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摘要: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古代就要與之相關的詩歌和文學作品,從中可以看出茶文化在我國古代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文人之間,品茶之風一時興起,使其與文學作品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中國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幾千年來,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國大地上常開常新,就因為茶能符合中國國民的內在追求,從而茶文化精神成為中國國民性的一個組成部分。同佯,茶文化精神 也反映了中國的國民性。
關鍵詞:茶文化;中國古典文學;茶文化精神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唐宋之后的各個朝代,大量的文人以詩為創作對象,隨之涌現出大量的詩歌和小說;古代文人以品茗飲茶為陶冶心性、抒發情感的風雅趣事,將詩與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茶文化從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而重視現實人生,追求人格完善,講求和諧以及注重禪意審美更是中國國民的特性也是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內容。
一、茶文化與雅士茶道的藝術呈現與重視現實人生的中國國民特性也是中國茶文化的精神
《紅樓夢》中與茶有關,最為膾炙人口的則為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這一回中對茶的描寫,引起了很多學者對其的研究興趣。有學者對其中茶品與茶具進行了考證和研究,對其中的茶道也有一定的研究釋義,均不能達成歷史與現實的一致。
中國茶文化是由中國特性的國民所創造、培養和發展,因而重視現實人生也就成為巾同茶文化的內在特 質之一。中國文人士大夫的種種品茶贊茶的文化表現說明了這一點。
茶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得志時怡情、修性的重要手段,而茶更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失意時安慰人生、平衡心靈 的重要手段。因為茶中有人生的滿足,使得中國的文人士大夫即使遭受巨大的打擊和不幸,也不陷入宗教的 迷狂或深沉的憂郁。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中國失意文人品茶贊茶的歷史或情感體驗。
中國茶學第一人--茶神陸羽,盡管看透人生:"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然 而,他沒有沉入佛門避世,而仍然執著現實人生。不斷地對現實人生探索,而達到了人生的高境界,將儒、道、 佛融于一身,才寫出了茶學經典《茶經》。
二、茶文化中的學者式的探討與提示以及追求人格完善是中國國民的顯著特性也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精神
與茶相關多與養生常識、藥材類相關,《鏡花緣》中多次提到的茶字來源、危害、功用等,多處觀點與《本草綱目》第三十二卷的“茗”條相類似,由此說來,《鏡花緣》中多處資料來源于《本草綱目》。李汝珍在當時飲茶之風盛行之時,大力渲染不當飲茶的危害之處,警示人們要以健康養生為前提飲茶,或許諸多觀點都是來源其他書籍資料,但適當的批判與警醒能讓人們處于一個清醒的狀態下飲茶,對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態度。
中國國民的文化心理結構奠定于孔子"仁"的思想,兩千多年來持久而穩定地承續下來。孔子的思想是中 國農業社會的結晶,而中國農業社會在兩千多年中沒有大的變化,即封閉而穩定地發展。因而孔子所奠定的 這么一種文化心理結構在封閉而穩定的農業社會的環境中承續不斷,后世的思想家們也只是在不同的時代 背景下發展了孔子思想的某一方面。 中國茶文化主要是由中國文人士大夫所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因此,追求人格完善成為中國茶文化精神的 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茶學的開山祖陸羽,就是把品茶作為人格修煉的手段,他在《茶經》中說:"茶之為用,昧至寒;為飲,最 宜精行儉德之人。"于是,"精行儉德"成為歷代茶人的格言。陸羽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實踐和修煉"柿行儉德" 的理想人格。他的《茶羨歌》:"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競陵 城下來。"充分表現了他獨立自由的人格,在茶與山水中尋得人生的滿足。
三、茶文化與講求和諧是中國的國民性也是中國茶文化的精神
在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國民族是一個-卜分強調和諧統一的民族,最早奠定中國民族這一特性的仍然足遠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的禮"要求保持、恢復并突出地強調相 對溫和的遠古氏族統治體制","又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孔子的"仁"是要維護"禮"的,即要維護"以血緣為 基礎,以等級為特征的氏族統治體系"。而這個"禮"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以親子關系為核心的人與人世間關系 中,構成和諧統一的關系,,
對中國國民性的塑造起了較大作用的《老子》,盡管沒有明確地強調"和諧",但它所主張的"貴柔守雌",不 沖動,不狂熱,冷靜而理智的生活智慧,強化和補充了孔子所主張的"和諧" 明確提出和諧中庸思想是戰國時期的《中庸》一書。此書繼承了孔孟提倡發憤修養的思想,同時提出了中 庸之道:"喜怒哀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巾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山,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 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個人的和諧,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這一儒家思想經過秦漢和宋明時代的不斷強化,在以家庭小生產農業為 經濟本位的社會中,對維系中國社會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而深入同民骨髓而成為重要的舊民性。
中國茶文化就是在中庸、和諧的環境中,由具有中庸、和諧特性的中國國民培育、澆灌出來的。因而講求 和諧成為中國茶文化應有的內在特質茶之名的論述后,
4.結語:
任何文化都具有兩重性,有合乎歷史發展邏輯的合理性和合乎當時社會歷史背景的積極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積極的文化也會部分變成保守甚至落后的文化。
辯證地看,中國茶文化所具有的內在特質,在維持幾千年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等方 面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國茶文化也助長和促進了中國文人土大夫那種封閉自守、克制和壓抑的奴隸性格, 一滿足于精神上的人格完善即"安貧樂道"的心理狀態,從而形成歷史的惰性:,當然,這種歷史的惰性主要根源 于中國幾千年封閉的農業社會,茶文化則起了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杜大干. 明清時期茶文化海外傳播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10.
[2]劉占彥.古代茶文化的興盛及對當時社會文化的影響[J]. 福建茶葉.2015(6)-204.
[3]黃廷. 清代前、中期福建茶葉的種植及其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