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勝亮
摘 要:在傳統的小學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一直秉承著“尊師重道”“嚴師出高徒”的教學理念,認為只有嚴厲要求學生方能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這種教學理念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中是可行的,但是落實到當前的課程改革中,是萬萬不行的。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的理論知識,更要在這一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使其能從小就獲得知識和精神方面的滿足,以此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呢?不妨從愛入手,以愛為名來感化學生,用愛來打動學生,如此方能自然而然地在學校教學中滲透德育。
關鍵詞:小學德育;以愛為名;感化學生
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學生。”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不僅要履行“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還要對學生予以關愛,用愛來滋養學生的心靈。在德育中,教師的愛也是必不可少的,愛是基礎,愛是本質,愛是教師履行工作職責和道德準則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小學教學中,教師要用愛來進行德育,以此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一、用愛打動學生
在對傳統的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進行觀察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是哪一學科的老師或者是哪一等級的老師,由于受自身認知和喜愛的約束,常常會對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給予厚望,或者過分的關愛,即便這些學生做出一些有違校規、班紀的事情,教師也會一笑置之,不對其做過多的批評或指引,甚至會為其想一些無傷大雅的借口來幫助他們逃脫責罰。再看他們對那些成績稍差的學生,一點小小的錯誤也會像蝴蝶效應一樣引發出一系列的指責。這種對學生的不公平對待,使得學生尤其是成績稍差的學生對教師及教師的教學產生排斥,德育無法有序進行。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用愛來打動學生。因為愛是學生的一種心靈寄托,是學生內心深處的一種渴望。當學生的內心需要被滿足的時候,他們往往會以開放的心態主動接受教師的教導,最終實現“親其師,信其師,樂其師”。我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時候,無論學生的學習成績如何,都會對其一視同仁,對成績優異的學生,在看到他們優點的時候,還會尋找他們身上的不足,用其不足來督促其前進,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于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我會將目光放在他們的閃光點上,以此幫助這些學生揚長避短,用自身的閃光點來“遮蓋”自身的不足。比如,我所教班級的班長,他是一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而且具備高尚的思想品德,但是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我發現他不愛發言,甚至是害怕當堂發言,針對這一情況,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常常會鼓勵他讀課文、回答問題等,在他不敢說的時候,用真摯的眼神鼓勵他,引導他在課堂上開口說話。如此,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用愛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善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別人,積極學習他人身上的亮點,彌補自身的不足。
二、用愛感化學生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大多數教師秉承“嚴師出高徒”的理念,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嚴厲要求的學生言行舉止。對于小學生來說,過分的嚴厲不僅不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反之在扼殺他們天性的基礎上使其產生叛逆心理。寬容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另一種意義的嚴格。“嚴師”能否真正“出高徒”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在當前的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寬容作為一種教學藝術,以其為手段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是“高徒”,這是毋庸置疑的。這里所說的寬容主要是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時候所采取的一種有效策略,即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并將愛融于嚴格要求中,對學生“嚴中有愛,愛中有嚴”。比如,我們班有四個男生,他們學習成績差、思想意識落后,常常做一些違反班規的事情。為了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我對這四個男生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就以其中某一位為例,我發現該學生由于是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缺少父母的關愛、指導,沒有人對他的言行舉止做出正確的指正,在長期 “放養”式的家庭教育中,他自然而然地隨波逐流,逃課、打架成為家常便飯。針對這一情況,我會在每天放學之后將他接到家中,指導他寫作業,為他做飯等,并和他作了嚴格的約定,以后不許逃學、打架,我還要求該同學將自己每天做的自認為正確的事情記錄下來,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慢慢成長。通過我對他的關愛以及嚴格要求,在一學期之后,該同學不僅不再逃課、打架了,甚至還能幫助其他同學打掃衛生、及時完成家庭作業等。
總之,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時候,教師需要以愛為名,行德育之事,用自身的行為來感染學生,在日常愛的教育中滲透德育,以此促使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勾華.對小學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3.
[2]高麗娟.新形勢下小學德育教育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