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危害是全世界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20世紀全球約1億人因煙草死亡,如果沒有有效措施,21世紀該數字將增長至10億。從1989年開始,每年兒童節的前一天(5月31日)被定為世界無煙日,意在希望下一代免受煙草危害。
肺癌是當今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對人類健康構成極大威脅。大量研究已表明,吸煙已經被證實為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吸煙人群的肺癌發生率遠高于不吸煙人群。然而,某些固執的煙民將“有的人不吸煙也得肺癌,有的人吸煙一輩子也沒得肺癌”等類似言論作為自己繼續吸煙的借口。今天我們就從這兩個角度出發,來談談煙草那些事兒。
從不吸煙也得肺癌
來自美國學者的研究顯示,無吸煙史的肺癌人群占肺癌患者總數的15—25%,且以女性為主。與吸煙肺癌人群相比,非吸煙肺癌人群在臨床、病理學、分子生物學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
萬物事出有因,既然“從不吸煙者也得肺癌”,意味著少了吸煙這一首要危險因素,那其他方向總有答案。
1、自然環境
研究人員把目光投向了自然環境。1988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氡作為一級致癌物,大量針對礦工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氡暴露與肺癌發生存在密切聯系,而近期研究則顯示室內氡污染與普通人群發生肺癌有關,氡暴露已然成為肺癌發生的第二大影響因素。
2、二手煙
大量研究亦表明,二手煙是非吸煙人群患肺癌的另一大重要原因。來自澳大利亞的一項納入55個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不吸煙的妻子與吸煙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她們患肺癌的風險顯著增加。
3、其他
其他諸如霧霾、室內空氣污染(包括室內烹飪油煙、燒煤等)、石棉、砷、硅等危險因素,均能增加非吸煙人群發生肺癌的風險。
因此,不吸煙也得肺癌,是其他一個或多個危險暴露因素作用導致的結果。需要注意的是,一項來自BMJ雜志的研究表明,氡和煙草具有協同致癌效應。這意味著當面對相同程度的氡暴露量,吸煙者發生肺癌的風險明顯高于非吸煙者(如下圖所示)。吸煙者同樣可能面對上述這些危險因素,若繼續吸煙,也許終有一天會自食其果。
吸煙卻沒有得肺癌
林彪不抽煙不喝酒,只活了63歲;
周恩來不抽煙不喝酒,活到78歲;
毛澤東只抽煙不喝酒,活到83歲;
鄧小平又抽煙又喝酒,活到98歲;
張學良吃喝嫖賭全占的,活到103歲;
雷鋒同志無不良嗜好,且好事做盡,只活到23歲。
……
以上是網絡流傳的一個笑話段子。
抽煙卻沒有得肺癌,其實也是各種因素影響的結果。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醫學界現在已經逐步認識到肺癌可能是一種外界危險因素通過內因發病的疾病。前文所述危險因素可誘發細胞的惡性轉化和不可逆的基因改變,包括原癌基因的活化、抑癌基因的失活、細胞凋亡的失控,從而導致細胞生長的失控。而這些基因改變是長時間多步驟隨機地產生的。這意味著,長期吸煙者,其實隨時面臨著基因突變導致肺癌的風險,并且可能性越來越高。“最終都沒有得肺癌”這種情況,大抵也只是一種隨機事件。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在評估對人類致癌風險物質的論著里,在不同吸煙狀態下(一直吸煙者、50歲前戒煙、30歲前戒煙、從不戒煙),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累積的患癌風險將逐年增加。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存在部分吸煙者終其一生,沒有罹患肺癌。然而,我們更應該注意到的是,這種風險在不斷地升高!
還未得肺癌的吸煙者需注意
真的無所畏懼嗎?門診上常遇到CT發現結節并疑診為肺癌的患者,他們此時開始為生命的長短而憂愁。肺癌的預后取決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然而肺癌5年生存率很低,來自我國的國家癌癥登記中心、癌癥預防與控制辦公室的癌癥生存數據為16.1%,隨著近些年醫學的進步,該數據可能會有所提高,但仍意味著大部分肺癌患者在確診后5年內死亡。
然而,至少令人鼓舞的是,研究已表明,任何時候戒煙都將對健康產生獲益,且越早越好。上圖也顯示,30歲前戒煙者在60歲時比50歲前戒煙者的同齡人,患肺癌的風險減少一半。當吸煙者在人生不同階段選擇戒煙,其患癌風險均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減少。
如何戒煙更容易成功?
國外的統計數據顯示,吸煙者70%想戒煙,30%嘗試過戒煙,而每年只有近3%左右成功戒煙。當今仍有大量有戒煙意愿的吸煙者在單純依靠自身意志力嘗試著戒煙,這部分人大多最終都走向失敗。這其實也是煙草成癮的表現。煙草成癮的本質是人體對煙草中的尼古丁產生了依賴,類似海洛因成癮,都屬于藥物依賴。此時醫生的幫助,則為吸煙者提供了更多戒煙的干預力量。
醫生在日常診療中,要結合病情根據不同特點進行勸戒。國際通用的“5A”方案包括詢問(ask)吸煙狀況,建議(advise),評估(assess)戒煙意愿,提供戒煙幫助(assist)和安排(arrange)隨訪[11]。實際工作中,可采取首先告知患者戒煙是治療當前疾病或預防潛在疾病的必要部分,并建議患者立即戒煙,再給予患者適當的戒煙藥物治療,如此,戒煙工作將會取得更多成功。
目前我國已被批準使用的戒煙藥物包括:尼古丁貼片、尼古丁咀嚼片(非處方藥);鹽酸安非他酮緩釋片、伐尼克蘭(處方藥)。當然,不是每個吸煙者都需要使用戒煙藥物才能戒煙成功,但每個吸煙者都可以從醫生那兒獲得戒煙藥物的相關信息以及指導。
今天,我們仍然不斷呼吁:珍愛生命,遠離煙草。
來源:醫學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