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秋菊+米勇
摘 要:良好的水利設施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我國是農業大國,自建國以來,國家水利財政支出逐年增加,建成了以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為代表的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基于此,對六十多年我國水利建設的成就做簡要的回顧。
關鍵詞:中國;水利建設;成就
中圖分類號:TV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7-0157-02
引言
建國六十多年,我國水利建設成就舉世矚目,建成了一批以小浪底、長江三峽、南水北調等為標志的世界聞名的大型水利工程,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長期快速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基礎。水利投資由1950年的1.08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4 083.1億元,上漲了3 780.65倍。水利投資用途也由最初的農田水利的單一基本建設,發展為防洪工程、水資源工程、水土保持及生態建設工程和行業能力建設等多角度、全方面的水利建設。
一、發展成就
(一)建國初期
新中國初期,國家剛剛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以及連年戰亂中走出,經濟衰弱、國力空虛。5億多人口的新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只有679億元,只相當于如今華西村一年的生產總值。
為了加強農業經濟發展,黨中央和國務院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十分重視,這一時期是我國水利建設事業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特別是1952年、1956年、1958年[1],在國家大力提倡防旱抗旱和水土保持、開展群眾性小型水利建設,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水利工程建設熱潮。截至1979年,全國累計建成水庫86 132座(其中大型水庫319座,中型水庫2 252座,小型水庫83 561座,塘壩642萬座),總庫容達4 081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5 209萬畝,農業人均有效灌溉面積由1949年0.53畝提高到0.89畝。三十年間,我國的水利建設從無到有,人民群眾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迸發前所未有的勞動激情,大興水利和基本農田建設,成績巨大[2],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
(二)改革開放以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小浪底水利樞紐、長江三峽、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設為我國工農業發展提供了新動能。至2014年,我國
興建水庫97 735座[3],總庫容達到8 394億立方米,庫容量是1979年的2倍;全國有效灌溉面積7 065.2萬公頃,比1979年的4 831.87萬公頃增加2 233.33萬公頃,增長31.61%;除澇面積2 236.9萬公頃,較1979年1 774.87增長462.03萬公頃;2014年水土流失治理111.6萬平方公里,是1979年41萬平方公里的2.73倍;全國2014年水電裝機容量30 183萬千瓦,比1979年1 911.04萬千瓦,增長15.79倍,大大緩解我國用電壓力,為工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水利投資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4],工業化程度的加大,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我國面臨新的水資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這對水利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水利建設投資是制定21世紀的國民經濟總體發展戰略的基礎[5],是實體良性運行的決策依據。深層次了解把握水利發展戰略,對21世紀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結論
我國城市化、工業化仍在強勁發展,融入經濟全球化才剛剛啟程。水利工程建設依然是農業發展、防汛抗旱、水資源治理的重要保障,今后應該繼續加大水利薄弱環節建設投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實現全面地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 紀志耿.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領導農田水利建設的歷史進程及其經驗[J].經濟研究導刊,2016,(2):19-20.
[2] 胡峰.關于水利專項資金使用與管理的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4,(15):150-151.
[3] 李麗艷.農田水利建設與金融支持研究[J].環渤海經濟望,2013,(2):43-44.
[4] 顧強生.水利與社會經濟聯動和互動關系分析[J].河海大學學報,1999,(1):12-17.
[5] 李泉,劉燕平.我國農田水利發展與投融資機制創新[J].山東農業科學,2013,(1):147-151.
[責任編輯 李曉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