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哲學價值論和系統論的翻譯文本價值系統重構*

2017-09-25 09:36:01
翻譯界 2017年1期
關鍵詞:價值文本系統

牛 軍

南開大學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

基于哲學價值論和系統論的翻譯文本價值系統重構*

牛 軍

南開大學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

翻譯是價值關系的轉化過程,也是文本價值系統的合目的性重構過程。對應文本的語言特征、語用功能和文化內涵,文本價值系統由語言價值、功能價值和文化價值構成。文本價值的表現形式為文本缺省價值和文本賦加價值,實現方式為價值傳導與轉化。文本價值在文本外多元系統因素影響下的動態傳導與轉化是系統重構的前提和基本特征。而翻譯補償就補償對象而言是對文本價值的補償,是實現文本價值系統重構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建立文本價值系統的意義既在于描寫文本價值結構,也在于規約以文本價值為參照系的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譯者對文本價值的認定和對文本可接受性的判定,以及因此而采取的補償策略和方法,將直接影響到翻譯質量。

文本價值;表現形式;實現方式;翻譯補償;系統重構

1.引言

翻譯活動具有目的導向性,任何翻譯活動的發起,都離不開現實需求,而需求表現為翻譯動機。翻譯需求根據不同翻譯方向可以籠統地概括為兩類:一是譯入需求,以豐富譯語語言、知識、文化;二是譯出需求,以推介原語語言、知識、文化。一般來講,雖然具體翻譯需求因翻譯方向性、社會人文差異以及人為因素等不盡相同,但不論是譯入還是譯出,均需立足于由文本的本體屬性所衍生的文本價值。因而,翻譯過程即文本價值的再實現過程,文本價值的實現效果決定了翻譯質量。

現實翻譯活動中,翻譯過程受到語言、文化、社會及譯者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必然會造成原文損失(Nida, 1993;Steiner, 2001;Newmark,2001)。從價值角度來看,這種原文損失反映出了文本價值在價值關系轉化過程中的缺損。為了彌補原文損失,補償性翻譯就成了實現原文和譯文平衡的一種重要方法。國內外學者對于翻譯補償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補償形式和策略的探討(Nida, 1993;Hervey & Higgins, 1992;Toury,1995;Hatim & Mason, 1997;Newmark, 2001;王恩冕,1988;樂金聲,1999;錢文偉,2006;夏廷德,2006;倪賢祥,2007),核心原則是原文、譯文達到對等效應(Baker, 2004)。總體來看,國內外學界對于翻譯補償的研究局限于為什么補償、如何補償這兩個問題,但對翻譯補償的實質是什么缺乏探討;一般認為翻譯補償是為了達到原文與譯文之間的對等效應。由于學界普遍將翻譯補償視作“翻譯技巧(Baker, 2004)”,而翻譯補償又多見于文學翻譯,因此對翻譯補償的探討主要集中于適用范 圍(Hatim & Mason, 1990;Gutt, 1991;Newmark, 1991;Hervey &Higgins, 1992),導致無法超脫“對等效應”這一標準進而從其他視角分析或描述翻譯補償作為一種翻譯現象所反映的實質。同時,學界對翻譯補償的探討往往單向地從原文損失出發分析翻譯補償在譯文中的作用,如貝克(Baker, 2004)認為翻譯補償是為了實現對等效應而采取的一種翻譯技巧,但并未將原文、譯文視作兩個既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的系統去綜合分析翻譯補償現象。筆者認為,翻譯作為文本價值的再實現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文本價值損益。翻譯補償本質上是對文本價值的補償,是實現文本價值系統重構的重要途徑。本文嘗試探尋翻譯活動的哲學依據,探討翻譯的本體特征。本文提出文本價值系統及其重構的概念,旨在透過翻譯現象分析翻譯活動的深層原因與內涵,以期為翻譯本體研究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2.文本價值在翻譯中的表現形式

一般來講,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需要的肯定或者否定關系,是客體的本體屬性的價值化過程及其結果(馬志政等,1991:45;李連科,1991:62/1999:70)。“事物本身固有但通過與他物的關系表現出來的屬性”即為本體屬性(馬志政等,1991:47)。由上述價值的基本定義可知,價值作為關系范疇,“只存在于主客體的關系之中”(馬志政等,1991:48),“來源于客體、取決于主體、產生于實踐”(李連科,1991:83/1999:94),其存在的內容與形式依賴于主體的需要和社會活動的發起,即,主體對于客體的需要是客體本體屬性轉化為價值的前提。因此,作為社會活動的翻譯實踐可以視為文本本體屬性從原作者——原文本主客體關系到譯者——原、譯文本主客體關系,再到目標讀者——譯文本主客體關系的價值轉化過程。哲學價值論認為,價值活動或者價值關系運動是實現主體的價值需求,達到價值主體和價值客體進行信息交換的必然途徑(馬志政等,1991:54)。從價值論角度講,翻譯的實質是合目的性的文本價值轉化。

在翻譯實踐中經常會發現,一些文本內容在雙語中是對等的或者互通的,如對等的詞匯、相近的文本功能、互通的文化背景等,因而在翻譯時譯者遇到的阻礙較小,只需要忠實于原文直譯即可達到對等效果。這并不是說此類內容不具備價值,而是這種價值在雙語文本中是被默認的,在正常翻譯過程中基本不會出現損益情況,也就談不上補償。概括起來,可以稱這種文本價值為文本缺省價值。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語言及文化的差異導致原文中的一些文本內容在譯語中找不到對等項,無法在譯文當中直接體現,從而造成原文的缺損,這時就需要通過翻譯補償手段來處理。如果以原文和譯文中對等的文本價值為參考系的話,那么原文相對于譯文缺損的文本價值和譯文所補償的文本價值均可概括為文本賦加價值。文本賦加價值是相對的,也是雙向的。譯文本補償的價值相對于原文本屬于賦加價值,而原文本損失的文本價值相對于譯文本同樣屬于賦加價值。語言及文化差異越大,文本賦加價值比重越大,翻譯難度也會相應地提升;文本內容越豐富,文本價值構成就越復雜,可供譯者選擇的翻譯策略也越多、越靈活。相應地,翻譯過程也更具挑戰性,更考驗譯者對文本價值的鑒別把握能力。

下圖中,“1”+“3”+“4”=原文本價值,“2”+“3”+“4”=譯文本價值。在翻譯中,并不是所有的原文本價值都能在譯文本中體現;只要雙語之間存在語言和文化差異,原文本價值的部分缺失和譯文本價值的部分增加就在所難免。同時,也并不是所有的原文本賦加價值都能在譯文本中得以轉化,如上圖中,能夠成功轉化的原文本賦加價值只有“3”,與其對應的原文本附加價值在譯文本中不再呈現,而是根據翻譯需要轉化為新的價值內涵,表現為“3”所代表的譯文本附加價值;而“1”所體現的原文本賦加價值就在譯文本中缺失了。

圖1 文本價值表現形式

由此可見,文本缺省價值和賦加價值的判定是動態的。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因素,一是語言文化差異,二是文本內容,三是譯者對于文本價值的認識。譯者翻譯能力的大小集中體現在第三個方面因素。如果譯者對文本價值及其構成的認識全面,對文本缺省價值和賦加價值的分析和處理得當,譯文質量相對也會有基本的保障。反之,片面的文本價值認識往往造成翻譯偏失。

在理想翻譯環境下,原文本賦加價值的存在不因翻譯活動的變化而變化。賦加價值是文本價值刨除文本缺省價值,也就是刨除原文本和譯文本共有文本價值后所剩余的文本價值。雖然文本賦加價值需要在翻譯過程中界定,但原文本賦加價值作為原文本價值的固有部分,其存在是先于翻譯活動。翻譯活動不創造原文本賦加價值,但可以讓原文本賦加價值在翻譯過程中顯化。這里所說的理想翻譯環境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能明確原文本價值的構成,對文本價值的實現有準確的預判,清楚哪些文本價值需要在譯本中保留或者轉化。總之,原文本賦加價值隨著翻譯活動的發起而顯化,但其存在不受翻譯活動的影響。

相對地,譯文本賦加價值則受到翻譯活動的影響,取決于譯者對譯文本價值構成的設計和翻譯過程中具體翻譯策略的選擇。這也是不同的譯者翻譯同一部作品會出現巨大差異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呈現譯文本賦加價值就成了決定翻譯質量的關鍵。

綜上,文本價值在翻譯中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文本缺省價值和文本賦加價值。從文本價值角度講,影響翻譯質量的要素有三個,一是譯者對文本缺省價值和文本賦加價值的區分,二是譯者對原文本賦加價值的認識,三是譯者對譯文本賦加價值的呈現。

3.文本價值在翻譯中的實現方式

從文本價值在翻譯中的表現形式出發,可以得出文本價值的兩種實現方式,一是文本價值傳導,即文本缺省價值在原文本和譯文本中共享;二是文本價值轉化,即原文本價值轉化為譯文本價值。

建立文本價值傳導的基礎是翻譯中的雙語文本具有一定的共同價值特征,文本缺省價值能通過雙語語言載體完整地傳遞,并較少地受到雙語轉化因素干擾。根據文本價值內容的不同,文本價值傳導又可以分為三類:共享語言價值傳導、共享功能價值傳導和共享文化價值傳導。共享語言價值是指原、譯文本所共同具有的語言特征;共享功能價值是指原、譯文本相一致的文本功能;共享文化價值是指原、譯文本共通的文化價值觀。

文本價值轉化主要反映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文本價值發生結構性轉化,原文本價值系統在譯文本中實現重構,各價值要素或子系統在譯文本整體價值系統中重新排列。其實質是各價值要素或子系統在相互關系上發生變化。如廣告詞的翻譯可能產生以下情況:原文本以表達功能為核心價值,經過翻譯后,譯文本以呼喚功能為核心價值;文本缺省價值內部發生結構性變化,部分缺省價值得到強化體現,而其他部分在文本價值系統中的地位有所降低;文本賦加價值和缺省價值在文本價值系統內部的比重發生改變等等。總之,文本價值的結構性轉化并非只針對文本賦加價值,同時也涵蓋了文本缺省價值;翻譯是將文本價值視為完整系統進行系統重構。第二個層面是文本賦加價值之間的替代性轉化,具有明顯的翻譯補償特征,如玄奘在佛經翻譯中的音譯法,便是以語音價值和文本功能價值補償語義價值。在翻譯過程中,結構性轉化和替代性轉化通常是同時進行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文本價值的結構性轉化也具有一定的補償性轉化性質,畢竟文本價值系統重構后的譯文本價值系統有別于原文本價值系統,也算是一種文本價值的結構性補償。

通過原文本價值和譯文本價值的對比,將原文本價值和譯文本價值設定為兩個獨立參考系,可以進一步將文本價值轉化劃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文本價值增益,其二是文本價值減損。文本價值增益是指以原文本價值為參考系考察譯文本價值,譯文本價值相較于原文本價值增加或者強化的部分即是文本價值增益部分。反之,以譯文本價值為參考系考察原文本價值,原文本價值相較于譯文本價值損失或者弱化的部分即為文本價值減損部分。由此可見,文本價值增益和減損既可以是文本價值要素的增多或減少,也可以是文本價值結構的強化或弱化。

由上述可知,對于文本價值轉化的探討是雙向的,既能以原文本價值為出發點,也能以譯文本價值為出發點。

4.文本價值系統的構建

“系統”概念的誕生和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縱觀中外文化史和哲學史,不難找出系統概念的身影。中國道家思想中的陰陽互濟,印度哲學中的因明,乃至唯物辯證法,無不體現出系統概念的引述和應用。隨著現代系統論的發展和系統工程學的實踐,對于“系統”的概念界定往往呈現出合目的性。樸昌根(2005:101)通過列舉分析數十種系統定義,認為絕大多數定義都是在特定研究目的驅動下給出的,如依托于數學建模、控制論、管理學等,而缺少系統概念的“一般定義”。他通過集合概念給出了“系統”的程式定義:S=def R[(E)P]或者S=def [R (E)] P,其中,S表示系統,R表示關系,P表示性質,E表示要素,即系統是“對任意選定的某種性質具有特定關系的諸要素的集合體,或者對任意選定的某種關系具有特定性質的諸要素的集合體”(樸昌根,2005:111)。在系統學研究領域中,對“系統”的一般概念界定都是建立在關系、要素、性質這三大構成基礎上的,如系統 “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間有機聯系的許多要素所構成的一個整體”(霍紹周,1988:1)。由此可見,系統構建者必須考察該系統各要素之間是否具有某種特定的或者設定的聯系,是否能通過這一聯系體現系統的整體性。

從系統劃分和設定角度講,首先要確立系統內的構成要素,其次要提供要素劃分的理據和基準,最后要體現構成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和系統整體性。因而要構建文本價值系統,就需要明確該系統中的構成要素,劃分依據,要素聯系,以及建立該系統的意義何在等。

首先,構建文本價值系統是為了分析翻譯活動在文本層面所具有的深層內涵,對翻譯行為進行深度分析,同時也為翻譯過程提供策略參考。筆者認為,任何翻譯活動的本質都是為了實現全部或者部分文本價值的轉化,翻譯過程本身就是文本價值系統的重構過程。其次,系統是有邊界的(樸昌根,2005),因而文本價值僅指由文本本體屬性所衍生出的價值,文本外因素不屬于文本價值系統范疇。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文本價值系統不包括文本外因素,但任何因主體對文本客體的需求而產生的文本外因素都可能成為翻譯活動中文本價值系統重構的誘因。最后,文化是主客體需求關系的集中體現。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由語言構成的文本必然體現某種或者多種文化內涵。因此,文本所具有的文化因素也應該納入文本價值系統當中,體現文本價值系統的表征完整性。

參考哲學價值論對價值基本類型的劃分(馬志政等,1991:58)、語言學基本研究范疇、諾德(Nord, 1997)對文本功能的劃分以及奈達(Nida,1993)對文化的分類,文本價值系統可以初步勾勒如下:

圖2 文本價值系統

從價值論角度看,價值作為客體本體屬性的社會表現形式,是以客體本體屬性為基礎,并取決于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的(馬志政等,1991:48)。因而,在翻譯中文本是否具有價值系統的各價值子項并不完全由文本的本體屬性所決定,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譯者、目標讀者對于翻譯的認知和可能需求。鑒于原、譯語語言特征和社會文化差異、翻譯目的不同、目標讀者區分等因素,文本價值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缺損和增益的情況。因此,翻譯補償就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5.翻譯補償是實現文本價值轉化的重要途徑

傳統翻譯補償的概念和類型界定往往倚重方法論意義,探討重心是補償的目的和方法,如哈蒂姆和梅森(Hatim & Mason,1997)以及貝克(Baker,2004)等的“對等效應”定義,赫維和希金斯(Hervey & Higgins, 1992)的四種補償形式,馬紅軍(2003)的顯性、隱性補償分類等,而從認識論角度的探討欠缺,從而導致對翻譯補償方法方式眾說紛紜,對翻譯補償的本體認識反倒研究不夠深入。翻譯中之所以需要進行補償,是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造成原文本損失(Nida, 1993;Steiner, 2001;Newmark,2001),僅就文本損失而論,既可能是文本內容的損失,也可能是文本形式的損失。以往譯學研究認為翻譯補償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效應對等(Hatim& Mason, 1997;Baker, 2004),即從語言表達或語言表現力出發,而非從文本本體出發為翻譯補償提供現實依據,因而也就無法揭示翻譯補償的本質特征。要想弄清楚翻譯補償的本質,就必須首先弄清楚翻譯補償的內容。就補償內容而言,可以粗略歸納為語言補償、功能補償和文化補償三類。

語言補償是指為了譯文表達和理解需要,以語言手段實現原文與譯文間的語義平衡,包括語音手段、語義手段、語法手段、修辭手段等等,如霍克斯(Hawkes)將《紅樓夢》中史湘云對賈寶玉的稱呼“愛哥哥”譯為“couthin”。因為吐字不清,史湘云只要稱呼賈寶玉“二哥哥”聽起來便像是“愛哥哥”。這一稱呼不僅反映出史湘云的說話發音問題,同時也從側面表現了她不拘小節的個性,讀來不禁令人莞爾。如果直譯,不免要加入一些文字說明,一來影響譯本可讀性,二來也無法讓讀者對人物的語言和個性產生直觀感受。霍克斯通過意譯加造詞的方法既方便了目標讀者閱讀,同時也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對人物和情節有了真切感受,有效彌補了直譯可能帶來的文本語言損失。

功能補償是指翻譯過程中對文本功能通過有目的性的變更,以實現對所缺失文本功能的彌補。諾德(Nord, 1997)認為,按照文本類型,文本具有四種功能:所指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表達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呼喚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和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通常情況下,多數文本是具有多重功能的,但就整體而言,各功能在文本中的比重不盡相同,翻譯中也經常出現文本功能主次變更的情況。拿林紓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為例。從原文本創作角度看,文學作品首重表達功能,其他功能次之。而林紓翻譯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政治目的,為了“啟發中國民眾為爭取民族獨立與自由奮起抗爭”(文永超,2011);二是文化目的,“希望讀者能以客觀的辯證意識來看待中西文法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文永超,2011),使得“有志于西學者,勿遽貶西書”(林紓、魏易,1981)。從林紓的翻譯目的和歷史環境來看,顯然更為注重呼喚功能,表達功能是為呼喚功能服務的。某種程度上講,林紓以文本呼喚功能為主導的翻譯策略不失為對原文本表達功能中心地位缺失的一種補償。

文化補償是指通過語言及其他輔助手段對翻譯中可能產生的文化缺失狀況進行彌補。文化差異是造成翻譯中文化缺失現象的主要因素。以電影作品《硬漢1》中人物的稱呼語為例,主要有長幼關系、昵稱、姓名三種來源。而在英文字幕翻譯中,譯者分別采用了拼音、譯音、譯意(稱呼含義)、譯義(稱呼體現性別)和近似英語人名附加譯音成分五種翻譯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硬漢1》中部分稱呼語漢英對比

從上表中英漢稱呼語的差異可以看出,在英漢兩種文化中,稱呼習慣是不同的。因而在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文化缺損和補償現象。比如,“小草”是男主人公對其女友的稱呼,漢語中類似“小草”這樣的昵稱往往體現出稱呼對象的性別和人物之間的親密關系。而譯者用Daffodil(水仙花)這一花名來翻譯,既符合人物性別,又表達了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憐愛。同時也符合英語世界女性昵稱經常使用具體花名的基本特征,畢竟在英文中,不會用Grass或者Little Grass來稱呼女性。由此可見,譯語是通過稱呼語內涵的轉化來實現文化補償的。

不同的翻譯補償體現了不同的文本價值補償。之所以需要進行翻譯補償是因為具有補償的必要性,而這種必要性又是取決于文本價值的。文本補償價值只在翻譯補償過程中體現,文本補償價值的基礎必然是文本價值。因此,根據不同的翻譯補償內容可以推導出翻譯補償的初步形式及其系統構成,如圖3所示:

圖3 翻譯補償系統

由上圖可見,翻譯補償的實質其實就是文本價值補償,同時翻譯補償是實現文本價值系統內部轉化的一種重要方法。既定文本的翻譯并不一定會涉及到文本價值系統全部子項的補償性處理,甚至由于譯者不同的翻譯目的和目標讀者對譯文本的不同需要而出現僅對個別文本價值子項進行補償性翻譯的現象。另外,上圖同樣說明了翻譯補償的具體實施仍然取決于原、譯文本價值的界定,以及圍繞文本價值界定而進行的價值關系的分析。因此,譯者對原、譯文本價值的認定和對譯文本可接受性的判定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翻譯補償的具體內容和方法策略,進而決定翻譯質量的高低。

既然翻譯補償的實質是文本價值補償,那么對于翻譯補償的研究也應該是雙向的。國內外學者以往對于翻譯補償的研究往往是以原文本為出發點,而忽略了從譯文角度出發分析譯文經翻譯補償后的增益情況。

6.翻譯中的文本價值系統重構

上文討論了翻譯補償的實質是通過文本價值的傳導和轉化實現文本價值補償。進一步推導,翻譯可以看作是以語言為載體和媒介的文本價值的再實現過程。不論采取翻譯補償策略還是其他任何翻譯策略,都是以文本價值為核心來完成雙語轉化。通過翻譯,文本缺省價值得以在原文本和譯文本中同時體現,原文本賦加價值轉化為譯文本賦加價值,原文本價值系統經過結構性變化再現為新的譯文本價值系統,這一過程實現了文本價值系統的重構。翻譯中的文本價值系統重構即是文本價值系統的重構,也是文本價值的系統性重構。

20世紀70年代,系統理論開始占據西方翻譯研究的一席之地,特別是在文學翻譯領域,系統理論以其對翻譯現象獨到的宏觀描述而倍受關注。這里所謂的“系統”指的是目標語文化中社會、文學、歷史等諸多影響因素的集合體(Munday, 2006),或者由影響翻譯的諸多“子系統”構成的多元系統(Even-Zohar, 1978)。系統說和多元系統說在本質上是一致的(Baker, 2004),只不過多元系統更加強調了系統內部構造的復雜性和層次性(Even-Zohar, 1978),注重對各子系統之間關系的分析(Even-Zohar,1978;Hermans, 1999;Munday, 2006;Baker, 2004;Pym, 2010)。由此可見,系統理論自引進翻譯研究伊始,關注的對象便是從目標語出發的“文本外”宏觀因素,并未將“文本內”的相對微觀因素納入考察范圍,同時也缺乏對子系統共性特征的闡釋。

借鑒翻譯研究中的多元系統理論對于系統的描述,文本價值系統應具有以下特征:

1. 立足文本內涵及特點,確立以價值為核心概念的整體系統構成。

2. 以多元性、多層次性為系統基本構造形式,考察整體系統的內部構成單位,明確一級子系統的組織形式。

3. 各一級子系統以其構成要素為文本價值分量,進一步系統化,構成二級子系統;以此類推。

4. 以翻譯需求為準,平級子系統間產生橫向映射關聯,不同級子系統間產生縱向映射關聯;確立子系統之間的主次關系。

5. 文本價值系統在文本外宏觀多元系統的影響下,實現動態轉化。

需要說明的是,文本價值子系統可以根據翻譯中的實際需求不斷分級劃分,直至能體現文本各價值要素的最基本單位。分級劃分越細化,文本價值系統結構越清晰,越有利于進行系統重構或者展現重構形式。如前文對于文本功能價值的劃分可進一步劃分出三級子系統,如圖4所示:

圖4 文本功能價值系統劃分

另外,子系統劃分越細、級數越高,子系統或文本價值構成缺失情況越嚴重,畢竟并不是每一個文本都具有所有的文本價值子系統或文本價值,如一部文學作品可能同時涵蓋上述二級子系統中的所有功能價值子系統,但僅具有一部分三級子系統內容。因為文本功能價值子系統的劃分前提是建立在文本類型的劃分基礎上的,不同類型的文本很難具備所有的文本價值特征。

建立文本價值系統的意義既在于描寫,也在于規約。首先,可以根據文本價值系統描述和原、譯兩個文本價值系統的結構性對比,評估翻譯中的文本價值損益,進而評估翻譯質量。其次,通過譯前原文本價值系統的描述和譯文本價值系統的重構假設,為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提供指導。

文本價值在外部因素影響下的傳導與轉化是其系統重構的前提和基本特征。翻譯所涉及的影響因素很龐雜,如語言因素、譯者因素、文化因素、社會因素等等,但本質上,是文本價值在文本外多元系統影響下的系統重構。

圖5 文本外多元因素影響文本價值系統重構

7. 結語

在翻譯的多學科研究方興未艾之際,如何把握好多學科研究走向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國家語言政策的逐步完善,大數據戰略的正式提出和實施,翻譯信息化、技術化和體系化研究成為學界關注的一大焦點。越來越多的目光聚集到新興研究領域,出現了不同程度地將翻譯研究“掛靠”其他學科領域的現象。從社會發展整體而言,學科融合研究無可厚非。但從翻譯學科建設角度思考,需要把握好多學科研究的方向性問題。翻譯研究應更加注重翻譯本體研究方法論的建設,以辯證的態度結合本體研究需要,積極吸收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的養分,夯實翻譯學科體系建設。翻譯的多學科研究并不意味著從翻譯的角度考察相關學科問題,而應該是立足翻譯理論與實踐,以不同學科領域的視角闡釋解決翻譯問題。同時借鑒其他學科,特別是鄰近人文學科研究史,尋找有助于翻譯學科體系發展、完善的途徑。

Baker, M. (2004).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Even-Zohar, I. (1978).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 In L. Holmes, and v. d. Broeck (Eds).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New Perspectives in Literary Studies. Leuven: Acco.

Gutt, E. (1991).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Hatim, B. & Mason, I. (1990).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Longman.

Hatim, B. & Mason, I. (1997). 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ermans, T. (1999).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ic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Hervey, S. & Higgins, I. (1992). A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 French-English.London: Routledge.

Munday, J. (2006).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Newmark, P. (1991). About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Newmark, P. (2001).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Nida, E. 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Nord, C. (1997).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UK: St. Jerome Publishing.

Pym, A. (2010). 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teiner, G. (2001).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Toury, G. (1995).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霍紹周.(1988).系統論.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樂金聲.(1999).欠額翻譯與文化補償.中國翻譯,(2),18-20.

李連科.(1991).哲學價值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連科.(1999).價值哲學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紅軍.(2003).翻譯補償手段的分類與應用——兼評Hawkes《紅樓夢》英譯本的補償策略.外語與外語教學,(10),37-39.

馬志政等.(1991).哲學價值論綱要.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倪賢祥.(2007).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及補償手段.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93-95.

樸昌根.(2005).系統學基礎.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錢文偉.(2006).英漢雙解詞典釋義譯文中的信息缺失與補償.上海翻譯,(3),71-72.

斯土活著. 林紓、魏易譯. (1981)黑奴吁天錄. 北京:商務印刷館.

王恩冕.(1988).翻譯補償法初探.中國翻譯,(3),11-15.

文永超.(2011).從目的論視角看林紓翻譯《黑奴吁天錄》的目的和方法.外國語文,(4),106-108.

夏廷德.(2006).翻譯補償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 王海霞)

* 本文為國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翻譯本地化背景下民族地區高校本科翻譯教學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100)。

牛軍,甘肅民族師范學院講師,南開大學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應用翻譯研究。

作者電子郵箱:niujun@bfsu.edu.cn

猜你喜歡
價值文本系統
Smartflower POP 一體式光伏系統
工業設計(2022年8期)2022-09-09 07:43:20
WJ-700無人機系統
ZC系列無人機遙感系統
北京測繪(2020年12期)2020-12-29 01:33:58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連通與提升系統的最后一塊拼圖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如何快速走進文本
語文知識(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h网站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黄色爱视频|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 激情成人综合网|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区| 天天操天天噜|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另类|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欧美a在线|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国产拍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日本|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资源|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欧美在线伊人| 大香伊人久久|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免费|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日本在线亚洲|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在线啪|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亚洲毛片网站| 亚洲综合九九|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88av在线|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66|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午夜天堂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亚洲人网站| 色偷偷综合网| 亚洲天堂区|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18禁黄无遮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