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摘 要:學習知識,其實最核心和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培養具有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型的人才。因此,解決問題也就是學生首先要掌握的能力。在當今世界上,孩子都是家長手心里的寶,父母對于子女的溺愛甚至到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地步。這種現象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出小學中年段對于學生的教育力度不夠,我國還沒有形成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體系,而培養小學中年段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成為重中之重。學生要學會舉一反三,面對問題能夠迎難而上,自己動手主動去解決,而不是等著家長,或者是老師去解決,要讓學生從小就養成堅定的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討論了如何提高小學中年段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中年段;解決問題;方法研究
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特別是對于數學的學習來說更是如此。數學由于它本身的理論性、邏輯性比較強,因此,對于小學中年段的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對于數學的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數學是非常講究學習方法的,學習方法掌握得好,就可以做到舉一反三,這樣對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意義的。而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對于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起到推動作用。比如,學生要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及時復習,對于錯題平時多總結這樣的習慣。課前預習的主要作用就是了解下一節課主要的內容,從而先讓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之后找到自己認為比較難學習的地方,上課要做到認真聽講。課后及時復習也就是對于學過的知識要溫故知新,小學數學各個單元的聯系還是比較緊的,溫故知新就是要找到問題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找到數學學習的規律。日積月累,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
二、學會做標記,化難為易
小學數學中有很多具體的應用問題,會出現“誰比誰多”“誰是誰的幾倍”等這樣的問題。而對于這些問題如果不能進行很好的區分,就很容易在做題中出現混亂。因此,解決這種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標記,將題干中的具體數量畫出來進行標記,同時將題干中兩者的關系進行翻譯,正確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比如,光明小學中,六年級人數有324人,五年級人數是六年級的■,問五年級有多少人?這樣的問題就出現了“誰是誰的幾倍”這樣的問題。因此,學生可以首先將題干中的數量畫出來,一個是324,另一個是■,之后對這兩個數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324是六年級人數,■是五年級人數與六年級人數之間的比例關系。接下來學生需要做的就是翻譯這個比例關系,“五年級是六年級人數的■”翻譯過來就是六年級人數×■就是五年級人數,這樣問題就解決了。通過對這樣一道題簡單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這種類型的題關鍵在于翻譯二者之間的關系。學生掌握了這一方法,以后的問題就可以舉一反三,迎刃而解了。
三、善于整理已知條件,聯系生活實際
小學中年段的數學相比較低年級的數學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同時小學中年段的數學題型都是生活實際內容所轉化而成的。對于這種看似簡單實際挺復雜的題型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對已知條件進行整理,之后從已知條件中推出有效信息,再聯系生活實際,將問題更好地推導出來。比如說,學校要對教室進行粉刷,已知,教室長8.2米,寬6米,高3.5米,門窗以及黑板的面積為32.5平方米,求粉刷教室的面積。首先這道題里的已知條件是非常多的,學生第一步要整理這些已知條件。教室的長、寬、高都是已知的,根據已知條件推出這是一個長方形教室,對于這個教室進行粉刷,我們聯系實際也就是涂刷教室的表面積,這樣問題就轉化成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接下來還有一個已知條件是門窗、黑板的面積已經給出,而結合實際來看,門窗、黑板都是不需要粉刷的。因此,兩個已知條件一組合,最終就成為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減去門窗、黑板的面積,就是最終的答案。通過這樣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考慮做題思路,從而更好地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人生存發展必須具備的能力?,F在我們國家對于人才的培養也不再是單純地局限在知識的傳達,而更加重視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F在有很多學生說起問題來頭頭是道,但是也只是局限在自己學過的方面,而面對相同或者相似的問題的時候卻不能夠做到舉一反三,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只是單純地局限在課本知識,而不能進行創新,不能與時俱進,很明顯這樣的人才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提高小學中年段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要從小培養他們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從而為以后的發展鋪路。
參考文獻:
[1]朱笑君.淺談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J].技術與市場,2016.
[2]王曦.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