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摘 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是歷史教育的靈魂,也是歷史學科滿足社會需要,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新課改背景下,不僅要探索如何在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且應該探索怎樣把歷史作業也營造成引導初中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地。
關鍵詞:初中生;歷史作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歷史課程標準,從各個層面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它明確提出: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與以往的課程標準相比,新課標呈現出一個突出變化是它更加注重了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把歷史教育的社會教育功能與人的發展功能結合起來,從而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成為歷史課程教學的血肉和靈魂。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更是提倡國人“當以良史之憂憂天下”,增強民族的憂患意識。歷史教育本質上是“人文教育”,而這種“人文教育”集中體現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上。
那么,怎樣把初中歷史作業營造成為引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地呢?我想可以在編制作業題時根據每一課或者每一個單元內容的不同設置相應的作業主題,如“以史為鑒”“讀史明智”“心靈雞湯”“我思我悟”“感受文明”“請你欣賞”“走近歷史名人”“與文化同行”或類似主題。這些主題的內容取材范圍可以是教材中沒有提到的,但是與課標相關的;也可以是教材中已有的,但是應避免重復,應注入一些新的內容。主題的內容可以是英雄人物的事跡、歷史事件、典型的文物和藝術品圖片及介紹、歷史遺址的圖片及介紹、文學與音樂作品的片段欣賞等。作業布置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讓學生書寫完成,也可以不用書寫;既可以設定標準答案,也可以不設定標準答案,甚至可以不提出問題。比如,可以讓學生寫體會、談看法、列警句、寫觀后感,也可以只是體會、欣賞、情緒感染、共鳴、感動、震撼、有所思、有所悟,甚至可以安排一些實踐性的作業,如組織參觀、訪問、社會調查、開主題班會等,讓學生走進社會,了解歷史,從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現舉幾課人教版歷史配套作業的例子進行說明。
例,七年級上冊第9課《秦統一中國》的作業可以設置這樣的內容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
【我思我悟】萬里長城的修筑: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跡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秦統一六國后為了北擊匈奴,動用了30萬人不分晝夜地修筑萬里長城。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于后世,實與大禹治水等”。在秦修筑長城的過程中也衍生了不少傳說,如“孟姜女哭長城”: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筑長城,不久因饑寒勞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長城墻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已死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這段長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絕望之中投海而死。
善于鉆研的你,怎樣評價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呢?
再舉幾個實踐性作業培養初中生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例子: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1課《鴉片戰爭》一文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福州三坊七巷中的林則徐故居,讓學生感受林則徐的愛國情懷。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13課《五四運動》一文后,可以組織學生召開以“五四精神”為主題的班會。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17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文后,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長征》或《我的長征》,然后讓學生思考,從紅軍長征的過程中,你體會最深的是什么?學習八年級下冊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一文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向老人們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人們衣、食、住、行的變化,從而讓學生體會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激發學生愛黨愛國的情懷。
以上是我列舉的在歷史配套作業中培養初中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例子,僅供老師們參考。田慧老師曾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應該做到情由景生、潤物無聲、漸進發展和心靈交流。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某一節課、某一段歷史教學內容、某一課作業的事。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編輯 常超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