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薇薇
好的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平等互動的課堂,是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與合作交流的課堂,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課堂。因此,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勢在必行,我們應該大膽地進行實踐,變“教”為“學”,變“上課認真聽講”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變“學習知識、作業練習鞏固”為“提前作業和質疑”。
那課前作業的設計要關注哪些方面呢?
一、變“師要”為“我要”,設計自主性作業
老師要做的是讓學生也參與設計。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求的明確性
每一種類型的作業都要有明確的要求和有可操作的流程。如朗讀課文,可提出這樣的要求:字音讀準,語句讀通順,讀幾遍,讀的時候該思考哪些問題。這樣,學生讀到什么程度,達到怎樣的水平,就一目了然,操作性非常強。
2.內容的可選擇性
課前作業,顧名思義是在課前完成的,但我們要學會變通。基本的字詞、課文的朗讀、內容的大致了解,就應該在課前有效完成。學生事先要了解文本相關的內容和教學的意圖,讓學生有準備地上課,以便教師更好地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的內容和方式,“以學定教”,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其中適合自己的一部分完成。這一題型,對于學優生來說,是要求選擇除課后題之外的句子,而對于其他來說,可以選擇課后題中的句子。這就兼顧了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他們留下了寬闊的選擇空間。當學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性時,就會想學、肯學、樂學。
二、“個體”“合作”相結合,設計分次性作業
課前作業的設計,可以根據文本、學生的特點,讓學生按照要求獨立完成或者合作完成,在他人、媒介的幫助下完成。有一些課前作業,它本身完成就需要一段時間,所以要設計分層次性作業。下面進一步說明。
1.讀書式。朗讀課文做到準確、通順,是課前作業的基本方式。學生必須獨立完成這一任務,這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
2.工具式。以字典、詞典為工具,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如字音的辨別、字義的選擇,要聯系文本具體內容來做。簡單的任務課前完成,重點詞句在課堂中還要進一步深化。
3.質疑式。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提出或教師提出體現文章思路、重難點的問題,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要少而精,突出最重要的內容。
4.查閱式。針對文本的作者、寫作背景、相關內容的延伸拓展而進行。此類作業可以在課前與家長合作完成,視題目的具體要求而定。以《爬山虎的腳》一課為例:(1)本課生字中,要提醒大家注意讀音的有_____,書寫易錯的有_____。(2)觀察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在作業紙上畫一畫。我還會向大家介紹一下。(3)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能用手演示一下嗎?葉圣陶爺爺是怎么描寫的?我要去實地觀察一番。
課前作業在運作時,不僅有學生獨立的思考,也有合作中的交流、討論、體悟,學生在合作中互幫互助,各抒己見,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分享成功的喜悅。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增強,學習方式也在悄悄地改變。
三、改“接受”為“探究”,設計趣味活動性作業
課前作業既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又立足于課堂本身,還由課堂向課外延伸,由課內向課后拓展,這為學生變“接受”為“探究”的學習方式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探究的方式多種多樣,下面介紹幾種:
1.基礎類。對于課前作業中的字詞、朗讀等比較枯燥乏味的,如何設計得富有趣味呢?如:難寫的字,運用“放大鏡”寫一個超大個兒的,讓大家看清它的角角落落。復習字形,在“選擇比較”中復習生字,在與老師“心有靈犀”的活動中,再次回顧這些易錯的字詞。這些趣味設計,不露痕跡地完成了學習的任務,受到學生的歡迎。
2.實踐類。對于辯論賽、排演劇本,根據角色要求,查找資料,體悟內涵,豐富感知,進行表演,給學生創設展示的平臺。
3.調查訪問類。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獲取文本相關的資料和信息,根據個人知識和經驗,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既發現問題,又提出能解決問題的建議或方法。這樣的作業可以小組合作,一起完成,學生一定會興趣盎然。
4.整合類。針對這類作業,應不拘泥于語文學科,可以整合不同學科知識,如語文和品德與科學、科學、音樂、美術相結合,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構建“全科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課前作業的完成不局限于時空,學生的探究活動可以在家進行,也可以延續到課外,那么學習環境開放了,學習途徑更多元了,學習氛圍也就和諧了,探究的成果就會更豐富、更有個性,學生充分享受到了探究帶來的樂趣,反過來又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探究,形成良性循環。教師應該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滿足學生探究的需要,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最佳學習方式的意識、能力和習慣。
當然,不管課前作業怎樣設計,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改變學生陳舊落后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學有所得,逐漸進步發展。
編輯 白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