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燕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將帶領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學習運用可行的方法,一步步深入探尋科學的結論。目前小學科學實驗中存在許多問題,致使小學科學實驗效率低下,實驗取得的成效不明顯,如:學生急于動手、爭搶著做實驗,實驗缺乏目的性;實驗材料準備不充分,實驗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教學設計不合理、不嚴密,學生表現浮躁,實驗缺乏有序性;發言時只顧自己的自我表現、不顧同學的意見,也不會質疑別人的觀點,實驗缺乏民主性等等問題都給實驗教學工作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針對上述問題,對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有效性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呵護并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動機大都取決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因為他們的好奇心強,求知欲旺,遇到感興趣的問題總要弄個究竟,科學課是科學教育的啟蒙課程,只要求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尤其是低年級,孩子的好奇心本身就十分強烈,而科學課中的一些內容又是他們從小就纏著父母問個不停的東西。還有那么多好玩有趣的活動可以參加,這一切都是求之不得的。這是學好科學課一個十分有利的條件,但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不少麻煩。學生常常會有一些“胡思亂想”,有的學生在實驗操作時會偏離內容,隨便擺弄實驗儀器。其實,這些都是他們的天性——愛玩造成的。他們還沒有建立最起碼的科學實驗的規范,我們老師心里要清楚,千萬不能誤會了這種行為。想看就看,想問就問。“想看”就要琢磨,一琢磨,問題就出來了,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課堂上,探究活動就自然而然地開始了。另外,對于剛開始學科學課的孩子來說,教師還要注重多演示、多講解即將開展的活動,扶著他們學走路。比如,三年級(上)一開始就是《植物》,要求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大樹。老師就要做給他們看怎樣看、怎樣用手摸、怎樣測量、怎樣運用拓印等等手段去認識大樹。這樣引領著學生在體驗活動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又最大限度的保護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收益終生。
二、提供高效的實驗材料,提高實驗的實效性。
良好的、有結構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動的基礎和保證,實驗材料的自身不足會直接影響探究活動的效果。一套好的材料,會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會促成一節好課。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最優的材料,保證實驗教學高效完成。那些材料是屬于真正有效的呢?首先,材料要保證完好。例如四年級在學習《簡單電路》時,教師就應該在課前將所有的電池、燈泡、導線、電池夾等檢查一遍,看看燈泡是否完好的,電池是否有電,導線是否斷路,電池夾是否氧化等以免在課堂上出現問題,引起課堂混亂;學習《電磁鐵》一課需要用到鐵釘,如果是生銹的鐵釘勢必會影響磁力,因此老師在上課前就應該先用砂紙將其打磨好,才能讓學生清楚的看到有效的實驗結果。其次,材料要簡明:科學探究的材料構造要簡潔明了,要盡量控制影響孩子們探究的干擾源。可見在開展實驗過程中只有提供高效的實驗材料,才能提高實驗的實效性。
三 、策劃實驗活動,規范科學探究程序。
科學實驗前,讓我們準備得再充分些。教師在課前自己要認真的十分投入的把每個活動和實驗都做過一遍,并對實驗要作好記錄,什么地方要注意的,什么地方需要全神貫注觀察的,心中要有數。比如,《溫度與氣溫》一課,“在什么地點測量溫度最能代表當地的氣溫?”第一次試教課時就出現了“想象與現實相矛盾”的問題。學生一致認為:“測量溫度應該在通風、太陽直射的地方”,然而,現實科學恰恰相反:“是在通風、有陰涼的地方測量溫度,能夠代表當地的氣溫”。 教師在課前一定要認真的、十分投入的把每個活動和實驗都做過一遍。展開實驗研究時,能潛心于實驗觀察中,不浮躁、不流于形式。科學實驗最忌不恰當的比賽,學生會因為爭強好勝而忽略了實驗中轉瞬即逝的現象,這會使他們養成不好的習慣。比如在執教《食鹽在水中溶解了》這一課時,學生在做面粉是否溶解于水中的實驗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不輕易下結論。許多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后發現面粉出現了沉淀,這是不溶解的一個特征。這時候能下結論了嗎?這杯混合物的上半部分不能確定,還要做進一步的研究,對混合物過濾,才能確定,才能得出結論。學生的心能靜下來,對科學實驗來說非常重要,吵鬧、沒有意義的比快只會使他們越來越浮躁。
四、學會傾聽、學會質疑,養成科學探究好習慣。
在發言時不能只顧自己的自我表現、而不顧他人(老師和同伴)的意見。要學會養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傾聽、接納他人意見的習慣。同時我們也要學會質疑,“交流質疑”是科學課中必不可缺少的一環。科學質疑是帶有主觀性的,每個人對一個實驗的解釋、對一個現象的描述都存在個人的主觀性的。有了個人的主觀認識就有了不同的聲音,也就有了爭論有了質疑。如在教授《吸熱和散熱》一課時,大部分學生根據以往的經驗,都認為夏天穿淺色衣服比穿深色衣服更涼快,可是有個學生就提出了:就像冰箱后面的散熱板多涂成黑色一樣穿深色衣服不是更利于吸收身體表面的熱量嗎?那不就是穿深色衣服更涼快了。一石激起前層浪,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在討論的過程中對物體的吸熱性和散熱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與體會。這個由質疑所帶來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深有所獲。所以,質疑本身就是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
總之,“有效教學”是一門學問,值得我們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小學科學實驗課的有效教學更是如此,它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新課標所倡導的“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質”將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