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榮芳
摘 要:當前,隨著民主型社會與學習型社會的建立,我國教育領域順應社會發展形式,推行全面的新課程改革,教師被賦予更多的自主權。而課程設計作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基于一線教師的專業性與實踐性,提倡讓教師從以往課程計劃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與研究者。在此背景下,教師的專業發展如何進行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校本研修作為一種有效的、新型的教師繼續教育形式逐漸被學界所重視。但在我國小學階段,由于教師專業發展經費短缺、培訓理念落后等問題,校本研修往往流于形式。基于此,提出從區域合作的角度去探索小學校本研修的新思路。
關鍵詞:校本研修;區域合作;問題;實踐改進
一、小學校本研修區域合作的研究與發展現狀
1.校本研修概念界定
校本研修這一概念在國內存在多種理解,如周冬祥認為校本研修是指立足于本校工作實際,根據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需要,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和鍛煉,提高教師的專業修養,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種新型的教師繼續教育形式。學界對校本研修的形式存在多種理解,但是都提出校本研修是以教師為本,旨在提高教師的專業修養,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本文即引用這一概念。
2.當前小學校本研修區域合作研究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中國知網以校本研修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有2372個搜索條目,通過篩選文獻發現,當前學界對于校本研修的研究大多在討論新技術、新視角下的校本研修或校本研修的不同模式,就研究對象來看,學界對于中學校本研修的關注度遠遠高于小學。而關于區域合作視角下的校本研修研究更是寥寥無幾,通過關鍵字搜索,僅有24篇文獻,其中具有重要討論意義與價值的僅有周紅等進行的個案研究與行動研究。
當前,以區域合作的角度去探索小學校本研修的新思路,從我國的國情及已有的研究出發,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相應的區域校本研修制度,小學校本研修區域合作得不到保障。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經費投入比例較低,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財政支出實行“地方負責,以縣為主”,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官員對于政績需求的迫切性使義務教育階段經費長期得不到滿足,教師的積極性也長期停留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
(2)區域教育工作者缺乏校本研修的主體意識。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中,小學教育因其特殊性,缺乏競爭力,小學教師的工作也較難獲得成就感,基于此,小學教師對自身專業發展動機不足,對于校本研修區域合作缺乏興趣。
(3)校本研修隊伍松散,專家資源稀缺,缺乏有效的專業引領。受制于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教師的資源配置也出現不均衡的現象,這導致校本研修隊伍水平低下,很難承擔起教師教育的責任,而缺乏專業的核心人物引領,校本研修區域合作更加難以實現。
二、探索小學校本研修區域合作的新思路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教師作為其中的主要力量必須得到足夠的關注,針對校本研修區域合作出現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議。
1.建立完善的校本研修區域合作制度與教育經費支出制度,拓寬教師教育經費來源,著力地區小學教師教育的物質保障,在此基礎上發揮區縣教研、科研和進修學校的專業能力,建立良好的校本研修區域合作班子,形成地區教師教育機制,帶動區域小學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
2.探索校本研修區域合作的方式,以多種形式的區域合作引進專家資源,打破原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象,建立完善的機制促進不同地區學校優質資源互享。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積極倡導并領導建立校際聯動,通過幫扶等形式加強不同小學教師之間的合作;建立名師工作室,合理運用專家資源,提升區域教師素質;發掘地區教育特色,在地區學校的實際需求上建立專題研究小組,促成教師合作,以集體的智慧為地區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3.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機制,積極鼓勵小學校本研修區域合作研究,將研究成果集結,推廣經驗與技術,地區教育機構共享優質成果,提升研修成果。同時,在校本研修區域合作中,地方教育機構領導開展區域校本課程培訓,引進專家資源,積極學習先進的經驗與成果,更新校本研修理念,為教師專業發展形成良好助力。
在民主教育、差異教育和個性化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教師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命題,而校本研修作為教師職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價值。學界當前對于校本研修模式的探討都是這種重要性的體現。
基于不同地區教育狀況的差異,不同的學者從多種理論視角出發,呼吁建立校本研修的模式,筆者亦從小學教育的特殊性出發,從當前小學校本研修面臨的困境入手,提出小學校本研修區域合作的模式,期望這種模式能引起一些探討,并為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杜靜媛.教師繼續教育新體制構建進程中進修學校的責任與擔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5(2):1-4.
[2]李國元,李禹蒙,趙艷杰.中小學校新型教研組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12):9-12.
[3]喬愛玲,焦寶聰.支持信息化教師專業發展的區域性校本研修模式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08(5):22-25.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