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荔嘉
摘 要:朗讀,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朗讀教學中,“理”與“情”相融合,讓高年級學生真正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才是達到最佳的朗讀教學效果。結合《老人與海鷗》一課,提出朗讀教學中情感培養的方法,旨在提高高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情感課堂;朗讀教學;品味性朗讀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也是誘發主體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在契機。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感悟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理解課文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體會蘊涵在文本中強烈而濃郁的抒情色彩和優美深邃的意境。朗讀課文過程中,學生所表現的情感外露,是對文本言語的理解,憑借口頭語言進行再創造,既提升了自己的語文素養,又促進了語文工具性、人文性雙重功能的發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閱讀分析不應該代替學生個人的閱讀實踐。在課堂上,應該給予學生充分思考和情感投入的機會,讓他們徜徉在語言文字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中有所頓悟,有所思考,有所情感,并獲得思想上的啟迪,審美上的愉悅。《老人與海鷗》是一篇人文性較濃的文章,因此,在設計時圍繞“悟情義,賞和諧”來理文路,品文采,教學中以抓關鍵詞、創設情境、想象畫面等教學方法,披文入情,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指導朗讀,反復品味深刻的句子,讓情感種子在學生的心里激起千層浪,從而更好地理解文字,內化情感。
一、在品味性朗讀中,涵泳玩味
學生在課堂上朗讀課文不是一種聲情并茂的表演,而是情感的流露。對文本的理解,是教師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梁,使學生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內迅速領悟課文內容,理解深刻的句段,通過朗讀表情達意。
《老人與海鷗》教學片段
……
1.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快速默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
2.出示圖片,認識老人——吳慶恒。
3.師范讀,初步感受三個“褪色”。句子中哪個詞語打動了你?(褪色)為什么?
4.學生談感受,并帶感受讀該句。
5.出示吳慶恒老人生活拮據的資料,進一步感受三個“褪色”的深層含義。一般寫文章,我們不提倡重復用詞,為什么作者一連用了三個“褪色”?請看一份資料。
6.你對這三個“褪色”有什么新的理解?這三個“褪色”說明了什么?
7.學生談理解,帶著感受再讀句子,深刻體會三個“褪色”的意義。
本片段,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褪色”的表達效果,深入理解詞語,通過資料的引入,讓學生在資料中讀懂了老人的生活窮困,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由此激發學生對老人這種行為的敬佩與感動之情。在品味性朗讀中,涵泳玩味語言文字,不僅帶有感受,還會化作自己的情感,做到有的放矢,聲情并茂,從而能準確把握文本的韻味。
二、在感悟性朗讀中,真情實感
課堂是由一個個細節連接起來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上,往往忽略細小之處,教師可以引領著把它放大,給予必要的點撥,就能看到學生如雨后春筍般向上拔節,愉悅成長。
《老人與海鷗》教學片段
……
品悟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細節,感受濃烈的愛
1.默讀課文3~13自然段,劃出有關“老人與海鷗相伴”的句子。讀一讀,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寫好后在四人小組里交流。
2.匯報交流,聚焦語句。
①品析老人喂海鷗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抓句子中關鍵的詞語體會。(“很小心地”“退開一步”“撮起嘴”“呼喚”)
②從這些細節描寫中體會到什么?(板書:愛)
③引讀“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干干凈凈” 。
④理解什么是“掃”?
⑤齊讀,用朗讀感受海鷗“幾下掃得干干凈凈。”
⑥這一呼一應,一掃一放,你看到了什么?(老人與海鷗動作的默契)
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的動詞,感受老人喂海鷗的情景,從這些細節讓學生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學生扣住這些關鍵詞語,通過個人讀、教師引讀等方式,學生自然而然就讀出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情厚誼。在這樣的朗讀中,學生的聲音隨著教師的引領而跳躍,內感的人與動物之間的愛也隨著他們聲情并茂的朗讀外化出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情感也在一次次的感悟性朗讀中得到豐富和升華。只有這樣的朗讀,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升華情感;也只有這樣的朗讀,才能讀出語言的氣勢、情味和韻味,才能領悟到文字背后的意蘊。
朗讀能出聲顯韻,能清障激趣,能喚起聯想,更能表情體味,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吸收,有利于閱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養豐富的語感。讓朗讀教學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讓書面語言變成多姿多彩的語言藝術,更讓我們以“朗讀”這把金鑰匙,綻放學生情感之花!
參考文獻:
[1]李建紅.《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5(2):75-76.
[2]石哲菁.《老人與海鷗》教學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4(29):52-53.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