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明
學生作業,是常規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如何設計和使用學生作業,也是學校教研的重要主題。
多年來,我縣學生作業存在著重知輕能、重負低效等問題。傳統的作業本,作為主要的作業管理形式,是學校和上級檢查常規教學的主要依據之一,它由學科教師統一選擇題目,讓學生完成,重知識性,講究書寫,規范要求,曾經在常規教學中發揮過巨大作用。然而它的統一性、限制性較強,加之認識的差異、使用和管理缺失,已無法適應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這種作業在一些學校逐漸成為應付學校和上級檢查的工具,成為學生和教師的沉重負擔,因而越來越受到質疑。教學輔導用書,現在使用的是《兩導兩練》(小學)和《問題解決導學方案》(初中),由山西傳媒集團·希望出版社出版,它包括課前預習、課堂達標、課后檢測和拓展延伸等部分,因其新穎的設計和完整的訓練,成為教師指導學生預習、完成課堂教學、布置課外作業的首選。這種作業容易使教師形成依賴性,缺少獨立思考;因學校所處地域和基礎的差異,在使用中也存在作業選材生活化針對性不夠、部分練習無法完成等情況。對課外家庭作業,盡管上級教育部門對各年級課外作業量和完成時間有明確規定,但由于學校管理和學科教師迫于考試壓力等原因,不可避免存在著作業機械重復、作業量大等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引領下,進行作業設計和使用的探討研究,為學生設計出適合的、恰當的、有創意的作業,勢在必行。
如何設計和使用作業呢?
首先,取決于對作業的認識。認識決定態度,態度影響行動,行動決定成效。作業的本質是什么?新課程改革下作業的功能有怎樣的變化?學生應該做什么樣的作業?學生應該怎樣做作業?如果不能解決認識的問題,只是想了想就算了,對作業的設計和使用也就只停留在老路上。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分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兩類,它具有認知、育人、評鑒、發展等功能,年級越高,作用越大。作業的本質和目的,不是作為檢驗老師教學成效的工具,也不是為了提高老師的教學能力,從學生的角度看,它是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教師的角度看,它是為了監督學生的學習情況,給學生提供幫助,為以后的教學和活動做好準備。我們不僅要重視課堂作業,還要重視課外作業。研究表明,課外作業的價值,在于超越了在校學習的限制,有助于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拓展學習資源、調整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習慣,課外作業完全有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財富,而非是導致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元兇。
學生應該做怎樣的作業?學生應該怎樣做作業?《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作業設計必須符合《基礎教育改革綱要》的要求。作業設計的理念應遵循以能力立意、尊重差異轉化、選材生活化、學生參與設計、重效益和過程、內容與形式多元化等原則(省教科院張林改《有效作業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展示學習的成果,應該成為完成作業的主導。
其次,教師要具有設計作業的能力和技術。作業命題是教師應掌握的一門技術,每位教師都應該有命制作業題的能力。作業編制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要求教師深鉆課程標準,每一道作業題都能在課標中找出依據;重視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以能力為導向;貼近生活,注意體現知識的應用價值;重視探究性學習;注意書面作業與活動作業的結合。每種題型都有其特點和編制的技術,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培訓力度,指導教師學習掌握作業命制的基本技術,提高編制作業能力,為課堂教學改革打下基礎。
最后,作業的設計和使用要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多與少。減負是手段,促進發展才是目的。學生作業減少,并不只是數量的簡單減法,教師必然要做更多準備工作,面對可供選擇的題海,教師不僅要精挑細選,更要結合學生實際,恰當設計,實現低負高質。二是主與從。學生是完成作業的主體,不是教師教學的試驗品,應以學生為本,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好作業,讓學生在快樂中成為學習的主人。三是知與能。學以致用,知識是基礎,能力是目的,沒有基礎知識,能力的培養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四是異和同。作業設計在面向全體的同時,又能針對不同學生,分層要求;學校既有統一要求,又能區別對待,貫穿落實在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中。
我縣在作業改革方面雖然起步較晚,但多數學校及教師已經認識到作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且開始研究解決,一些學校和教師已進行了有益嘗試,一些實效性強、有創意、倡導動手實踐性的作業逐漸出現。如某小學的口語交際訓練作業,每天一句,簡短省時,又有很強的實踐性;某學校嘗試語文課文思維構圖作業,極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某學校使用學案卡,將一課的作業濃縮在一張A4紙上……他們不懈努力著,正在為改變我縣作業的現狀,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