每天付費咨詢問題數接近一萬。
上述人士認為,從這兩年密集出臺的相關文件來看,利用互聯網提供健康咨詢服務,是被政府大力鼓勵和倡導的,比如2016年12月27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的通知》(國發〔2016〕77號)就明確提出,“積極發展疾病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等網絡業務應用,推進網上預約、線上支付、在線隨訪、健康咨詢和檢查檢驗結果在線查詢等服務。”
但是在線問診這一形式的出現之初就帶著免費的印記,互聯網醫療平臺只依靠咨詢業務,發展空間有限。經過了前期的燒錢圈地和資本寒冬的侵襲,互聯網醫療創業者們必須觸及診療核心,來解決當下的變現難題。
然而,《辦法》對互聯網診療實行了嚴格的準入管理,只有以下兩種情況下,才能開展互聯網診療。1、只能是醫療機構間的遠程醫療服務;2、只能是基層醫療機構的慢性病簽約服務。除了這兩種情況外,其他的互聯網診療活動全部禁止。
未來能開展互聯網診療的,必須是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正規醫療機構,即使網絡平臺嘗試通過注冊醫院的方式開展診療,也必須符合遠程診療和慢病簽約這兩種情況,其他的諸如 “輕問診” 等服務,基本不太可能實現了。
雖然目前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總體上都是圍繞就醫的流程優化在做,以及依托有醫療機構資質的主體,合作發展相應的業務。做事空間也不小。該行業人士說,“但所有公司都想進入實體醫療環節,獲取更大發展空間。畢竟現有的產品、技術、服務和監管體系,還遠沒到通過互聯網手段,就能解決整體的醫療問題,但互聯網確實能夠幫助醫療系統解決很多現有的問題。”
而《辦法》的出臺,“至少把外界對‘互聯網+醫療的想象空間掐滅不少。”這些規定,使互聯網機構進入互聯網診療環節的路徑變得清晰,但無疑也增加了部分互聯網醫療平臺接入實體醫療機構的難度。
《辦法》中還規定,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不得使用互聯網醫院、云醫院、網絡醫院等名稱”,而 “應當使用《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名稱。” 事實上,目前幾乎所有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都稱自己為 “互聯網醫院”、“云醫院” 或 “網絡醫院”。
就在今年三月底,丁香醫生發布6.0版本,將所有功能模塊接入,加重對C端的開發。至此,集科普信息、在線問診、藥品查詢、就醫推薦等功能于一體的丁香醫生APP迭代完成。不過在App“找醫生”的服務上,丁香醫生在支付頁面則注明 “醫生的回答只作為健康咨詢類建議,不作為診斷和治療依據。”
在之前的報道中,丁香園副總裁、丁香醫生負責人初洋就提到過“現在我們還沒有資質。其實丁香醫生要做的是基礎醫療的入口,然后再去做流量分發,分發給醫生、醫院、第三方檢驗平臺等。” 初洋進一步說道,“丁香診所基本是按照線下診所的方式在運營,前段時間我們的互聯網醫院也成立了。接下來希望打通內部的業務,在杭州完成線上、線下閉環。”
一直堅持專注于自己的在線問診業務的春雨醫生也在今年三月宣布,將在銀川建立互聯網醫院。據春雨醫生聯合創始人曾柏毅之前介紹,在銀川建立的互聯網醫院,將能夠在網絡解決的看病環節全部上網,如在線上進行分診導診、預約掛號、電子處方、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慢病管理等;線下則進行疾病診療、視頻問診、患者教育、藥品配送等其他環節。而在《辦法》中,已經不允許相關的公司使用“互聯網醫院”這一名稱了。
規范行業也要鼓勵創新
在《辦法》最后,衛生主管部門特別要求:“本規定發布前,審批的互聯網醫院、云醫院、網絡醫院,必須在 15 日內予以撤銷,并按照規定重新對其互聯網診療活動實施管理。”
對此條要求,該移動醫療創業公司人士認為,管理部門傾向于把這類新事物當成傳統醫療機構來管理,所以正式出臺后,相關已經注冊運營的這類機構,可能存在更名一類的風險,以及獲準開展醫療業務的范圍也可能面臨調整。
“從國內外信息技術和遠程醫療的發展情況看,把基于互聯網診療的技術、服務和運營體系,與傳統的實體醫療機構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用傳統線下醫療機構的辦法來管理新的事物,還是有不足之處。”
他建議出臺辦法的步子不妨大一點,準入的門檻放低一些,適用的領域放寬一些,同時對醫療質量和安全的要求更高一些。在保證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的同時,對征求意見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進行與行業發展實際更適應的一些調整,規范行業發展時,不要打擊創新。
他還提到,其實從互聯網醫療行業健康發展的角度,官方出臺相應的法規辦法、技術標準、管理規范是有利行業發展的。但這些文本出臺之前,希望能向相應的行為主體征求意見,而不是此次這樣,臨近截止日的前三天,才以“流出”的方式出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