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霞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語文素養的培養離不開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對3~4年級的閱讀要求是“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提升語文閱讀水平的有效途徑,逐步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下面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閱讀興趣,在閱讀討論中培養愛讀書的良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是提高其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學生尚處于認知事物的階段,難免對這個世界存在強烈的好奇心,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首先要根據不同學段孩子的認知特點,引導他們選擇合適的讀物。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材料,如名人名言、名人故事、諺語、俗語、插圖等,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在課堂上精心挑選若干重點問題,采取適當的討論方式,組織學生自由討論,讓他們各抒己見。教師適當點撥,穿插一些名人的逸聞趣事,鼓勵他們課后自己去了解,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教學《丑小鴨》時,我在讓學生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自由組合,分角色編成課本劇表演。并讓其他學生思考:丑小鴨為什么會變成白天鵝?然后分組對表演的效果進行評論,提出優缺點,從表演中讓學生受到啟發:“面對不幸的境遇,只要有信心,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通過表演課本劇,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本的興趣,最后因勢利導,讓各小組同學討論:“如果你覺得自己也像丑小鴨一樣,常常不受人喜歡,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你還知道安徒生的哪些故事呢?”這種討論,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讓他們在閱讀討論中養成了愛讀書的良好習慣。
二、開展競賽活動,提高閱讀水平
我在教學一、二年級時,除了引導他們閱讀課內的文章外,我還給他們找了有趣的童謠、兒歌、古詩、三字經等一些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讀物,讓孩子們利用早晨、下午自習時間集體朗讀,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語感,每兩周一次在班上舉行詩歌朗誦會,鼓勵那些朗讀優秀的學生進行展示。為了讓孩子們的讀書熱情持之以恒地持續下去,我還利用各節日定期舉辦故事會、辯論會、手抄報比賽等閱讀活動,讓學生在競賽中朗讀,在朗讀中體驗成功的快樂,讓讀書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成為一種習慣。
三、教給閱讀方法,加強課外閱讀
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水平,我從三年級開始就教給他們一些行之有效的課外閱讀方法。如瀏覽、精讀、跳讀、摘記、圈點勾畫等方法,鼓勵他們多閱讀課外書籍,及時向他們推薦一些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古詩詞等讀物。向小學低年級學生推薦繪本注音書籍,如《一百只蝸牛去旅行》《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阿凡提的故事》《丁丁歷險記》以及我國最優秀的一些古詩詞,讓他們采用背誦、摘記、圈點勾畫等方法識記好詞佳句,了解人物形象,感受真善美、假惡丑。向小學高年級學生推薦《木偶奇遇記》《小英雄雨來》《三毛流浪記》《金銀島》《三十六計故事》,以及青少年版的四大名著等。教給他們“四步讀書法:第一步,細讀內容提要、目錄,了解層次結構及主要內容,做到心中有數。第二步:制定讀書計劃,每天讀一至二章,讀完后想想這兩章主要講了什么內容。第三步,重點章節重點讀,對于故事中的精彩片段可以反復讀,制成讀書卡片,加強語言積累。第四步,讀完整本書后,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寫讀后感,制作好書推薦卡,與好朋友分享讀書心得。倡導學生做讀書筆記,鼓勵他們把閱讀的故事概括到讀書筆記上,閱讀時把一些好詞佳句或精彩片段分門別類摘抄在本子上,必要時熟讀成誦。鼓勵他們采用口述法,把讀了之后的故事講給別人聽。在孩子的黃金時代,我們通過這些手段把人類文化的精品,把最優秀的文章推薦給孩子,讓他們在自己的黃金時代與最精粹的文本對話,與最杰出的人物、最高尚的靈魂對話,讓孩子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知識,陶冶情操。讓學生暢談感想,培養創新思維,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總之,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的閱讀之路不是一朝一夕構建的,沒有閱讀的積累,就沒有豐厚的語文素養。作為一名奮斗在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積極探索新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一個快樂閱讀的人。
參考文獻:
李娜.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激發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31).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