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水產研究所 鞏華/文圖
池塘養殖胡子鯰感染鮰愛德華氏菌
■ 珠江水產研究所 鞏華/文圖

圖1 腹部膨大發黃,鰭條、下頜、腹部有充血、出血斑,肛門外突紅腫

圖2 胡子鯰頭部潰爛

圖3 體表潰瘍

圖4 口腔內粘膜出血
順德地區有池塘養殖胡子鯰(本地塘鲺),池塘面積2畝,水深1.2米。2016年5月下旬投放規格為10克/尾的本地塘虱苗種3萬尾,自從2017年5月開始平時一天有幾尾魚死亡,6月上旬死亡量開始增加,每天死亡100~200尾,炎熱天死亡增加,有時一天死亡1000尾,多次水體消毒、拌服抗菌藥物沒有明顯效果。
6月24日現場觀察水發黑,水面有死魚,水溫29℃,用簡易測試盒檢測水質,pH值8.2,氨氮1.4 mg/L,亞硝酸鹽測不出,溶解氧1.2mg/L。
檢查發病魚多數腹部膨大,腹部發黃,鰭條、下頜、鰓蓋、腹部可見細小的充血、出血斑,有的頭前部潰瘍,有的體表潰瘍,輕微出血,肛門外突紅腫。剪開腹腔內有大量淡紅色或者清亮的液體,肝臟土黃色;肝腫大、變白,腸胃空虛;脾臟腫大發黑;腎臟水腫。
肝、脾、腎等器官以及腹水在PCA培養基上菌落形態為圓形、光滑、濕潤、半透明灰白色的小菌落,經過革蘭氏染色和油鏡顯微觀察,發現該菌為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散在或成雙排列的短桿菌。經16S rDNA測序鑒定為鮰愛德華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通過對青霉素、氨芐西林、諾氟沙星、恩諾沙星、紅霉素、氨曲南、頭孢他啶、頭孢唑林、哌拉西林、頭孢呋辛、氟苯尼考、阿莫西林、慶大霉素、磺胺嘧啶、復方新諾明等16種抗菌藥物進行藥敏實驗,結果發現青霉素、氨芐西林兩種抗生素對該致病菌不敏感;其他14種抗生素均能夠抑制該細菌的生長,其中頭孢類藥物最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