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清溪
摘 要:小學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活動性,需要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培養出品德良好的小學生,同時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讓學生可以親身去感受生活,有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素養,展現出每個學生的個性。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生活;個性化教育;生活性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具有很強的生活性,要想將課堂教學的需求得到滿足,教師需要利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本文主要論述了小學品德與生活的個性化教育,對于相關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一、設計具體的生活情境
(一)通過故事導入突出主題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故事導入方法,可以引導學生進入到創設的教學情境當中,利用學生求知欲比較強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可以自然融入課堂活動當中。小學生的年齡都比較小,他們都比較喜歡故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他們講故事,實現道德觀念的具體化,利用典型案例讓學生對某個道德觀念產生深刻的印象,產生基本的道德觀念。例如在講解誠信的時候,教師可以為他們講解狼來了的故事,并且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村民們最后沒有救助這個孩子,是什么造成最后的結果?讓學生自己討論,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促進教學活動更好地發展,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當中理解誠信的重要性。
(二)重現生活
當今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內容不能受到教材的限制,教師應該滲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提取教學素材,在課堂當中重現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小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當中將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地發揮出來,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直觀的生活情境,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體驗到生活當中的道德品質,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在學習“我們的母親河”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沒有真正看過黃河,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出黃河洶涌壯麗的景象,讓學生受到深深的震撼,隨后為他們播放有關黃河的污染現狀,讓學生思考該去怎樣保護黃河,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
二、凸顯出個性教育
(一)讓小學生體驗生活
學生從小到大的經歷直接關系到品德的養成,教學內容如果是真實的生活素材,可以有助于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每個小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普遍熟悉的材料,靈活運用教材知識,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解“我愛秋天”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學生來到田地感受秋天的氛圍,觀察植物在秋天里的變化,觀察秋天的小動物,讓學生在真正的大自然當中感受到秋天。也可以組織小學生幫助農民一起收玉米、摘水果等,可以讓他們切身體會到農民的辛苦,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珍惜糧食的習慣。
(二)通過角色扮演激發情感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創設出具體的生活情境,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對于自己扮演的角色擁有自己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融合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在這種活動當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每個學生獲得的學習體驗都是不同的,教師可以讓大家一起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從而建立辨別是非能力,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分配角色,表演各種情節,創新了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課堂的生活化,教師應該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將自己的能力充分展現出來,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例如在講解交通規則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收集有關交通安全的標志圖像,讓學生自己去介紹這些標志的具體作用,讓學生講述在自己家附近的設施,說明自己每天來學校要經過幾個交通信號燈,讓他們嘗試著將自己的上學路線畫出來,將自己收集的標志安置在需要的位置上。也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方式把學生帶入情境當中,從而掌握交通規則,讓一些學生模仿交警,一些學生扮演路人,模擬日常的交通情況,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交通警察的工作辛苦,從而在今后生活中更加積極地配合交警工作。例如過馬路時應該按照信號燈的指示,行人過馬路一定要走斑馬線,使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得到有效的提高。利用這種方式學生的表演欲望也會被調動起來,學生就會掌握更多的交通知識,在以后的生活當中也會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對于教材內容進行靈活的運用,以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結合品德內容和生活實踐,將學生的個性充分地體現出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李春景.淺談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品德教育的特點和規律[J].學周刊,2014(28):77.
[2]李曉弘.巧用生活策略培育生活智慧:小學“品德與社會”歷史題材教學方式生活化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47):276-278.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