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碩
無人便利店基于客群的研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數據的賦能。
早在今年1月,居然之家就已上線大型商超品牌“怡食家”,產品定位中高檔,而EAT BOX是怡食家正在嘗試的無人便利店項目。相對于繽果盒子直接掃碼注冊就可以進入,EAT BOX顯然更復雜:
第一步,掃碼注冊。

第二步,拍攝并上傳面部圖像。一般情況下2秒左右就能上傳成功。
第三步,進門(兩道門)。由于照片已經上傳成功,系統已經采集到用戶信息,接下來直接“掃臉”就可以了。同時,為了防止其他人員尾隨,用戶要等第一道門關上才能打開第二道門,而這個過程通常需要5?10秒。
第四步,買東西,結賬。EAT BOX目前的商品識別方案也是基于RFID(射頻識別)技術,每件商品上都貼有RFID標簽,結算時在柜臺上被識別,繼而在顯示屏上生成二維碼,由消費者掃碼完成支付。
第五步,出門(兩道門)。在這兩道門中間會有攝像頭再次掃描人臉,同時對消費者手中的物品進行識別,時長大概5秒左右。響起“嘀嘀”的聲音后,系統才會開啟最后一道門。
EAT BOX之所以設計了多重門,原因之一是為了提升便利店的安全性。“如果有人尾隨前面的人進來,即便是他買東西結過賬,也出不去。”一名工作人員透露道。另一方面,兩道門間的地面內置了重量感應設備,可以通過感應購物前后人的重量變化判斷是否有偷盜行為。
在無人便利店集中爆發的2017年,技術無疑是當下最熱的賣點之一。先是Amazon Go試圖通過機器視覺識別、深度學習算法及傳感器融合等技術來實現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但因其目前在定位上仍存在技術問題,加之成本較高,落地時間尚未確定。
接著是阿里的淘咖啡項目亮相造物節,主要涉及生物特征自主感知和學習、結算意圖識別和交易、目標檢測與追蹤這三大技術系統,先后解決了在開放空間對消費者身份的識別(與淘寶進行綁定)、對商品的識別感知等問題。
而EAT BOX雖然只是一個占地面積20多平方米的“小盒子”,但在技術的應用上卻頗有野心。現有的RFID技術后端運營成本高,要對所有商品進行人工編碼貼碼,技術要求偏低,因此,EAT BOX也在測試圖像識別物品,未來將通過給機器“喂”SKU數據的方式,基于模型對其進行識別訓練,教會計算機“認識”商品。
技術只是實現方式,重點在于選址及效率
在EAT BOX項目負責人安利英看來,零售最主要的就是突破選址及效率,無人便利店也是一樣,要基于對客群的研究來選址,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數據的賦能。“通過門店進行數據的搜集,但最有價值的是涉及到年齡、性別及過去所有交易記錄的‘用戶的數據,而不是商品每月的銷量、庫存這類‘用戶數據,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而針對不同的選址,EAT BOX會根據數據信息調整商品結構(如每家門店的主打品類、商品定價等)。舉例來說,投放在女性聚集社群的EAT BOX將主打零食、衛生用品等品類,而在以男性為主的社群里將以啤酒、鹵制品等品類為主,以滿足特定區域消費者的大部分需求。
盡管EAT BOX等無人便利店可通過門店端的人臉識別系統精準抓取客群數據,監控商品動銷情況并管理品類,進而提升供應鏈效率,但安利英也表示,只有達到一定規模后,有了大量的客群數據作支撐,無人便利店運營的精確度才會逐漸提高。
隨著中國移動支付技術的不斷成熟,第三方支付也給無人便利店帶來了增長空間。有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88091.2億人民幣,其中支付寶和騰訊金融二者的市場份額達到了93.21%,占據絕對主導的地位,也使得無人便利店省去了教育消費者的環節。
無人便利店是不是個偽需求?
據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觀察,無人便利店通常分布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中如社區、寫字樓等人群密集的地方,且所售商品以中高端為主。但是這些區域基本上已被7-11、羅森、全家等傳統便利店覆蓋,每到中午,總能看到人們在這些傳統便利店排起長隊購買熟食等商品。
在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看來,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無人便利店”的噱頭遠大于其實際意義。
首先,中國的零售行業對大數據的分析處于剛起步階段,不僅缺乏相應的軟硬件工具,而且數據的可信度尚不足夠,對數據的分析能力也相對單一。再加上對用戶的數據積累有限,到后期很容易出現數據不一致、難以整合等問題。
處于零售業態下的無人便利店也同樣如此。盡管前期大家會由于好奇心等各種原因紛紛關注無人便利店,無限看好其未來發展,但后期如若像某某共享單車一樣,掃10個碼也打不開一輛,達不到良好的購物體驗,才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由于無人便利店的成本低,商品標價普遍低于傳統便利店。EAT BOX也曾算過一筆賬:按北京便利店物業每日10?15元的單位平方租金來算,無人便利店只需18?30平方米的空間,其房租成本可控制在5400?13500元,相對于傳統便利店動輒50?70平方米的空間來說,確實節省了不少。再加上昂貴的人工成本,怎么看都是無人便利店更劃算。
但安利英也曾坦言,只有當便利店開到一定規模后,成本才能被攤薄,而無人便利店的先發優勢十分重要,如果不能迅速占得一席之地,很難快速回收成本。當線下的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無人便利店實現數據化運營也許就不是問題了。
也許在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無人便利店反倒會成為零售業各種技術的試驗田。據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所知,現在已經有很多大型商超引進了自助收銀設備。當出現收銀高峰的時候,使用自助收銀設備既可以有效分流結賬的隊伍,也能降低人工成本(每2.5臺自助收銀設備可取代兩名收銀員)。馬云也曾表示要把淘咖啡項目的大部分技術開放出去,供各種業態靈活使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