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冠利海洋生物有限責任公司 余招龍/文圖
魚蝦輪養技術要點
■ 廣東冠利海洋生物有限責任公司 余招龍/文圖


廣東冠利海洋生物有限責任公司位于茂名電白區嶺門吉達港,占地面積8000畝,養殖水面4000余畝,有標準化水產養殖池塘800多個,主養凡納濱對蝦等品種。近年來,凡納濱對蝦養殖病害呈逐年高發態勢,尤其是對蝦肝胰腺壞死癥等疾病,給企業造成較大損失。在國家蝦體系等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嘗試改變原有的同一品種常年重復養殖的方式,進行魚蝦輪養養殖對比試驗:一年兩造,一造魚蝦混養,另一造純養羅非魚,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將試驗情況總結如下,以供養殖戶參考。
對蝦品種:凡納濱對蝦。蝦苗放養密度、規格:放苗密度為4萬尾/畝,規格為0.8~1.0cm。
混養魚類規格:池塘鹽度在5~8‰左右,草魚25尾+羅非魚25尾/畝,在凡納濱對蝦種苗投放15~20天后,投放混養魚類,草魚1~1.5斤/尾,羅非魚0.2~0.5斤/尾。
1.養殖管理:養殖時間在65~85天。①混養魚類投放后,天氣晴朗時,每隔8~10天時間,用二溴海因(顆粒)拌干沙或干土投入水中,二溴海因投放量為0.5ppm(1畝水面約500g),消毒后立即用沸石粉或白云石粉等底質改良劑和過氧化鈣處理池塘底質。投放二溴海因消毒12小時后,重新培育水質;②每天投喂1~2次經過乳酸桿菌或芽孢桿菌發酵的飼料。③定期潑灑糖蜜;④每隔1~2天檢測亞硝酸鹽氮、氨態氨、硝酸鹽氮;⑤每天早晚檢測pH值和觀察天氣報告、定期檢測藻類和有害細菌等。
2.收獲:2016年5~6月份氣候變化大,對照池在養殖中期出現了“偷死”現象,通過停料處理,很快就恢復正常,最終在養殖70天左右出售,規格在60尾/斤左右,平均畝產572斤;試驗池養殖周期在80天左右,出售規格在40尾/斤左右,平均畝產734斤。
3.效益分析:試驗池塘比對照池塘畝均增產162斤/畝,按市場價格測算,除去成本,增收超過2430元/畝,經濟效益相當顯著。(池塘面積是按照池塘口面計算,養殖面積計算只占池塘口面的90%)。
4.試驗小結:在本次養殖過程中,試驗池塘未發生嚴重病害死亡事故,而在同一時期,對照池塘在養殖中后期均發生偷死現象,盡管經過處理挽救回來,但對蝦的成活率已大大降低。實驗結果初步表明:由于長期高密度養殖同一品種,各類病原體不斷積累,池塘生態系統沒有得到有效修復。魚蝦輪養能最大限度利用餌料物質,減少防治病害的發生,同時也能減輕養殖對水域生態環境的污染。
1.苗種培育:首先選擇海水和淡水水源較好的池塘進行咸水羅非魚苗種培育,放苗前做好池塘的清整、消毒和肥水等工作,池水鹽度調整到2‰~3‰,選購體長達到2~3cm耐鹽性羅非魚種苗,按照20~30萬尾/畝的密度投苗培育。一周后魚苗穩定,體長長到4~5cm時開始耐鹽馴化,每天增加鹽度1‰;再標一周體長達到7~8cm,水體鹽度達到10‰左右后,即可進行分池養殖。
2.成魚養殖:初次放苗池塘與苗種培育池鹽度相差不超過5‰,根據池塘水源條件,放養密度為2000~3000尾/畝,鹽度控制不超過25‰,養殖過程中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調控水質,嚴格禁止使用抗生素等違禁藥品。通過三個月的養殖,體重達到500~800g開始上市銷售,一般畝產達到2500~3500斤,養殖成活率達到90%以上。
當年第二造養殖羅非魚的池塘,來年第一造改養殖對蝦,每畝混養幾十條草魚和羅非魚;當年第二造養殖對蝦的池塘,來年第一造改養羅非魚。魚蝦輪養,一年兩造當年結束兩造的養殖后,應進行清塘、曬塘的處理,次年4月可開始下一輪養殖的準備工作,進水泡塘。
(一)第一造養羅非魚:3~4月份投放羅非魚于咸水羅非魚養殖池塘中,在7~8月份收獲后,經過水質調控處理,在8月份投放經標粗的對蝦種苗,投放蝦苗規格在4~5cm,放苗密度為3~4萬尾/畝,經過70~90天養殖,大約在11月份上市銷售。(健康蝦池塘每畝保留50~100斤蝦留在池中,待到春節時,不用投餌自然長成30~50g大規格蝦上市銷售,產量100~200斤/畝;非健康蝦池塘全部捕撈完畢后,每畝投放100~200尾,規格在200~300g羅非魚,期間不投飼料到春節也達到150~300斤/畝的可上市規格。)
(二)第一造養對蝦:3~4月份投放對蝦,在7~8月份收獲后,經過水質調控處理,在8月份投放經標粗的羅非魚種苗,投放魚苗規格在7~8cm,放苗密度為2000~3000萬尾/畝,經過70~90天養殖,大約在11月份上市銷售。(收魚后池塘經過水質調控,每畝投放規格在8~10g/尾標粗對蝦50~100斤于池中,待到春節時,不用投餌自然長成30~50g大規格蝦上市銷售,產量100~200斤/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