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政
摘要:周敦頤的文學著作中,包含著他的世界觀。從他的作品探究其深邃的貫通“三教”思想,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他的特色--融儒入釋,鑿空無痕,道儒相生,“三教”貫通。
關鍵詞:儒;釋;道;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
一、人物簡略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原名惇實,因避英宗諱,改名周敦頤,湖南道州營道人。父親周輔成,進士出身,官至賀州桂嶺縣令。周敦頤15歲時父亡,其母攜他投奔舅,舅舅乃龍圖閣直學士鄭向,甚得其器視,視之如子。后因舅舅的蔭子關系而步入仕途。大多任判官、知州一職,仕途生涯中,并不是居廟堂之顯要高官。
在仕途上,周敦頤不徇私情、公正清廉、政務精絕。朱熹有言:“縣有獄,久不決,先生至,一訊立辨,眾口交稱之。”[1]在為人上,心胸寬廣,有濟世之情懷,也有玩水游山,攬勝尋幽,心若蓮花的出世之向。黃太史稱其“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光風霽月”。在致學上,博學篤行、貫通“三教”,“尤善談明理,深于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詩十卷,藏于家。”[2]他把儒家的入世與佛道的出世很好地結合起來,對后世理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他“一生嗜好山水,求清凈,既有道家的超塵出世之風,兼文人覽勝尋幽之好,上居官理事敢于負責的嚴肅作風,一個性格多向的人物”[3]。
周敦頤的文學著作中,包含著他的世界觀。從他的作品探究其深邃的貫通“三教”思想,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他的特色--融儒入釋,鑿空無痕,道儒相生,“三教”貫通。
二、代表著作中蘊含的世界觀思想
周敦頤的著作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及其他一些詩文。
(一)《愛蓮說》
周敦頤的文學創作和他的為人的內在氣質是一致的,頗有君子風范。其著名的文學代表作《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寓意君子不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且在無論萬事萬物面前始終永葆自己的本色,是真正的如蓮君子。蓮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寓意,乃佛教之花,佛祖、菩薩所坐所立亦為蓮臺,經文中也有以蓮花來命名的,如《妙法蓮花經》。這里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與佛家的真如佛性的完美交融。他是個內在世界有一片凈土的人。這也是周敦頤“誠”道德本體思想的體現。君子由內心的“誠”所決定的,“誠”至善無惡。做到“誠”,不僅“自誠”,還要“誠之”,即對待他人和幫助他人實現“誠”。
(二)《太極圖說》
《太極圖說》則是對道教《太極圖》的解說,全文僅有二百多字,引如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極圖”應來自道教的“太極先天圖”。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展現的是一個全新的宇宙世界觀。在他看來,世界和蕓蕓眾生都源于一個無形無象的“無極”,這和老子在《道德經》中描繪的那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有從無到有、再生一、生二、三生萬物的道蘊。也融合了佛家德“非有非無”、“非空不空”的觀念,所構架的世界觀就是從“無極”到宇宙原始狀態的“太極”。并且處于循環往復地動靜交替轉換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一種古代樸素的矛盾對立又相互轉換的唯物觀。
(三)《通書》
周敦頤的文藝思想集中于《通書》中。《通書》全書共四十章,其中關于禮樂的有六章,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周敦頤的禮樂思想,受《禮記·樂記》的影響和啟發。《樂記》認為,“樂”來自天地,是對天地之中和的反映,“樂”是自然的中和,“禮”是自然的秩序:“樂者,地之和也。禮者,地之序也。”[4]作為堅守圣人教化思想的周敦頤儒認為:樂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樂,以宣暢其和心,達于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太和焉。(《通書·樂中第十八》)。因“樂”的作用在于道德教化,故“樂”的形式也要注意,樂聲要平淡和樂辭美善,達到“中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彰顯教化作用。反對華而不實的樂聲和樂辭: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妖聲艷辭之化也,亦然。(《通書·樂下第十九》)。周敦頤作為儒家正統“詩以言志”要求的繼承者,重視道德倫理教化作用。他針對時弊提出“文以載道”的原則: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道德,實也。(《通書·文辭第二十八》)。可見,《通書》的主要思想就是為倫理綱常找到理論依據以及宣揚道德教化。因此,周敦頤也被稱為“理學之宗”、“理學之主”。朱熹在評論《通書》時指出:“至論所以入德之方,經世之具,又皆親切簡要,不為空言。顧其宏綱大用,即非秦、漢以來諸儒所及;而其條理之密,意味之深,又非今世學者所能驟而窺也”[5],可見贊譽、評論之高。
三、結語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從漢唐經學轉至宋明理學,宋代時期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表現出新形式的璀璨、壯觀的景象,在這個傳統思想文化的大轉折中,涌現出群星璀璨般的杰出思想家們,而周敦頤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至今公元2017年,剛好是其誕辰1000周年。研究周敦頤,對研究傳統中國思想文化、國學、哲學、倫理學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的高風亮節,他的君子之要義——蓮花的圖騰,必將永放光芒。
參考文獻:
[1]朱熹.周敦頤事狀·周敦頤集[M].梁紹輝等點校.長沙:岳麓書社,2007:169.
[2]潘興嗣.濂溪先生墓志銘·周敦頤集[M].梁紹輝等點校.長沙:岳麓書社,2007:167.
[3]梁紹輝.周敦頤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7.
[4]李學勤.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073—1098.
[5]朱熹.通書后序·周敦頤集[M].梁紹輝等點校.長沙:岳麓書社,2007: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