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正玉
摘 要:初中階段的學習一是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二是為以后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老師在平時教課時要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提高生物課堂效率。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運用先進的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以達到提高生物課堂效率的目標。
關鍵詞:課堂效率;生物課堂;實驗教學
一、親其師、信其道很重要
要讓學生學好生物,首先得讓學生喜歡你。只有喜歡上了你才有可能喜歡上你所上的課。假如你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一個使學生敬佩而喜歡的形象,那學生學習生物的動力和效果可不得了。在我這些年的教學工作中,聽到一些老師是由于生物課是所謂的“副科”,從而上生物課就敷衍了事,使學校的生物課質量有所下滑。當然無獨有偶,也有一部分老師熱愛生物,熱愛教育,愛學生,認真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走進生物學的知識海洋中?!坝H其師,信其道”,如果學生對老師有了很高的崇敬之情,學生也就會受到老師的熏陶而愛上生物這門課,那樣學習質量還用擔心嗎?
二、創造寬松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思維活躍
寬松、愉快的課堂環境是所有學生所期盼的。平時在課堂上老師要多鼓勵學生提不同意見,在老師和別的同學的想法中找出異議。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讓他們覺得課堂是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場所。當學習到近視眼的形成過程時,涉及到近視眼的原因是物像出現于視網膜的前方,由于沒有在焦點上而呈現出了不清晰的圖像。我記得有一個學生產生了一個疑問,老師你說是像成在視網膜的前方,又怎么能說是成像呢,我突然愣住了,怎么才能給這些沒有光學基礎知識的學生講清楚呢?這個問題讓全班學生也問住了,眼睛眨巴著看我的表現。后來我腦子一轉,有辦法了。做實驗呀,讓事實說話呀,比你講一千遍一萬遍都強。于是我把視力是怎么樣形成的實驗做了兩遍,讓學生自己看怎么形成的。什么情況下出現模糊的像,什么情況下出現清晰的像。這時讓不相信的學生可以自己來做,用事實來說明這個像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了這樣的課堂環境,學生就能大膽地提問題,自己來做實驗并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此學得的知識又牢固又靈活,因為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三、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生物,使學生知道生物就在自己身邊
生物這門學科本身就是一門自然科學,當然了很多老師認為生物課無關緊要,只要隨便教一下就行了。然而,如果教學方法不好,死板、機械地讓學生學習。不但學不好知識,還會讓學生對這門課產后反感,會惡性循環到以后更高一級的生物課學習。所以我們必須要認清形勢,放棄以前不合時宜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標,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比如,在學習《節肢動物》這節課時,我把學生分為幾個組,要他們提前預習所教的內容,并要求利用課本知識,每人找出至少五種節肢動物,還要仔細觀察它們的形態結構,并把觀察到的記錄下來。
通過如此的方法,使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置身于生物的海洋之中,自己瞧,親身去摸,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去感受美麗的自然。從而興趣增加了,知識學下了,學生也不感覺乏味,覺得生物課與自己很近。同時也要教育學生保護大自然。
四、注重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多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對知識有直觀的印象,使學生覺得生物知識不是空洞的、高深的,而是我們自己可以做出的,自己可以看到的。那樣讓學生對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學習,方便記憶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習質量。
同時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老師只用講授這種乏味的教學方法來給學生教知識,學生掌握知識的質量就低許多。因為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新東西。例如,我在教學生“消化和吸收”這節課時,認真考慮了我班學生的現狀,包括認知水平、生活經歷,還有掌握知識的能力學生不是太高,加上這節知識有點難,而且學生就看不到,只有想象老師所講的內容,所以用常規的教學方法是很難奏效的。后來經過深思熟慮后決定用實驗法,于是我給每個學生一塊饅頭,讓他們在嘴中只能咀嚼,不能下咽,同時感覺一下饅頭的味是不是有變化。不一會兒學生就發言了,說饅頭變甜味了,這時我及時講解了生物酶的消化作用,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五、運用信息技術來增強生物課的趣味性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要多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來給學生上課,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從而讓中學生物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老師也可以把知識做成了動畫片等讓學生觀看,更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我還教他們學會自己運用信息技術做一些簡單的學習課件。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學習了電腦等信息技術,為學生在以后的學習打好了基礎。可能以后更高一級的學習用電腦的方面更多了,只有學生早早地掌握了這些技術,以后就不會那么為難了。當然有的電腦知識他們不會,他們就跑來問我,這樣在做好知識結構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學好了生物知識。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