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鋒
摘 要: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塑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英雄。項羽和樊噲都可稱作“英雄”,二者唯一的交集就在那場“鴻門宴”上。樊噲與項羽在形象、精神、性格上有相似之處,且同為武者,樊噲的勇猛、大膽、豪爽、磊落深得項羽欣賞,所以項羽對樊噲無禮闖帳的行為表現出了格外寬容的態度。
關鍵詞:項羽;樊噲;英雄;惺惺相惜;寬容
《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以酣暢淋漓的筆觸,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用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故事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項羽作為一名悲劇英雄,是司馬遷鐘愛的形象之一,但世人對項羽的評價卻莫衷一是、褒貶不一。筆者就《鴻門宴》中相關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
《鴻門宴》中項羽的個性弱點暴露無遺:剛愎自用、自矜功伐、沽名釣譽,缺少政治遠見。這些大家已形成共識,不存在爭議。但在解讀項羽禮遇樊噲的這個細節時,有一處值得商榷,那就是樊噲無禮闖帳、慷慨陳詞,項羽非但沒有怪罪,還直呼“壯士”,賜酒、賜肉、賜坐。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中這樣評價:樊噲把“項羽抬舉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項羽驕橫自大、居功自傲的心理,所以能為項羽所賞識”。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僅僅是迎合了項羽的自大心理,就使得項羽禮遇樊噲,在筆者看來,有些差強人意。要知道,樊噲是無禮在先,假意逢迎在后,僅僅理解為樊噲的一席話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就使其如此寬容,是不是有些牽強呢?除了教學用書分析的原因之外,是不是有更深層的原因呢?我們是否可以斗膽地揣測一下,令項羽折服的深層原因是一種英雄情結,就是他對樊噲的惺惺相惜。
一、外在形象相似,博得眼緣
文中項莊舞劍,劍指沛公。樊噲聽說整個事態之后心急如焚,不顧個人安危私闖軍帳。軍營不是菜市場,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肯定是重兵把守、士兵林立,樊噲帶劍擁盾帶著殺氣就闖來了。一方面寫出了樊噲對主子的忠心,另一方面刻畫了其英勇威猛、粗獷彪悍的武者形象。我們可以看看原文中對其進入營帳內的一段描寫:“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一個彪形大漢立于營帳,怒目圓睜,眼帶兇光;熱血沸騰,面帶殺氣;怒發沖冠,威震敵膽。他的威猛、霸氣、凜然浩氣都一一呈現在眾人面前,單是這個氣場也讓人懼之三分。如此神情倒與《項羽之死》中項羽的形象頗為相似。項羽在東城決戰時有幾處描寫很是精彩:第一處通過“項王大呼、馳下,皆披靡”來表現他的勢不可當的威猛形象;第二處是“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兩次行動項羽并沒有動手,一個聲音,一個眼神就將項羽攝人心魄的虎虎生威表現得淋漓盡致。細細品味,二人都是生而無畏之人,外形魁梧彪悍,一舉一動都頗為相似,即便一個眼神都令人望而生畏。想必項羽在看到樊噲的生猛形象時,也是暗暗一驚,外在的氣質形象首先吸引了他。
二、同為叱咤戰場的好漢,深得賞識
當然項羽也不是吃素的,他看到樊噲的殺氣騰騰也采取了戒備的姿勢“按劍而跽”,形勢一觸即發。然而當張良介紹了樊噲的大名時,項王喊了一聲“壯士”。這是讓讀者始料未及的,為什么堂堂的西楚霸王會對一個無禮之徒尊稱為“壯士”呢?這不得不看看樊噲的人生簡歷。樊噲和項羽一樣都是武將出身,都叱咤于戰場。樊噲是劉邦的部下,一度與劉邦交往甚密,曾與蕭何等人共同擁戴劉邦起兵反秦,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素有“西漢第一猛將”的威名。而項羽馳騁疆場多年,不會沒有聞聽樊噲的威名。同為武者,又有共同馳騁戰場的經歷,更進一步博得了項羽的好感,所以一聲“壯士”絕不是奉承客套之語,這兩個字的內涵是相當豐富的,包含了項羽對樊噲發自內心的欣賞與肯定,所以賜酒那是必然的事情。此處可以說是“一斗卮酒論英雄”,正是那一斗卮酒,更加彰顯了樊噲的血性與豪氣,也深深戳中了項羽的英雄情結。
三、內在的豪爽直率,贏得共鳴
項羽賜酒之后,“樊噲拜謝,起,立而飲之”,賜肉,則“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這里的樊噲沒有絲毫的畏懼之色,給酒就喝,給肉就吃,并吃得狼吞虎咽,也不顧及這個肉的生熟。這種干脆豪爽的性格也深深令項羽折服,一看就是一個不拘小節的好漢。而此時的項羽,敵我不分,一點也不顧及后果,沒有一點心眼,也沒想要鏟除異己,可以看出其直率、坦誠、豪爽的一面。這種在精神上與性格上的共鳴使得項羽起了一番惺惺相惜之意,所以他對樊噲的禮遇也就不足為奇了。樊噲與項羽一生的交集,就在項羽為劉邦所設的鴻門宴上。而就是這樣一次見面,樊噲因為英勇威猛、豪爽不做作的形象深得項羽賞識。所謂英雄惜英雄恐怕就是這樣吧!總之,以上就是項羽寬容樊噲無禮行為的深層原因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處方顯英雄本色。在筆者的心目中,楚霸王是不朽的。他的光明磊落、坦誠率直、包容情懷以及為尊嚴而戰的悲劇故事都讓我們感覺到了在我們民族歷史的延續中有一種蕩氣回腸,它沒有被歷史湮沒,反而歷久彌新,難怪李清照會稱其為“人杰”。
參考文獻:
芳園.史記故事精讀[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編輯 張曉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