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喚英
摘 要:當今時代,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中被廣泛運用。有人說20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的最偉大的成果之一便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被引入教育教學領域。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將更加優化語文教學,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就在平時的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融合語文教學的幾點體會,與大家共享,借以拋磚引玉。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堂;學習方式
一、融合信息技術,扮“靚”語文課堂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容易被動聽的聲音和色彩鮮艷的畫面所吸引。在教學中恰當地引用一些聲像結合的多媒體動畫,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樂學情緒。特別是在課堂的導入環節,如,執教二年級語文開放單元中《集市和超市》一課,導課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老師說:“同學們,你們去過超市嗎?去過哪家超市呢?”孩子們爭先恐后地介紹自己去過的超市。我接著說:“今天黃老師帶大家一起去逛一逛超市好嗎?現在咱們去逛一家大超市——沃爾瑪。”教室里立即響起一陣陣的歡呼聲,快樂的氣氛溢滿課堂。我打開課件,把課前錄制的超市錄像播放出來。錄像內容包括超市外部景觀和各類商品。孩子們都瞪大了眼睛,神采飛揚地隨著課件去“逛超市”。此處引用信息技術起到了兩個作用,一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快樂地參與學習。其二,學生邊逛超市邊認識物品,寓學于樂。所以,巧妙地引入信息技術,給本課教學開了好頭,收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
又如《紅樹林》一文,作者用優美的語言描述紅樹林的奇特和美麗。當學生找出描寫紅樹林的句子后,我讓他們讀一讀,談一談紅樹林給人留下什么印象。而后說:“古人有言,紙上得來終覺淺,在作者的筆下紅樹林是如此的絢麗多姿。我們也搭乘小船和作者一起去游覽一番,欣賞這一海底奇觀吧。”課件按照漲潮、退潮的順序,呈現出紅樹林隨著潮水漲落,慢慢浮出水面,繼而又浸沒于海底的美妙景觀,給游人夢幻般的感覺。多媒體課件猶如3D電影,帶領讀者徜徉于紅樹林之中,把靜態的文本描述變為動態的入境體驗,豐富了文本的內涵,為學生深刻領會文本內容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二、融合信息技術,開啟語文“微”時代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多媒體又迎來了一位新成員——微課。微課以其“短”“精”的特點受到青睞。在語文教學中,微課所講授的內容呈“點”狀,這些知識點,可以是重點解讀、難點解疑,也可以是學習方法的傳授。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它不受時空限制,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性學習。微課的誕生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外延。
《獻你一束花》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的課文,課文記敘了機場女服務員把鮮花送給體育比賽失敗者的故事。課文的敘事特點是在順敘中反復插入過去的事情。集體備課時,老師們達成共識,教學時應讓學生在自讀課文后找出課文敘述的事件。課堂上,我們發現學生對插敘的了解僅停留在知道哪些事件是插敘,而對于插敘的作用卻未能體會到。為了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插敘這種寫法,在第一課時教學后,同年級的顏老師就制作了一節微課——《怎樣分辨插敘,體會插敘的作用》。微課中,顏老師引導學生抓住時間轉換的關鍵處(四天前;兩年前;兩年來;這次)找出插敘部分。學生從插敘的內容中,理解到失敗和勝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文章就是通過強烈的對比,突出失敗者此時更需要鼓勵,再次說明“鮮花應該獻給黯淡無光的失敗者”這一個中心問題。這一節微課對課堂教學進行了有效的補充,成功突破教學難點,而且通過這節微課的學習,學生對插敘這一種寫法掌握得更牢固了。
三、融合信息技術,開辟習作“新”天地
博客作為一種網絡平臺,為現代教育教學提供了一種交互、合作學習的新方式。如何讓博客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呢?在同事的啟發之下,我開通了班級博客,把博客引進習作教學。讓博客這個富有創造性又極具開放性的網絡平臺成為學生習作的“新”天地。
博客給學生習作提供了一個更有魅力的平臺。習作教學中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就是,學生怕作文,不愛寫作文。于是,在進入小學高段時,我開通了班級博客。鼓勵學生每周發表一篇習作到博客上,這一舉措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渴望被肯定的需要。這種需要在兒童期特別強烈。學生的習作平時較難得到發表,這大大抑制了學生的寫作熱情。而博客空間里,學生作文實現了“作文即作品”“作品即發表”的習作教學目標。學生為了保證自己習作的質量,贏得更多博友的肯定,他們會更加認真地完成作文。有些同學還會很慎重地請教老師、家長,和同學一起修改、完善習作。同時,班級博客空間也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互相學習、相互交流的平臺。同學們可以自由閱讀其他同學的習作,并和同學進行互動,點評,欣賞習作。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實踐,發現孩子們的寫作水平和鑒賞水平都獲得了提高。
總之,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了以往語文教學的單一手段,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容。它既優化了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將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