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麗亞
摘 要:裝飾藝術作為人類共有的財產,中西方給我們呈現出了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種類的裝飾風格。作為有著五千年歷史的中國代表著東方的個性與風格。它和人類的發展相同,同樣經歷了各種不同的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著不可復制的獨特個性與審美價值。
關鍵詞:裝飾藝術;起源;東方裝飾藝術設計;發展
中圖分類號:J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164-01
一、裝飾藝術設計起源
裝飾藝術是人類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表現形式,探究歷史我們便可得知,在社會原始階段,人們便懂得取樹葉、羽毛、骨頭等這些大自然的東西來裝飾自己或裝飾一些物品,甚至有很多人會用紋身來裝扮自己來區別自己是哪個部落哪個種族的人。
其實在我們今天所定義的“設計”,在遠古時期來說相當于他們的“建筑”;而我們今天所說的裝飾,在遠古時期相當于他們的“制像”。遠古時期的人們由于受生產水平和條件的限制,他們是非常相信和注重神靈和超自然力量的,所以需要注意的是,今天我們的設計和裝飾非常講求審美,而當時的建筑和制像則是僅僅為了躲避神靈和超自然力量。
二、東方裝飾藝術設計發展
原始時期的裝飾藝術比較簡陋,如果把它比喻成人類整個的發展階段,那么原始時期可以說是人類的童年。由于原始時代經濟的落后和工具材料的限制,加上此時人們藝術觀念尚未形成,人們通過現有的環境和簡陋的工具來表達情感。當時主要是用線條和一些不成熟的圖形來表現。
而進入石器時代以后,人們所畫的這些圖形漸漸帶有巫術的含義在里面,以敬畏和躲避神靈和某些超自然力量。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人們開始用獸骨、羽毛、貝殼等自然物件進行裝飾。后期出現的陶器、瓷器,伴隨著產生了更多的裝飾紋樣,如繩紋、網紋、席紋等。并且隨著各種紋樣的產生,其文化特色也逐漸形成,例如彩陶紋樣中的馬家窯文化和仰韶文化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當時這些裝飾元素僅僅是為了保護自己或實現某種愿望來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而非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并且這段時期的彩陶藝術尤為出彩。它是我國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開端,標志著人類正式擺脫僅僅依靠大自然材料來創作,人類開始有了真正的加工和創造,這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重大轉折。彩陶上的繪畫方式主要是以幾何形來表現,紅底黑紋。而關于紋樣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有寫實的也有抽象的。有的寫意、有的注重運動感、圖形有簡潔明了和單純強烈的特征。如果仔細研究彩陶上的圖案我們便可看出,古人對事物有著極高的概括能力。這種概括能力直至今日也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彩陶的分布極為廣闊,但由于各地區不同的文化習俗,導致彩陶的種類和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先人通過在彩陶上繪制圖案來表達自己或本地區獨有的文化情感。
而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我們所熟知的青銅器出現了。早期的青銅器延續了彩陶紋樣的裝飾,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發展便到了頂峰。與彩陶不同的是其風格擺脫彩陶的質樸,而趨于一種神秘、威嚴感,這與當時的宗教環境相輔相成。
到漢代,漆器工藝是這時期的一亮點。漆器主要是環形的器具,色彩主要有黑紅兩個顏色。其線條的運用和它的繪制內容主要是以各種紋樣來表現,其中云紋很有代表性,這與當時的神仙文化思想背景有著互聯性。畫像石又是漢代時期另一亮點,它是雕琢在磚石上的裝飾品,其內容主要講述當時的一些故事和人物傳記等,因此內容十分豐富。需要提及的是這些磚石當時是有顏色的,但由于時間長久,所以現在看見的只是脫落后的黑白顏色。它的創作手法也很獨特,對于重大場面的情景多用分層手法連續表現。而留下的空白處則以各種形象給予補充,因此畫面十分豐富。并且受材質的限制,畫面多以側面剪影式來表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石窟藝術是裝飾藝術的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就是我國古代美術的重要寶藏之一。其構圖十分龐大,畫面豐富,其中既有手繪也有雕塑,造型手法多樣,既有壁畫的手法,又有印度的暈染技巧,其色彩運用既講究又豐富,因此呈現出的輝煌壯麗讓世人驚嘆不已。
隋唐時期繪畫藝術相對多一些。而唐代也是裝飾藝術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這時的裝飾藝術類型十分豐富,無論是布織紋樣,還是各種雕刻紋樣都精彩無比。
宋代的經濟發展穩定,以陶瓷藝術的發展為代表,主要以做工仔細精致為主,使人百看不厭。而元代和明朝的瓷器則是在做工精細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自由的審美情調。最著名的就是我國的青花瓷,而清代年畫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豐富多樣,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色彩,倍受人們喜愛。
裝飾藝術離不開生活,所以它的發展趨勢與現在的生活背景有著直接的聯系。新中國成立后的現代裝飾藝術,將是歷史上又一個裝飾藝術的轉折點。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環境提倡低碳、綠色環保,而整個社會背景趨于全球化的模式,此時裝飾藝術的概念被人們深化,有了更具體的形式法則,被人們更加重視,并且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的出現,其類型也更加多種多樣,現代裝飾藝術將會把裝飾藝術推向前所未有的頂峰。基于此未來的裝飾藝術將會朝著多元化、大眾化、低碳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孟梅林,盛容.裝飾藝術[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2]鄧濤.解讀原始藝術的裝飾性特征[J].美與時代,2002.
[3]李戎.進入多元的裝飾時代[J].貴州大學學報,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