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源
摘 要:課堂教學評價是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國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但現階段課堂教學評價在克服傳統評價的不足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研究者應對當前我國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嘗試提出改進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教學;評價;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8-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8.052
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雖然我國課堂教學評價在適應新的教學改革發展需要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現階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就此進行探討毫無疑問十分必要。
一、課堂教學評價的內涵
“評價”,漢語中指對事物估定價值。關于教學評價的定義頗有爭議,這源于評價發展的不同時期人們對此理解的不同。泰勒將教學評價看作是與教學目標達成程度的描述,之后的評價專家認為評價是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相統一的復雜的活動,課堂教學評價也必然涉及教與學兩個方面,過程與結果兩個維度。目前較認可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定義即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測量與評價的總稱,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教師的教學所進行的測量和評價。
二、我國現階段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我國現階段課堂教學評價出現了過于理想化、豐富化甚至花樣化的評價體系,對建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過分推崇,使課堂教學評價部分喪失實質性的價值。
(1)評價目標。現階段我國課堂教學評價將發展性目標擺在了重要的地位,教學評價標準中注重評價學生的各種能力,存在著輕基礎重能力的現象。該現象導致評價的華而不實,出現為能力評價而進行評價,使得評價喪失客觀性、科學性。(2)評價主體。我國關于評價主體發展和變革的整體趨勢從“一”到“多”。課堂教學評價強調多方主體參與,這種多元評價主體會耗費更多的評價時間,也往往使得評價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課堂教學評價的低效甚至無效。(3)評價功能。新課改以來,我國課堂教學評價將矛頭對準評價甄別功能,主張取消或否定評價的甄別功能,這是不理智的。事實上,不管是評價的調節功能、強化功能以及教育功能等,都是以甄別功能為基礎的,離開評價的甄別功能便無法存在。(4)評價內容。現階段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評價依然被籠罩在智力因素評價之下,對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評價浮于應付,評價缺少恰當、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甚至僅以學生的紙筆分數測驗來斷定其道德發展水準。(5)評價過程。新課改下我國對于形成性課堂教學評價過于推崇,為推動評價動態化,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花樣各異的評價手段,看似是為了推進課堂教學,實質上是走向了形式主義,失去了評價本身所該有的價值與意義。
三、新視角下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的構建
(一)“聯系性”:評價指標相互對應
課堂教學評價的“聯系性”主要表現在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邏輯自洽、結構嚴整性。即課堂教學評價的各指標之間不是彼此獨立、相互分立的,而是互相對應,并且具有實質性的聯系。
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的確立是為評價所服務的,目的是對評價進行全面、客觀的反映。單個的評價指標不能體現出評價的完整性,兩兩之間的必然聯系不容忽視。例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都是教學論中的重要范疇,理論研究中將其一一提煉出來是為了深入研究的需要,而在實踐中應不可分割。進行課堂教學評價,不能簡單地羅列單一的評價指標結果,而是應揭示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比如教學過程對教學目標的貫徹過程如何,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達成情況如何等。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直接對應于教學實踐,不加聯系的對單個指標的評價不僅脫離了課堂教學的整體而喪失其有效性,并且也易于失去對課堂整體教學的判斷力。
(二)“向生性”:以學評教
所謂“向生性”是指課堂教學評價作用于學生“學”的評價,以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而且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變化。
“向生性”評價是美國大學里廣泛持有的一種評價理念,其試圖通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查,來衡量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的學習情況主要包括學生對于學科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學習的態度、興趣、期望情況以及獨立性、創造性情況。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是對教師教學質量的直接檢驗;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興趣,是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直接檢驗。通過對學生自身獨立性創造性的評價,可以直接映射出教師的教授是否具有新意,是否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獨立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否在作業布置中注重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等。真正的教學效果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學評教”的評價理念,真正做到了教育為了學生的發展。
(三)“技術支持性”:走向評價時效化
“技術支持性”是指在現階段的評價中融入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支持評價的進行,減少評價時間,促進評價的高質高效。
早在20世紀初期,自然科學的發展帶動了各種統計、測量技術的發展,教育家開始把這些技術運用于教育評價領域,豐富了量化評價方法。量化評價力圖將復雜的教育現象簡化為數量,進而從數量的分析與比較中推斷評價對象的成效,其充分體現出了評價科學化的特征。隨著計算機軟件評價系統的不斷涌現與改進完善,也為傳統的量化評價注入了新鮮血液,提供了更多的技術支持。然而,當今“技術支持性”評價在量化評價對數據資料的統計與分析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關注了評價的時效性,注重了評價的及時反饋,以及操作可行性。利用信息科學所提供的評價理念與技術,一方面,豐富了教育工作者對課堂教學評價的認識;另一方面,也使得課堂教學評價走向時效化,逐步邁向科學化與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盧立濤,梁威,沈茜. 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現狀反思與改進路徑[J]. 中國教育學刊,2012(6):43-47.
[2] 叢立新. 評價改革及其反思[J]. 教育科學研究,2003(10):30-33.
[3] 劉華. 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思路及示例[J]. 全球教育展望,2013(3):48-56.
[4] 蔡敏. 美國著名大學教學評價的內容特征[J]. 外國教育研究,2006(6):25-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