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梅
幼兒園大班幼兒的數(shù)字知覺和計算能力已有了較大的提高,抽象邏輯思維已開始萌芽。如果在幼兒園日常活動中,能將數(shù)的計算和幼兒的游戲活動、實際操作聯(lián)系起來,發(fā)揮它們的交互作用,不僅不會給幼兒學習計算帶來困難,相反還能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的發(fā)展。針對這一特點,本人根據(jù)幼兒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如。
一、在游戲活動中,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段,滲透計算教學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杜克伍斯說過這樣一段話:好的教育必定能給兒童提供一個情境,在這一情境中兒童能嘗試事物,發(fā)現(xiàn)事物的意義;操縱事物,找出事物的因果關系;提出問題,然后自己解決問題;把事物的前后結果進行比較,并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同其他兒童的發(fā)現(xiàn)進行對照。讓我們將幼兒計算教學與一日游戲活動結合,為幼兒創(chuàng)設適宜幼兒學習計算的環(huán)境,使幼兒在這里健康愉快地成長,使他們成為有主動探索精神的小小探索者。
(一)在晨間游戲中滲透計算教學
晨間游戲是幼兒一天活動的開始。早晨,幼兒來園的時間不一樣,他們到園后也只是玩老一套的桌面游戲。幼兒對于這些游戲,已少有興趣。于是,我利用課余之便,發(fā)動幼兒收集一些廢舊物品,做成了“對號入座”(利用廢針瓶)、“按式打印”(利用廢舊小印章)之類的計算用具,讓幼兒在晨間三三兩兩隨機分組,自我組合進行游戲,這樣,不僅使幼兒有了新的游戲形式,而且還發(fā)展了幼兒的計算能力。
(二)在日常活動中激發(fā)幼兒學習計算的能力
計算在于幼兒的眼中,不是乏味而枯燥的阿拉伯數(shù)字和運算符號,而是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時刻存在于許許多多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事件和細節(jié)中的“朋友”。如,生病了喝藥水的時候,把藥水倒在量杯里——先倒了多少,又倒了多少,應該吃多少;放學的時候,小朋友被家長先后的接回家,每組有五六個小朋友,可進行五(或六)的減法;還有“角色區(qū)”商店里的糖果、餅干、罐頭等放在不同的柜中,每樣東西都以它一定的形狀、大小、數(shù)量和位置呈現(xiàn)在幼兒面前;樓梯的臺階……幼兒在日常生活的環(huán)境中,不斷感知數(shù)量、集合、時間等數(shù)學知識,教師應隨機地、靈活地運用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使幼兒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周圍充滿了各種計算知識,也使幼兒計算的概念具體化。
(三)在智力游戲中,調動幼兒的學習算式的積極性。智力游戲是一種有規(guī)則的游戲,它以生動有趣的方式,使幼兒在愉快的實際活動過程中,開動腦筋,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游戲增進知識,發(fā)展智力。如,在益智區(qū)中布置出一道填“+”、“-”號的算式:2()3()4()5()6=10,讓幼兒邊想邊寫,開發(fā)智力,提高學習計算的能力。
二、在教學活動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學
計算教學活動大致可分為集體活動和小組活動兩大部分。集體教學活動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幼兒理解重點和難點,了解并掌握進行計算活動的規(guī)則和方法。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語言,在集體教學講解時,務必做到要言不繁、講解清晰、提問簡明有序。并借助圖畫、實物等讓幼兒初步感知數(shù)的計算過程,為小組活動打下基礎。在小組活動中,讓幼兒根據(jù)教師提供的學具,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在不知不覺、無壓力的情況下,學習數(shù)的計算。
(一)借助游戲,運用教具,激發(fā)興趣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在游戲活動中,只有當幼兒對活動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大腦處于興奮狀態(tài)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在“玩”中獲得知識。比如,教幼兒學習“3的加法”算術,因為5~6歲幼兒的思維較2~3歲幼兒的思維要復雜得多,他們的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逐步向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發(fā)展,不太愛聽重復的話。如果教師一味的、重復的告訴他:“1+2=3”、“2+1=3”……,他會難以理解、難以記住,并且不感興趣,會顯得非常不耐煩。但如果拿五個蘋果告訴他:“你一個蘋果,媽媽兩個蘋果,加起來是幾個蘋果?”他就會很容易理解1+2=3。用類似的方法幫助幼兒學習,使幼兒自始至終充滿興趣,進而喜歡學習,如此反復進行,讓計算教學與游戲達到了最優(yōu)化結合。
(二)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題意,掌握方法
情境教學能給幼兒以身臨其境之感,寓教于樂,使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如在學習“7的第三組減法”時,我把教學場地轉移到草地上,并把小朋友都“變”成了美麗的蝴蝶。先請七只“蝴蝶”在一起玩,接著,有三只“蝴蝶”飛走了。幼兒在觀看情境表演過程中,了解了數(shù)量的多少的先后順序,然后再通過提問:“原來草地上怎么樣?”“后來怎么樣啦?”“最后又怎么樣了呢?”讓他們進一步理解題意,并說出一道算式表示。采用邊看表演、邊回答問題的方法,引導孩子通過分析、思考,將感性經(jīng)驗提升,幫助幼兒構建新知識。
(三)動手操作,增進感知,形成理性
幼兒思維是以具體形象為主,他們采用直覺行動性思維方式,在通過對物體的反復操作中,才逐步理解物體之間的關系。教師提出一定的要求后,再開始操作,讓幼兒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教師所講授內容的理解,由單純的感知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如:學習“6的第一組減法”時,請幼兒從自己的計算盒中拿出6根小棒(其中一根是較長的),排成一行,然后拿掉最長的一根,在操作完以后,要求他們用語言復述一遍操作過程,這樣,反復練習,幼兒就比較牢固的掌握了。讓幼兒的操作,不僅可以讓他們動手操作,也可以讓他們動腦操作、動口操作等,從而有效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由于我在計算教學中,貫徹了直觀性、趣味性原則,采用了各種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游戲活動、實際操作,不僅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而且使幼兒學到了知識,發(fā)展了智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