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萍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外國語大學
電影字幕翻譯本土化現象的實證研究*
鄧 萍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外國語大學
本文從英漢電影字幕翻譯本土化現象入手,首先對“本土化翻譯”進行界定,探討本土化翻譯與歸化翻譯的區別。在此基礎上,筆者利用調查問卷與訪談的方法研究了國內字幕翻譯的本土化現象,試圖解釋這種現象產生的背景、影響其發展的因素、其未來發展趨勢等問題。調查問卷主要揭示了該現象一個重要參與者,即電影觀眾對該現象的看法和理解。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觀眾對目前電影字幕翻譯的“本土化”持肯定的態度。另外,對六位相關人士的訪談則從更深層次闡釋了該現象涉及各方對它的理解和建構。受訪者對這一現象持不同的態度,他們的態度受到了譯制流程、受眾、目的、質量控制和譯制過程的參與者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并最終影響了這一現象的未來發展趨勢。進一步分析發現,國內英漢電影字幕翻譯的本土化是中國文學多元系統多因素博弈的結果。
字幕翻譯;本土化翻譯;多元系統
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發展以及播放終端的多元化,尤其是2000年之后,電影的譯制方式已經有了很大變革,其一就是字幕電影的迅速發展。而值得注意的是,英語電影的漢語字幕翻譯最初洋味十足,但近十年來,逐漸出現了頗具中國特色的表達現象。比如,2006年8月公映的《加菲貓2》(Gar fi eld 2)中文字幕中出現了“粉絲”“頂”“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等中國特色的表達;2009年3月公映的《怪獸大戰外星人》(Monsters vs.Aliens)中文字幕用了“不差錢”“躲貓貓”“辣妹”“宅女”等中國特色表達等等。到2012年5月,《黑衣人3》(Men in Black 3)的中文字幕中使用的中國特色表達更多、更加明顯,涉及漢語古詩詞(“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網絡熱詞(“瘦肉精”“坑爹”“hold不住”)、成語/習語(“一失足成千古恨”)等方面,在當時還引發了爭議。觀眾普遍比較喜歡這種本土化表達,認為很新鮮有趣1,但是學者和網絡字幕組譯員則認為,其中的誤譯太多,為了所謂的喜劇效果而犧牲對原文的忠實是不可取的2。在眾多質疑之下,《黑衣人3》的譯者賈秀琰站出來回應。對于本土化表達過多的質疑,她認為這是翻譯風格問題,不同的影片,翻譯方式不同,如果是史詩正劇,翻譯中自然不會出現坑爹、傷不起、地溝油之類的詞3。
由此可見,英漢電影字幕翻譯的本土化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本研究嘗試以實證方法對這一現象進行描述與解釋。
本土化翻譯是一種怎樣的翻譯?與“歸化翻譯”有何區別?劉珩(2005)從人類學視角看待翻譯活動,認為翻譯是把一語言文化的思想觀念移植到另一語言文化中,形成話語權力,并且使其扎根,這就是把異域思想本土化的過程。包通法(2005)則以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過程為例,說明本土化是異質文化在輸入中,尋求原質文化的接受,與其達到融合的結果。孫藝風(2008:5-7)指出,全球化和本土化兩極對立,體現了不同的觀察世界的視角,但又同處于共生演變之中。他認為,翻譯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密不可分,“翻譯之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關鍵推動作用在于其呼喚對文化他者的價值以及本土文化局限的承認。……翻譯的生產和本土化一道,是在本土跨文化的條件下進行的。翻譯將文本移入到全球/本土化不間斷的連續統一體中……翻譯顯現的本土化是有關全球語境下的本土文化的刪除和投射行為”。
由此看來,以上論述是將翻譯視作一種跨文化活動,是跨文化交際中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在全球化日趨演進的今天,翻譯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被視作翻譯這枚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基于以上觀點,本土化翻譯可以說是一種翻譯策略,為了將異域文化成功引入本土文化并使其達到良好的接受效果,從而努力尋求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最佳融合。從宏觀上看,本土化翻譯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環節,是文化全球化的對立統一面。
“本土化”與更為廣泛使用的“歸化”又有何不同?“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Foreignization)這對概念是由韋努提(Venuti)提出。韋努提認為,“歸化”的翻譯追求行文的流暢與自然,仿佛譯文就是以目的語所寫作的一樣。他指出,這樣的翻譯方式已成為英美文化中眾所期待的方式(Venuti, 2008: 3)。韋努提所指的“歸化”翻譯還包括對文本的選擇,“即有意挑選那些能夠采用歸化翻譯方法的外國文本,以便于將之同化到譯入語主流文化當中去”(馬會娟,2006)。可見,“歸化”的翻譯是努力抹殺異質文化的痕跡,力求譯文自然,最好讓譯文讀者察覺不到是翻譯的文字;從文化傳播上來看,這種翻譯方法是試圖摒棄異域文化,或者將其“同化”到譯入語的文化之中,并不利于文化交流。而“本土化”翻譯則是為了使異域文化在譯入語文化中得到最佳的接受度,并使其更好地融入當地文化。因而“本土化”和“歸化”這兩種翻譯策略從目的上來看并不一致。“歸化”的翻譯對原語文化是“抵抗”的,而“本土化”翻譯對其則是包容的。
就英語電影被引進中國來說,是使產生于英語文化中的電影在中國文化中進行傳播。較英美文化而言,中國文化處于較為弱勢的位置。而弱勢文化對于主流文化一般是接納和學習的態度,較少對其“抹殺”或“抵抗”。同時,電影是商業產品,注重市場效應,因而觀眾的接受度是重點考慮的。另外,字幕翻譯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譯者通常會選擇具有本土特色的意象和表達,以降低觀眾的認知努力,使其在有限的時空中能更好地理解、欣賞影片。這與“歸化”翻譯中對原語文化的態度明顯不同。因此,對于本文的研究對象,“本土化”翻譯比“歸化”翻譯更適用。
本土化的字幕翻譯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字幕譯者巧妙運用本土文化的特色,與原語文化交融,以達到電影的最佳接受度。相比而言,喜劇電影的字幕翻譯本土化特征更為明顯。這是因為幽默具有文化特定性,很難直接翻譯。為了達到相等的喜劇效果,使觀眾在短時間內理解,字幕譯者會更多地使用本土化翻譯策略。具體來說,本土化的字幕翻譯常采用以下策略:一是使用本土的文化意象,以替換英語文化里中國觀眾不熟悉的文化意象;二是使用本土特色的表達:流行語、古詩詞、熱詞、網絡語言等等。后者在《功夫熊貓1》《馬達加斯加3》《黑衣人3》等影片中使用頻繁。由于這幾部電影都是喜劇電影,這些本土化表達能創造幽默效果,博觀眾一笑。但同時也招致非議,認為過度使用是嘩眾取寵,讓人有“跳戲”的感覺。
那么在中國的社會文化語境下,英漢電影字幕翻譯的本土化現象由哪些因素造成?各方態度到底如何?這種現象是曇花一現,還是會持續發展?是否與整個中國翻譯文學系統的發展變化有關系?針對這些問題,本研究將量化與質化研究相結合,同時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方法。就研究對象而言,對于普通觀影人群,由于其涉及面廣,人數眾多,比較適用于量化研究,以得到研究者某些假設的印證;對電影譯制業內人員的研究則比較適用于采用質化研究方法,通過深入的訪談以期對電影翻譯“本土化”現象的“質”得到一個較為全面的理解。
(1)問卷設計
本調查問卷主要是為了了解觀影人群對于電影字幕翻譯本土化現象的看法。筆者認為,觀影人群的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生活經歷(尤其是海外生活經歷)等可能會影響其對該現象的看法。因此,調查問卷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被調查者基本信息的了解,包括五個問題,分別涉及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以及是否有海外生活經歷。筆者認為,這幾個因素可能與觀眾對字幕翻譯本土化現象的認知與理解有關。
關于這一部分每個問題選項的設置,筆者參閱了侯志輝(2007)關于中國當下觀影人群的研究。觀影人群年齡調查數據表明,20–40歲之間,有自由財務支配能力的人群占到了總人數的60%強,并且偏年輕化。在受教育程度方面,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當下觀影人群呈現高學歷趨勢。因此,據此數據,調查問卷主要是為了了解主要觀影人群對于字幕翻譯本土化現象的看法,在年齡、受教育程度和職業這幾個問題的選項設置上參閱了以上的數據和研究結果。
問卷第二部分有五個問題,旨在研究被調查者對于電影字幕翻譯本土化現象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具體問卷見附錄一。
(2)問卷的分發與收回
筆者準備得到100份問卷進行分析,但為了保證最后獲得此數量的有效問卷,筆者實際發出200份左右的問卷,收回100份有效問卷。問卷發出之前,筆者進行了小范圍的測試,并進一步對問卷進行了修改。
結合當下中國觀影人群的分布,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渠道分發了調查問卷:
第一個渠道是網絡渠道。筆者先通過某些調查問卷網站分發了調查問卷,并最終獲得了15份有效問卷。另外,筆者在豆瓣網(一家主要提供書籍、電影、音樂等各方面信息的網站,用戶超5000萬)分發了調查問卷。但由于該網站的用戶大部分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群,筆者最后得到15份有效問卷。
第二個渠道是周圍的親戚朋友及學生。通過求助身邊的親戚朋友,筆者先后在高中、大學、公司的人群中分發了問卷。最后得到27份有效問卷。
第三個渠道是電影院。這里是最直接的信息來源。筆者對電影院等候觀影的觀眾分發了調查問卷,最后收回有效問卷43份。
圖1顯示了對100份調查問卷的一個初步量化結果:
如圖1所示,70%的觀眾更喜歡看字幕版的影片;79%的觀眾認為目前影院電影的字幕翻譯大部分符合影片要表達的意思;78%的觀眾意識到目前電影字幕翻譯存在“本土化”傾向;49%的觀眾認為這種本土化翻譯“不錯,很新穎”,25%不習慣,還是喜歡以前那種洋味的翻譯,26%的觀眾沒看法;最后,54%的觀眾認為這種本土化的字幕翻譯能幫助他們理解影片,12%的觀眾認為不能,34%的觀眾對此沒有看法。

圖1 調查問卷初步統計結果
這表明,多數觀眾(78%)已經注意到目前電影字幕翻譯有“本土化”的傾向,并且將近一半的觀眾(49%)對此表示接受,一半多的觀眾(54%)認為此類翻譯有助于理解影片內容。
以上只是一個初步的量化統計。但是要進一步了解觀影人群的性別、年齡、職業、受教育背景等是否會影響其對此問題的看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筆者使用SPSS軟件對調查問卷結果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見附錄二。
通過SPSS軟件分析結果來看:Q1與Q6相關系數為-0.258,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Q3與Q8,Q5與Q9,Q5與Q10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這說明,觀眾的性別、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有海外生活經歷三個變量與其對電影字幕翻譯本土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密切相關。具體來說,觀眾的性別差異主導了其對字幕版還是配音版影片的偏好,男性比女性更傾向于選擇觀看字幕版的影片;受教育程度主導了其對字幕翻譯本土化現象的認知,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字幕翻譯本土化的認知越高;是否有海外生活經歷主導了其對字幕翻譯本土化現象的看法,無海外經歷的觀眾更傾向于接受和喜歡本土化的字幕翻譯。
結合之前的假設,在設定的五個參數中,年齡和職業與字幕翻譯本土化的認知與理解相關性不顯著,而其他三個參數,即性別、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有海外生活經歷都與之顯著相關,尤其是后兩項。這可能是因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觀察能力和認知能力越強。而無海外生活經歷的觀眾,由于沒有切身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差異,更傾向于接受本土化的東西。
調查問卷的結果只能提供一些量化的答案,對于探尋問題的本質解釋力不夠,而訪談則能深挖問題,與調查問卷形成有益互補。
根據上文中提出的研究對象,筆者分別對6位業內人士進行了訪談,其中電影字幕譯者4名,翻譯研究者1名,相關行業人員1名。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訪談對象情況列表
待續

續表
柯費爾和布林克曼(Steinar & Brinkmann, 2013: 110-111)指出:一個科學、嚴謹的訪談研究過程需要具有以下七個步驟:確定研究主題、設計、訪談、轉錄、分析、驗證和報告。筆者據此對整個訪談過程進行了設計,如表2所示:

表2 訪談設計
陳向明(2000:273-275)指出,訪談資料的分析有兩種模式,即線性模式和互動模式。線性模式認為,資料分析可以被看成一個階梯,自下而上不斷地對資料進行抽象;互動模式則認為,質化研究中的資料分析更像是一個圓圈,圈中各個部分相互關聯、循環往返。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和訪談資料情況,筆者對訪談資料的分析采用了線性模式,即自下而上對資料進行抽象。具體的分析步驟也參閱了陳向明提出的五個步驟,即閱讀原始材料、登錄、尋找“本土概念”、建立編碼和歸檔系統以及歸類和進一步分析。對資料進行閱讀、登錄、尋找“本土概念”并編碼和形成歸檔系統之后的歸類見附錄三。在編碼、歸檔和歸類分析之中,筆者主要依據扎根理論“三級編碼”的方法,對資料進行逐級編碼,最后提煉出“核心類屬”及其與其他類屬的相關關系。
根據上文提出的研究問題和對象,筆者結合訪談材料及其歸類進行了類屬劃分及類屬關系研究,最后得到了如圖2所示的類屬關系圖:

圖2 訪談資料分析結果圖示
(1)各方態度
筆者對來自不同職業、不同領域的六位受訪者進行了訪談。訪談資料的質化分析顯示,六位受訪者以及他們所提及的電影字幕翻譯的其他參與者對于電影字幕翻譯的本土化現象有不同的態度。就算同為譯者,由于其立場不同,翻譯實踐不同,看法也不一致。總的來說,官方電影字幕譯者對于本土化的字幕翻譯持贊許的態度,認為本土化的翻譯植根于本土文化,使用了當下的語言,新鮮、有活力,觀眾喜歡并且認可[1]。
另外兩名譯者則反對采用本土化的翻譯,認為其不忠實于原作,篡改了原作的意義,這是翻譯不能容忍的[2]。學者和大眾評論的態度是基本贊同,認為只要觀眾接受、喜歡就沒問題。
電視臺制片人則認為本土化的字幕翻譯是對原作的篡改,不忠實于原作[3]。其他方面的態度主要是通過受訪者表達出來,比如說觀眾、譯制人員、譯制管理者等,基本上還是持比較贊同的態度[4]。
(2)影響因素
從訪談資料分析得知,影響電影字幕譯者是否采用本土化的翻譯策略的因素主要包括譯制流程、受眾、目的、質量控制和譯制過程的參與者。這幾個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
中國目前的電影譯制主要途徑還是官方譯制。而近年來民間自發的電影譯制方興未艾,網絡字幕小組則是民間譯制的生力軍。由于譯制機制的不同,其各自的流程、受眾、目的、質量控制、參與者等都有差異,這些都影響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翻譯策略選擇。從訪談資料來看,官方譯者傾向于采用本土化的翻譯策略,一方面是基于“市場”接受度的考慮[5],本土化的語言“新鮮、有活力”,貼近觀眾的日常生活[6],容易引起觀眾共鳴,從而收到較好的市場反饋。另一方面則是受到譯制行業中各參與者影響。比如像引進發行方、譯制導演、影院經理、電影評論員等。這些參與者基于各自的工作和立場,會對譯者有不同的要求,而譯者在翻譯抉擇時就受到了這些因素的影響。比如發行方和影院經理主要關注影片市場怎樣,能不能賺錢,能賺多少錢這樣的問題,因此他們更關注影片的字幕翻譯是否能幫助影片打開市場,樹立口碑,而不是拖后腿[7]。譯制導演和電影評論員等則更關注字幕翻譯的質量,比如有沒有錯譯、漏譯,字幕翻譯能不能幫助觀眾理解影片的內容等等。綜合這些因素,譯者逐漸發現,本土化的表達更容易為觀眾所接受,從而令其他參與者滿意,因此便越來越多地使用本土化的翻譯策略。
網絡字幕組的譯者同樣受到民間譯制機制各方面的影響。網絡電影字幕翻譯其實最初是由一些愛好電影和外語的網民發起的。所以其最初的目的就是“自娛自樂”,后來逐漸發展為語言學習者學習語言的手段。其翻譯都是不盈利的,也沒有特定的受眾,誰愛看誰看[8]。另外,其翻譯過程中也沒有過多的參與者將各種要求強加到其頭上。網絡字幕組譯員的翻譯通常是由資深譯員帶著新手做幾回,并對其譯文進行審校即可[9]。因此,網絡字幕組的譯者更多地關注原文,關注如何準確、忠實地將原文用譯入語進行表達。而本土化的翻譯通常都會涉及改寫原文,甚至對原文的背叛,因而一般不為他們所采用。
(3)未來發展
對于電影字幕翻譯本土化的未來發展,各方也有不同看法,總體來說,涉及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未來的總體發展趨勢,二是影響其未來發展的一些具體因素。
對于其總體的發展趨勢,分為兩種意見。一種認為電影字幕翻譯本土化在未來還會繼續深化發展,影響其發展趨勢的具體因素主要有中國的經濟、文化地位的轉變,全球化以及市場需求。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地位的上升,中國正積極進行文化輸出,提升國際認知度。比如奧運會、孔子學院、旅游年等均是向世界派發中國名片的極佳例證。同時,全球化的深化也為各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在文化上已經不滿足于“拿來主義”,即什么都照搬,而是開始求同存異。在吸收異域文化時,不再像過去那樣不假思索,全盤接受,而是希望能夠在他者的文化中也印上中國的烙印。最后,市場的需求仍然是影響字幕翻譯本土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電影的娛樂性質不會變,觀眾對字幕翻譯的要求就不會變,還是希望電影字幕能讓他們便于理解影片內容[10]。
對于電影字幕翻譯本土化的未來發展,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異化的翻譯仍然會占主導。影響其如此發展的因素主要有翻譯片的本質、全球化、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需求。翻譯片本來就是向中國觀眾打開一扇了解其他文化的窗口,如果字幕都是地道的中文,則不會令觀眾體會到那種“原汁原味”的異域風情,不利于文化交流。過多的本土化翻譯就會令文化溝通沒有意義。而且目前中國在經濟上強大起來,更多的人能夠走出國門,去體會別的文化。全球化的深化也使各文化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加深,不同文化的許多東西都已經是在各文化間產生了“共明”(mutual knowledge),所以不一定非要用本土化的翻譯才能令觀眾滿意,才能占領市場[11]。
電影字幕翻譯是中國翻譯文學系統的一個部分,后者又屬于中國文學系統。如果將電影字幕翻譯本土化的現象植根于多元系統中進一步加以印證,則更有說服力。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文明和文化的國家,長期以來翻譯文學是處于其正常位置,即邊緣位置。但自從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在較長時期內處于半殖民地的社會,以嚴復為首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通過翻譯,試圖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技術。解放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文學也處于停滯的狀態,改革開放之后才逐漸復蘇。因此,鴉片戰爭后到改革開放初期,可以說中國的翻譯文學地位有所上升,至少是在從邊緣位置往中間位置靠。根據佐哈兒(Even-Zohar)的觀點,翻譯文學在多元系統之中所處的位置決定了譯者的翻譯策略(Munday, 2010: 110)。所以在這一時期,翻譯文學地位有所上升,譯者更傾向于采用符合源語規范的翻譯策略,意即異化的策略。在電影翻譯之中也是如此。中國早年譯制的英美影片,其翻譯非常地洋腔洋調,基本上很少見到特別中式化的表達方式。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化,中國整個多元文化系統也發生了變化,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文化對外宣傳力度加大、中國作家首次獲諾貝爾文學獎等,都說明中國文學中心地位的加強。相反的,翻譯文學的地位在此趨勢下有所削弱,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傾向于“使用已有的目標文化模式翻譯譯文,產生出‘不恰當’(nonadequate)的譯文”(Munday, 2010: 110)。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目前英美電影字幕漢譯之中越來越多地出現本土化的趨勢。
因此,可以說英漢電影字幕翻譯的本土化是中國文學多元系統多個因素博弈的結果。
本研究以量化研究為前提,以質化研究為主要手段,探討了當下中國譯制片字幕翻譯的本土化現象。研究結果回答了預先提出的研究問題,解釋了涉及各方對此現象的態度,影響此現象產生、發展的因素,及其未來發展。這一現象的產生和發展也是中國文學多元系統多個因素博弈的結果。
注釋
1. 見問卷調查分析部分。
2. 見http: //news.china.com.cn/ent/2012-06/07/content_25586964.htm
3. 見http: //www.douban.com/note/436041662/
4. 標注[1]-[11]見附錄四。
Munday, J. (2010).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teinar, K., & Brinkmann. (2013).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Venuti, L. (2008).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包通法. (2005). 跨文化翻譯中異質文化“本土化”接受視域厘定的哲學思辨.上海翻譯, (4),47-50.
陳向明. (2000). 質化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侯志輝. (2007). 中國當下影院觀影人群研究. 電影藝術,(5),108-112.
劉珩. (2005). 翻譯·文本·話語權力——翻譯文本的本土化進程. 外語與外語教學,(2), 41-44.
馬會娟. (2006). 對Lawrence Venuti異化翻譯理論的再思考.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3 (1) ,26-32.
孫藝風. (2008). 文化翻譯與全球本土化. 中國翻譯,(1),5-11.
附錄一 調查問卷
英文電影字幕翻譯的調查
Q1 您的性別是_____。
A.男 B.女
Q2
您的年齡是_____。
A.19歲及以下 B. 20-29歲
C. 30-39歲 D. 40歲及以上
Q3 您的受教育程度是_____。
A.大學本科以下 B.大學本科
C.碩士、博士及以上
Q4 您的職業是_____。
A.教師 B.醫生 C.白領
D.學生 E.其他
Q5 您是否有海外生活經歷?
A.是 B.否
Q6 觀看英文電影時,您是喜歡配音版的還是原聲字幕版的?
A.配音版 B.原聲字幕版
C.都可以,沒有偏好
Q7 您覺得現在的英文電影字幕翻譯能夠準確表達影片的意思嗎?
A. 完全可以 B.大部分符合影片想要表達的
C.不是很滿意,很多地方都沒翻譯出來
Q8 您是否注意到最近的英文電影字幕翻譯喜歡用流行語、古詩詞等“本土化”的語言?
A.是 B.否
Q9 您對英文電影字幕翻譯采用流行語或古詩詞的現象的看法是______。
A.不錯,很新穎 B.不習慣,還是傾向于以前的翻譯方法
C.沒看法
Q10 英文電影字幕翻譯越來越本土化能幫助您理解影片嗎?
A.能 B.不能
C.沒什么感覺
感謝您抽出寶貴時間參與問卷調查,祝您心情愉快、一切順利!
附錄二 調查問卷相關性分析結果

Q6__Like Q7_Express Q8 Language Q9 Language Q10 Localization Pearson 相關性 -.258** -0.041 _-0.051 __-0.085 __-0.082顯著性(雙側) 0.01 __0.688 __0.613 __0.402 ___0.419______N__100 ___100 100 100 ____100 Q1 Gender
待續

續表
附錄三 訪談資料的編碼與歸類

類別涉及的具體碼號A1 字幕譯者 03 字幕譯者對字幕翻譯的感受04 譯者交流08 專職譯員18 譯者參與度B1 官方的譯制 07 譯制機構19 譯制機制或流程C1 網絡字幕小組的譯制 02 字幕技術09 網絡字幕組翻譯方法20 網絡字幕翻譯目的21 網絡字幕翻譯形式
待續

續表
附錄四 語料支持
[1] 大家為什么喜歡這種新鮮的這種語言呢?因為這種語言它有活力。帶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人們聽起來很親切。而且聽得懂。
[2] 自己瞎改還真不太好……因為那個就是之前就是我看這方面的討論,大家說的討論就是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強弱勢關系,就說是,嗯,那種翻譯就是明顯地想改變漢語的弱勢地位,是這么叫的,我覺得不應該用這種方式來改變這種弱勢地位而是應該從更廣一點的文化角度吧,因為這樣算是一個錯誤的引導我覺得。
[3] ……他那樣的翻譯(指本土化的翻譯——作者注)完全脫離原文了,說的就不是一個意思,這能叫翻譯嗎?觀眾看字幕電影是能聽到原聲的,有那英語好點的就該投訴了。這種不忠實的翻譯還是不好。
[4] 他(譯制管理者)那個我很喜歡的一個基礎就是,他知道這個市場大多數人會喜歡,觀眾會喜歡,這就夠了。至于說你說字幕組你不喜歡,那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見。你不喜歡你大不了不去電影院看,我們這個影片發行也不少你一個人。大多數人喜歡到影院去看說出來口碑好,那就可以了。
[5] 它這樣做其實就是一個目的,就是要有一個這種好的市場反應,觀眾良好的反應。
[6] 大家一看,哎呀,這個語言很新鮮啊,和我們現在說的語言完全一樣的。它不是用那種普通的語言或是比較陳舊的語言,它就是其實就是完全為了市場嘛。讓大家有種新鮮感。我覺得這是最主要的,它就是要有新鮮感。當然新鮮感的背后它是要有這個市場的利潤的。它追求那個東西。
[7] 電影院里的翻譯不是你關起門來自娛自樂的翻譯。不是學術上在討論翻譯,它是一個電影院的大背景下,市場的背景下,你要遵循市場規律的,你要符合投資方它的這種心理預期的它要賺錢的,它要贏得這個影片的口碑的。
[8] 網絡那東西它不盈利,完全自娛自樂。做成什么樣子也沒人會說什么的。是吧?/ 現在說學生你英語到幾級,說有四級、八級,還有字幕級,是吧。做字幕都成了學習英語的手段。
[9] 這個我們有一個特別泛的章程,比如說我們這一句里面不能超過多少字,然后比如說標點的使用規格是用全角還是用半角,然后就是各種符號吧,怎么用這種。有一個比較泛的然后就是會讓你接一個短一點的或者說比較老一點的片子,七幾年的那種片子,不是熱片,然后讓你慢慢去翻,然后找一個經驗豐富的校對來給你改,然后告訴你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這種。
[10] 我覺得經濟地位肯定上升了,排老二,大的實力誰都改不了。文化方面,美國,我是00年去過,05年我有去過,感覺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是增加的,因為同樣的地方,我是5年間去了兩次,感覺他們越來越知道中國,這是肯定的。就說我們院里吧,原來哪有那么多留學生,現在各種膚色的都有,說明他們認為北京還是值得他來,這的東西值得他學他才來。奧運會有作用,經濟變強了也有作用,孔子學院也有作用,肯定是變強了。/這個產業的特點決定它必須得這樣做。不這樣做它就不叫娛樂產業了。所以,你問我這個問題,我只能說未來本土化的這種傾向,就歸化的這種方式會更進一步明顯。現在呢,我們很多東西,我總體的一個感覺就是,我們的文化,文化上相對弱勢的這樣一些國家,它引進片子的時候它仍然會以這種歸化為主。以這個娛樂化,本土化為主。隨著它這個弱勢地位增強,假設它強到最強的程度了,像美國一樣的強勢文化了,它仍然是本土化娛樂化。翻譯時仍然體現一種歸化。而且這種歸化的程度會進一步加強。
[11] 我個人感覺就是可能還是希望能夠更偏向于那個,原汁原味一些。而且現在講那個,最終世界是要大同的嘛,最后其實都差不多。/個人不是很認同在電影字幕中過多地歸化。電影是一種民間交流的重要形式。中國大眾可以通過電影了解外國的文化習慣。過多的歸化會使這種文化溝通沒有意義。
(責任編輯 孫三軍)
* 本論文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跨文化視野下的電影字幕英漢互譯研究與語料庫建設”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KYJJ2012-10-03。
鄧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講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視聽翻譯。
作者電子郵箱:amanda_d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