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芬
摘 要:從管理的講,學生第二,教師第一。如何有效地培養教師?從梳理成長課程,引領教師自主成長;搭建體驗平臺,挖掘教師內在潛力;激活個性,打造屬于自己的名片三個角度闡述觀點。
關鍵詞:成長課程;體驗平臺;激活個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多個組織共同提出:“復興始于教師。”教師的復興才使學校、教育復興,對于教育管理者來說,培養學生首先應該從培養教師開始。那么作為一所農村小學,如何有效地培養教師?我校秉承“開啟智慧,潤澤生命”的辦學理念,積極踐行“管理就是服務”的思想,將教師放在管理的中央,為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搭建成長的舞臺,從中發現教師、培養教師、成就教師,讓每位教師享受職業的尊嚴與幸福。
一、梳理成長課程,引領教師自主成長
“校本研訓”是教師職業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我們將原先散點的培訓內容進行梳理,形成學校“教師成長課程”,共分為“通識課程”“教藝課程”和“特色課程”三大類,以這三類培訓課程,激發教師的內驅力,使教師不斷克服工作帶來的生命倦怠,深刻體驗“存在”的樂趣和“為師”的價值,并以良好的專業成長為愿景,明晰發展目標,主動發展。
1.通識課程——激活教師內在潛能
學校以兩大通識課程來激活教師內在潛能,在以人文關懷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同時,著力于引領教師發展方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教育觀。其一為規劃課程。每一位教師從自己對職業目標總的設想,對各專業素養的具體目標設計,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規劃三年發展之路,并在實踐與規劃的對照中激發自己專業發展的動力。其二為情感課程。以“道德講堂”的形式進行“月度人物”的頒獎活動。介紹身邊的名師,講述身邊的故事,暢談心中的感悟,引導教師深入理解學校文化,并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行為。
2.教藝課程——提升教師業務技能
校本研修是教師交流實踐教學的平臺,“以研究的目光關注日常事件”是學校教師的共同追求與行為方式。學校形成三級教研模式,學校層面以研討展示為主,著眼于學科的整合與融通,重在轉理念;學科組教研圍繞專題,以磨課研修為主,著眼于學科特點,重在轉行為;備課組層面以研讀教材為主,著眼于深度解讀教材,研究年段特點,重在備教案。
3.特色課程——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的專業成長,除了根植于課堂實踐外,學校還嘗試了教師最近發展區課程。根據教師發展情況厘清教師發展梯隊,嘗試實施教師分層發展課程。其一是領雁課程。由校外專家直接培育,從課程的角度進行導師制指導,并為之搭建平臺,錘煉能力。其二是拔尖課程。由第一梯隊、教研組長引領發展,主要進行課堂磨煉,學習學科理論,參與校級交流,打造骨干教師。第三是強基課程。由第二梯隊、備課組長引領發展,進行“師徒結對”,學習課堂管理,教學設計,練好基本功。
二、搭建體驗平臺,挖掘教師內在潛力
教育即發現,其實管理也是發現。教師的素質并不都是顯性的,學校要讓教師素質有釋放與展示的機會,要給他們夢想成真的舞臺,在“你”還沒有認識自己的時候,“我”就以認可的姿態發現了“你”。如何讓教師被“發現”?除了教師自我的努力外,學校應為其搭建平臺,提供展示的舞臺。
1.魏小講壇——發現教師的內在氣質
每周開設“魏小講壇”欄目,欄目分為4個板塊:專家講座、骨干講堂、教師沙龍、道德講堂。我們不僅邀請專家來校指導,更讓魏小有特色的老師走上講壇一展身手。擅長寫作的講寫作技巧;擅長糕點制作的講烹飪;對中醫感興趣的講養生之道。真正做到能者為師,善者為榮,讓每一位教師都獲得一種存在感、獲得感、成就感,提升教師的職業尊嚴感。
2.值周校長——發現教師的管理潛力
學校管理重心下移,讓每個成員以“崗位體驗”的形式參與學校管理,成為學校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從而讓每一個成員形成“學校發展,我們共同的責任”的價值觀。值周校長成員分為三個梯隊:行政一人為首席校長,教師三人根據教師特長分工為教學校長、常規校長、后勤校長,學生代表若干人分別擔負相應的職責。強調前沿后續,設置值周校長網上專欄,及時發布值周亮點與友情提醒的文字圖片,讓每一個學校的成員在崗位體驗中重新認識自我,在參與管理中喚醒自我、發現自我。
3.團隊分享——發現教師的合作意識
建立以“團隊”為核心的文化,創建新的促進教師成長的基礎管理平臺和運行機制。首先是加強學校教研組、備課組等固有組織的團隊建設,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及展示,提升教師的內在凝聚力;其次以“俱樂部”等民間組織為形式,以興趣和志向為基準,組建“興趣團隊”,使教師互相熏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尋找新的學習的平臺和機會,讓老、中、青年教師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存在感。
三、激活個性,打造屬于自己的名片
馬斯洛的“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教師的人生價值,主要體現在人生追求的達成,家長與學生的認可與尊重,以及自己在教育體系內的影響力。如何讓教師感受自我價值的實現?我們通過“文化”的方式來達成。
1.教師工作法命名——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
在日常工作的總結中,總會發現老師有自己經過實踐檢驗的獨特的“金點子”,我們幫助教師把經驗進行提煉,指導教師從“實施背景”“創新之處”“適合范圍”“操作策略與流程”等方面進行梳理,形成“工作法”在全校的推廣,使許多教師脫穎而出,教師主動研究和實踐的氛圍變得濃厚,一些優秀的做法讓全校受益。
2.精品校本課程展評——打造屬于自己的“名片”
課程是學生成長的跑道,是教師成長的名片。學校教科室策劃課程建設的研討活動,從源頭叩問教育教學的真諦,倡導每一位教師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鼓勵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素質發展要求,依據個人的文化底蘊、興趣特長,開發和設計屬于自己的“師本課程”,評選精品課程。這些課程為孩子打開了另一扇窗,也為教師打亮了自己的底色,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名片。
發展教師是學校管理的第一要務。學校在“潤澤”理念的指導下,本著“管理就是服務”的思想,努力為教師的成長服務,用心發現和挖掘教師的潛力,成就教師的價值,最終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參考文獻:
姜勇,張明紅,何敏.論教師的文化養成[J].教師教育研究,2008(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