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莉萍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決定了其閱讀的范圍和閱讀的特點,因此,其閱讀選材也要具有選擇性和適宜性。課堂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陣地,學生閱讀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其在課堂上所吸收的技能方法、思維變化、知識容量。開展小學閱讀教學還要多種渠道進行,課堂要與生活相融合,課內要與課外相聯系,教師要與家長交流溝通,共同探討提高學生閱讀質量的有效途徑,從而舉各方之力引導小學生熱愛閱讀,明心慧志,豐盈思想,滋養精神,讓閱讀真正成為點亮孩子們的心燈,并相伴一生。
一、課堂閱讀重在培養基礎技能
課堂是進行閱讀教學的主陣地,教師通過精心創設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學會快速理解文本,進入文本體悟作者的情感并形成共鳴,挖掘思想內涵,獲得精神滋養,培養審美意識和鑒賞能力,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人
課堂閱讀教學不是教師的“一言堂”,事實上,學生要體現其主動性,才能讓整個課堂充滿活力。教師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性,搭建好“三方”對話的平臺,即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從閱讀文本中建構自我的知識體系。師生之間要營造平等、和諧、民主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零距離交流,雙方獲得心理自由和自如的交流討論空間。針對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閱讀教學要體現差異性。同時,在不同階段教學,閱讀要求也不盡相同,一年級要求學生能夠借助拼音進行一句話閱讀,并能夠說出大體意思。二年級要求學生閱讀能夠讀通讀懂,較為準確地理解文本中每句話的意思。三年級則是要求讀懂一段話,明白各句話之間的聯系……通過循序漸進的閱讀要求,學生的閱讀水平也會一步步提高。
2.朗讀和練習必不可少
課堂閱讀教學的重點就是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和強化基本功練習。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能夠盡快融入文本之中,朗讀的過程一方面可以聽出其普通話的標準與否,另一方面便于教師指正閱讀中的語調、停頓乃至表情,等等。例如,《懷念母親》的閱讀,教師借助音樂背景(播放母親的歌曲)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朗讀,讓學生深切感受兩個母親的愛之深沉,指導學生發自肺腑抒發對母親的愛,從愛自己的母親上升到愛自己的祖國,情感層層遞進,學生讀來是深情飽滿。又如《桂林山水》一課,教師通過一同與學生欣賞桂林山水的佳句,一同為美景所吸引和折服,教師用充滿歡樂的語言指引學生讀出對桂林山水由衷的贊美和喜愛之情,在這其中,教師讓學生仔細聆聽他人的朗讀,并進行評價,從而讓學生自己學會把握語調,正確停頓以及展示到位的表情。學生在積極參與評價中,體驗到了朗讀的樂趣,也體驗到了文本所帶來的獨特的感受,為深入閱讀打下扎實基礎。
3.注重激發閱讀思維
思維是培養閱讀能力的根基,也是課堂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生閱讀文本從一開始就是思維發生變化的過程,從期待閱讀,到閱讀進行中,再到閱讀結束,這是一個心理隨著文本脈絡起起伏伏的過程。這其中,有學生思維產生的疑惑、驚訝、憤懣、苦惱、歡快、喜悅等信息,而疑惑就是學生思維啟動之后又不斷促動思維繼續探究和發現的原動力。例如《月光曲》一文,教師播放音樂背景,在一首《月光曲》的渲染下,牽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的思緒緩緩跟著文中內容的指引進行。音樂家貝多芬走在幽靜小路上,內心充溢著恬靜,又交織著一種激情,從大自然的感召中貝多芬似乎有所領悟,回到茅屋后開始彈奏,學生從音樂背景中感受到貝多芬對音樂的天賦異稟,同時也感受到了音樂家貝多芬的高尚品質,曼妙的音樂、動人的故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思緒在音樂中飛揚,興趣在激情中點燃。
4.讀寫結合提高水平
學生傾情投入閱讀,其最大收獲就是通過讀寫結合提高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多讀優秀作品,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不僅豐富了詞匯量,還能為語言的運用奠定良好基礎。有讀有寫,讀寫結合,才能讓閱讀發揮最佳的效果,一方面讀能夠浸潤學生思想,使其獲得精神滋養;另一方面寫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建構知識。
二、課下閱讀重親子陪讀
有專家表示,家庭更是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的搖籃,可見,閱讀教學的功夫不僅在課堂上,還應該在課外。教師要與家長及時溝通交流,讓家長多些時間與孩子一起親子共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雖然親子閱讀不拘泥于何種書籍、哪種文章,但是如果教師與家長相互配合,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告知家長即將開展的閱讀教學所涉及的文本,家長則可以建議性地讓學生選擇相關的閱讀書籍,為課堂閱讀教學提供前期的準備。除了親子共讀,教師還可以創設閱讀角,或者定期帶學生走進圖書館,讓學生沉浸到閱讀之中,其人文素養則能在優秀作品的影響下得到培養和提升。
總之,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良好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讓學生從小就感受閱讀的樂趣,體驗閱讀的美妙,養成閱讀思考的獨立性,從而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展現個性的閱讀風格,為其終身閱讀奠定良好基礎。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