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英
摘 要: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語文教學應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教學必須從狹隘的基礎觀轉變到全面的素質觀上來,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關鍵詞:文字教學;多讀;精練
一、堅持以語言文字教學為主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訓練,就是字、詞、句、段、篇和聽、說、讀、寫的訓練。就“訓練”本身來說,是教師合理地“訓”與學生認真地“練”的有機統一,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堅持以“訓”導“練”、以“練”為主的原則,才能提高語言文字訓練的效率,真正體現《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的“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1.語言文字訓練要得法
科學合理地制定閱讀教學中的訓練目標,可以克服訓練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訓練的質量。訓練目標恰當與否,直接影響閱讀教學的效率。因此,在教學一篇課文前,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按照材料編排的意圖及學生的實際,準確擬定訓練目標,使訓練目標全面而且有重點。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前,我制定了以下訓練目標:A.整體閱讀課文,掌握生字詞,理解詞義,理清課文段落,掌握主要內容。B.著重理解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樸實的語言表達人物的真實感情。C.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D.以《火光漸漸熄滅》為題進行續寫。這四項教學目標,第一項要求學生掃除字詞障礙,初步感知課文,把課文讀通讀懂,主要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第二項要求學生品味作者用詞造句的恰如其分和文章中最感人的精妙之處,意在培養學生的品評、賞析能力。第三項要求學生以讀為主,讀中悟情,體會在資本主義社會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遭遇。第四項要求學生課外練筆,進行拓寬思路的讀寫遷移,旨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達到深化主旨、加深理解、培養讀寫能力的目的。
2.語言文字訓練要得當
一篇課文的訓練目標確定后,教師就要圍繞目標選準訓練點。例如,《落花生》一文主要寫花生的好處、作用。這篇課文在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語言樸實,恰如其分”。通過一家之間的對話,受到深刻的教育,知道不要做光講體面的人,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訓練層次也要得當,正確把握教材的難度,引導學生突破難點,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而突破教學難點則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巧妙安排教學程序。例如,《草原》一課的情節是圍繞“美”逐步展開的,記敘了老舍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為了增強學生閱讀時的理解,減少訓練的難度,讓學生明晰課文思路,我采用“先分后總”的方法設計訓練,即將作者看到的草原風光與感悟到的人情美分為三類,設計習題組織訓練:A.課文是按照順序敘述的,可以分成哪四部分?B.作者初到草原看到怎樣的美景? C.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的意思。讓學生充分感受草原的自然風光,體會蒙漢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落實字、詞、句的訓練,然后采用先扶后放,在教學內容后揭示學法,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語言美,進而感受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只有在閱讀教學中經常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把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才可能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二、要始終堅持以讀為主
評論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人的積累有多少。因此,想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必須在“讀”上下工夫,發揮“讀”字的妙趣,才能有助于提高語文水平。
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要求他們讀每篇課文都要用正確流利的語言讀出語氣、讀出節奏、讀出感情。具體做法為:(1)初讀感受語意,即通過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章的主旨,提出自己在讀書中不懂的地方,并標上記號。(2)細讀感觸語脈。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默讀為主,著重感受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連綴、層次,感觸全篇語脈,體會文章的基本思路。(3)拼讀體味語句。這個教學環節既有點上的訓練,又有對文章整體氣脈的把握,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整體與局部訓練的有機統一。(4)美讀體察語情。通過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整體讀,體察語情,達到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小學語文教學只靠課內讀有數的文章是不夠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歷史都可以去讀,這樣學生才會從閱讀中汲取多種營養,拓寬視野,受到美的陶冶,提高鑒賞能力,豐富作文素材。
三、把訓練當作主要教學手段
過去語文課是把分析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分析什么呢?無非是分析人物形象、中心思想,分析事件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果,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此類分析多側重于理性方面,甚至是條分縷析,節外生枝,探求微言大義。這類所謂“深透”分析,學生究竟能掌握多少呢?即便掌握了這些東西,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究竟有多大用處呢?因而必須改弦更張,堅持以訓練為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可以把這種教法概括成“導練”兩個字,即在教師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去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或練讀書、或練寫字、或練解詞、或練體會文意、或練寫一段話。在練的過程中,教師再隨時了解其反饋信息,并據此來調整自己的“導”。語文課堅持以訓練為教學的主要手段,是由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所決定的。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