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鳳
摘要:通過研究建立起社會力量參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機制,真正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喚醒和引爆學生本自具足的愛。讓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科學的營養,在社會力量參與的完善教育機制下得到科學的喂養,使其成為學生成長的財富。完善的機制必將成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保障。良師必是社會的良知,社會力量與社會教育團體的參與也是良師,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啟我們的教育智慧。
關鍵詞:社會力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機制
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為提高民族素質,培養國家建設急需的人才貢獻了力量。但是,有的地方由于對國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方針和政策不理解,或對社會力量參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缺乏妥善的引導和管理,致使社會力量參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積極作用沒有發揮出來,甚至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必須建立起社會力量參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機制。這才能充分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社會力量參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教育的所有問題都是社會性問題,而社會上幾乎所有問題都跟教育有關。”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主任祝智庭認為,隨著《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的提出,圍繞“三通兩平臺”核心任務,在推進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科學發展機制過程中,尤其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有很多種定義,其實所謂中國傳統文化,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經過五千年的繁衍生息,形成的民族歷史精神,心理狀態,思考方式等的民族文化,世代傳承,具有相對穩定性,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結晶,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哲學、科學、戲曲、京劇、武術等等。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涵蓋廣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既包括儒、道、佛、法、墨等,還包括宗教哲學、道德倫理、語言文字等。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的、內涵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愛國思想、知行合一、以和為貴、寬恕思想、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等等都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
國外的很多高等學校開始紛紛開辦漢學專業,美國、英國等國家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用來指導自己國家的社會發展。現在依然有很多學者在堅持不懈的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他們認為這對自己國家的文化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值得認真學習。
學術和應用價值
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理論基礎,它的精神內涵和理論,不僅能夠豐富高校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的教育內容,也能夠為高校教育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從而豐富高校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
在全球化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社會力量參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一,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遞。二,有利于構建起學生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提高思想內涵。培養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價值觀,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三,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重點難點
1.大學素質教育機制及隊伍建設行政干預、立法規導、制度保障等手段,強力推行以學校教育為主渠道,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密切配合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在師資培養、教材建設、課程設置、考試改革、語言推廣、學術研究、書籍出版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施,形成了成熟穩定的傳統文化教育機制。我們應進一步增強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自信心、自覺性,從戰略高度上充分認識傳統文化教育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性。
2.高校要使社會力量參與由此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機制貫穿始終,保證教育教學的質量,保證其長期開展,提高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必須建立長效機制:①建立健全領導機制。②建立健全管理機制。③建立健全教師教育培訓機制。④建立健全經費投入保障機制。⑤建立健全考評機制。⑥建立健全激勵機制。⑦建立健全學生社會實踐機制。
主要目標
首先,應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政策法規、監督機制、反饋機制和評估機制。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中,增設傳統文化教育的專門領導機構和專家委員會,建立健全覆蓋國民教育各領域的傳統文化教育管理網絡。加強輿論宣傳,促進教育界和全社會形成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共識,營造有益于傳統文化教育發展的思想氛圍。
其次,開展廣泛深人的研究。通過實證調查研究把握關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的全景觀,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清晰的總體教育思路和可行方案。對師生的傳統文化認知狀況進行普查和全面理解,尤其對相關師資隊伍情況予以重點普查;不僅要了解大學專業教育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狀況,還應掌握中、小學生應試教育階段的相關情況。制定適合學生成長各階段、學校教育各階段的量化的教育目標,形成針對各階段相互銜接的科學合理的傳統文化教育方案。
再次,大力推進社會力量參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科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和教材體系建設。在全國高校,普遍設立傳統文化學科點,建立傳統文化研究院,重點扶持開展傳統文化理論和傳統文化教育研究,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繁榮發展;以學術研究、師資培養、巡回講座等途徑,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學科建設平臺的引領和輻射作用;設置從小學到大學,逐次遞進的中國傳統文化核心課程體系和中國傳統文化重點教材體系;挖掘、梳理、分類和優選傳統文化教育資源,使其通過相應的課程和教材,充分發揮當代教育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