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語言文字組成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課程。語文教學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然而,在信息技術被引入教學以來,一些教師把初中語文課上成視頻展示課或“文學鑒賞”課,完全脫離了語文課以語言文字的訓練為主的原則。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通過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具有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言訓練;語感;能力
一、巧設情境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堂課的開始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能將學生快速引入課堂學習活動中,讓學生有學習的欲望、學習的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獲取知識。新課改以來,特別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以來,語文課堂因此而變得更加精彩,“會學”變“樂學”,“呆板”變“鮮活”,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如,我在教學《春》一課時,用課件展示了春天杏花、桃花、梨花開放,小草、柳樹發芽,燕子放飛,蝴蝶飛舞,春雨細細,農民播種的情境圖后,要求學生將圖中的景物口頭描述出來,并且說:看誰描述得最好?問題提出來以后,許多學生躍躍欲試,課堂開始活躍起來,預習過課文的學生積極舉手發言,沒有預習的主動打開課本閱讀,幾分鐘里,課文大部分語言展現了出來,學生開始探討,比如,有的說:梨花潔白如雪,桃花粉白相映;小草探出個小腦袋;有的說:先寫靜態,再寫動態;也有的說:春天給人的感受“都是新的”。眾說紛紜,從遣詞造句、語法修辭、敘寫感受等方面展開了探討,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二、創設訓練環節,促進課堂生成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成習慣,才會變成自己的東西。”語言是工具,使用語言是一種技能,技能的形成需要訓練。學生在課堂引入的基礎上急于想表達,表達中必然有一些用詞不當、語句不準的地方需要共同探討、學習。一堂課的學習應該是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創設一個個教學環節,有目標、有順序地訓練,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生成能力的。
如,在教學《背影》一課時,我用課件展示出“父親”艱難爬上月臺的情景圖,要求學生用語言口述這幅圖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東西,提示學生:“父親”的外貌、神態,尤其是他給作者留下的難忘印象及心理感受。學生說出了:“父親”頭戴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爬上月臺的一些語句,但給作者的感受用語言表達不出來。我又播放了對這段課文的深情朗讀,再讓學生自己朗讀體會。然后探討交流,要求學生各自發表看法,在練習過程中使學生學會運用語言,體會作者感受,促進了課堂生成。
三、重視語言訓練,生成良好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至于文字語言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離開了語感,一切說寫都無法進行。”運用語言是為了表情達意,敘說真情。講到語言訓練,就必須要講語感的培養。語感是一種能力,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途徑較多,這種生成是靠長期反復的實踐得來的,絕非一蹴而就。但是語感的培養必須在教學中重視訓練,才能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能力。
如,我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性地指導學生通過深情朗讀、交流、討論,體會一些名家名作的語言特色和風格,從而加深理解,生成正確的判斷或聯想等能力,以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比如,魯迅的雜文如匕首,似投槍,犀利尖銳,深刻辛辣;毛澤東的詩文,境界開闊,活潑鮮明;老舍的文章語言幽默,簡練親切,自然率真等。
四、通過“寫”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以訓練之。”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才會明白自己的不足,才會感到知識的欠缺。沒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和觀察體驗,是寫不出好文章的。寫作有內容須會表達。在教學中要善于結合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做相應的寫作來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
如,在學習《春》之后,讓他們寫一寫《秋》。在學習了《背影》描寫人物的方法之后,讓學生寫一寫自己與父親之間的真摯感情,并且能抓住某個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舉動寫,以訓練學生語言的運用和感受的表達能力。
總之,語言是工具,使用語言是一種技能。基礎教育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
參考文獻:
[1]呂洪艷.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J].新課程(中學),2015(9).
[2]婁金霞.強化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表達能力[J].甘肅教育,2015(10).
作者簡介:朱玉香(1971—),女,漢族,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工作單位:武威市涼州區古城鎮古城中學。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