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建平
絕大多數人遭受過便秘的痛苦,這滋味確實不好受。隨著人口老齡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老人中招。俗話說:便秘不是病,忽視要人命。盡管大多數時候便秘可以通過生活起居、飲食結構的調整而“自愈”,但臨床上這樣的患者還真的不少。便秘到底是不是病?我們來看看這個病例。
某個夜晚9點多,急診習慣性的“晚高峰”時,未了一個步履蹣跚的耄耋老人。老人顫顫巍巍地說:便秘10天了,本來也不是特別難受,可一個多小時前突然出現了腹痛、嘔吐。接診醫生第一反應就是“腸梗阻”,于是做了個腹部CT,結果顯示結腸內糞石過多。醫生隨即開了一點通便藥,輸了點抗生素,患者感到腹痛稍有減輕,就離開醫院了。經歷過3天的治療,通便藥總算見效了,但疼痛卻并沒有隨著排便而消失,這種隱隱作痛的感覺讓老先生很不放心。
進一步檢查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CRP)仍偏高,這是炎癥表現。加之老年患者腹痛常常不典型,身體感覺敏銳性下降,再三考慮后收住入院。入院檢查除了白細胞增高外,常規腫瘤指標等實驗室檢查均未見異常。一時也沒了頭緒,暫時作為胃腸炎或腸道炎癥進行處理,給予抗感染藥物治療和導瀉治療。
治療數日,沒有明顯緩解。先后邀請消化內科、胃腸外科會診,經再三商量、征求患者意見后,對這位九十幾歲的老人進行了胃鏡及腸鏡檢查,結果證實老人家有胃潰瘍、反流性食管炎、萎縮性胃炎、結腸多發息肉。看似診斷明朗了,但對癥治療后“便秘”和腹痛仍然沒有緩解,反而出現了新的癥狀:骶尾部疼痛。在骨科會診指點下,又做了骶尾部X片、骨盆×平片,也未發現異常。只是在放射科讀片過程中,寫報告的醫生習慣性調閱了患者之前的影像記錄,無意瞥見了患者有一個可疑的早期假性動脈瘤。這個發現讓大家嚇了一跳,為了明確診斷當然需要馬上做腹部CT血管造影(CTA)。
檢查結果是我們最不想看見的,原來是一個巨大的腹主動脈假性動脈瘤。而且短短半個月時間,一個原先肉眼根本看不太清楚的東西已經“吹”成了一個氣球,這是一個巨大的“炸彈”,隨時會破裂致死。手術是此時唯一的治療方法。家屬有顧慮,90多歲的老人有沒有必要再手術?這位老人最后還是在醫生的再三勸說下,通過介入方法排除了這顆“炸彈”。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同樣的道理,更沒有無緣無故的痛。當常見的輕癥狀出現,你能否想到其后隱藏著大災難?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
編輯/葉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