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娥
摘 要:對圖像的解讀是一項值得深入探索的能力,它應該應用在當下美術教學中。本文就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培養學生們對圖像的辨析能力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主要通過“讀”、“看”、“思”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圖像解讀能力;小學美術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208-01
學習美術的基礎之一就是要有讀圖能力,學生們通過正確的讀圖可以更好地把握圖像的表層含義甚至挖掘出其深層意義。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國民素質也應該不斷提高,當代美術課程對學生學習圖像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嚴苛。就這種情況而言,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涉及圖像解讀能力的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
圖像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些圖像在不斷地刺激著人的視覺,從而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國民的審美能力。由于小學生心理發展程度不完善,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他們對事物的解讀僅僅是通過自己的眼睛。學生們的視覺判斷往往受自身興趣的影響,不能真實反映出事物的本質,所以無法使自身薄弱的圖像解讀能力得到提高。
對圖像表層含義下更深程度的挖掘是圖像解讀能力的關鍵。在過去的美術教學中,面對圖像,學生們只會通過簡單的直覺來評價,只停留在很漂亮,美好,看不懂這些表面現象上。學生們并不知道該看什么,該怎么看,可見他們對圖像的深度解讀能力有多薄弱。久而久之,學生們對圖像會感到越來越沒意思,不愿意去感知任何圖像,對于有效的美術學習會大打折扣。以美術學中所說的視覺性為基礎,小學美術課應當積極引導小學生對圖像的認知與解讀,使小學生可以清晰地表達出自己對圖像的理解,而這些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美術素質。
那么什么是圖像解讀能力,怎樣去培養這種能力呢?首先圖像是這種能力基礎,它是一種具有視覺效果的圖形,主要形式有動態和靜態兩種,包括視頻、動畫、圖片等。美術課堂中的圖像一般指繪畫作品。在面對繪畫作品時,學生應該將自身的直覺感應與生活經驗審美經驗相結合,這樣一來圖像表層的內容與深層的意義都會被學生更好地理解,使學生們獲得一種良好的心理體驗,最終得到一種價值取向。
關于如何培養學生對圖像的解讀能力,本人認為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基礎便是想辦法激發學生們“讀”的興趣,只有使學生們真正的從內心中有一種“讀”的欲望,才可以有接下來的“看”與“思”,才可以真正提高學生對圖像的理解能力。而激發學生們“讀”的興趣的關鍵一點便是學生的主觀感受,這種主觀感受與直覺不同,直覺時一種本能反應,并不是經過大腦思考后的結果,而主觀感受是觀察,分析事物后傳達給大腦的一種帶有自我價值取向的信息傳達。
現在的學生正逐漸喪失自身主觀的參與度,那么教師該如何引導從而避免這種現象的繼續惡化呢?俗話說得好,美術就是一場“視覺盛宴”,只有把握住圖片的“刺激性”,才可以抓住學生們的眼睛,從而抓住學生的心靈。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提出一些小問題讓學生對畫作進行深層次的探究,比如:“通過這幅畫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喜歡這幅作品的哪些地方?為什么會如此欣賞這幅作品?”等等,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們清晰地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并且能夠簡單地表達出來。教師在講授《染紙》這一課時,學生們對染紙作品的第一感覺可能是好看、干凈,而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使學生們進一步的思考,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只有像這樣將學生從感性引導到理性,才可以探索到畫作本身真實的含義。
但是學生對一些圖像還是會看不透,不能理解圖像表層背后深層的意義,如《畫聲音》、《畫性格》這類的課程,抽象的圖畫使學生興趣全無,更不要說深一步探索了,所以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觀看能力不但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解剖美術作品,而且也可以觸及到大腦中的知覺神經。在形成知覺經驗后,學生們對美術圖像的藝術感覺會與之前發生質的飛躍。但當學生看東西時只有知覺的參與,時間久了眼睛看的東西也會變成一種習慣,所以美術老師還要培養學生的視覺思維。
發展視覺思維的方法之一就是將圖像分解之后再重構。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將一幅作品分解為基礎的美術要素,讓學生可以更好的了解作品,引導學生探析構成作品的點、線、面的意義內涵。分解之后當然要重構了,可是要怎么去重構呢?可以將這幅作品放入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讓學生們在特定環境下了解圖畫。這就是分解再重構的方法。當學生通過圖像分解與在重構這個方法發現更多的問題的時候,這個時候教師要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化。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圖像解析能力是一個逐漸加深的過程,從最初的視覺感知到知覺經驗再到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地啟發和引導學生,使學生的圖像解析能力得到提高,這對學生今后的美術學習甚至于社會生活是十分重要的,當下的美術教學應該加強對圖像解析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徐旭香.探析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圖像感受能力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中旬,2014 (07).
[2]張飄霞.小學美術教學中圖像感受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