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無人零售業態目前處于產品技術的變革期。

有巨頭亞馬遜Amazon Go和馬云的淘咖啡“推波助瀾”,無人便利店這一概念得以廣為人知,順勢也涌現出了一批無人便利店,還有數千萬到億元不等的融資。購物無人化、自助支付、方便快捷……各家的購物流程和體驗引發了大量網友的參與討論。
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曾看到網友們對無人便利店的兩種調侃:
“這不就是個迷你便利店么?”
“這不就是個大號售貨機么?”
都對,似乎又都不對。
開放貨架式的無人便利店是“倒退”還是“創新”?
近日,易觀發布《2017中國無人便利店發展專題分析》,按照商品可觸達度將無人便利店分為“開放貨架式”和“封閉貨柜式”。
前者的代表有繽果盒子、居然之家EAT BOX、小麥便利店、淘咖啡,店鋪內布局類似傳統實體便利店,使用開放式貨架陳列商品,用戶在選擇商品過程中能夠直接觸摸到商品,對商品進行篩選、比較。
后者的代表有F5未來商店、24愛購便利店、神奇屋,店鋪內布局類似于數個量販式自助購物柜的集合體,商品陳列在封閉貨柜中,用戶經由人機交互來選擇商品,通過貨柜櫥窗可以看見商品樣例或圖片,在支付前無法接觸商品。
可以說,在商品可觸達度和購物便捷性上,開放貨架式無人便利店兼具傳統便利店和封閉貨柜機的優點于一身,商品種類多,可自由選購,24小時營業,體積更小因而可以離用戶更近,成本更低因而能快速滲透到更多場景。
硬幣總有正反兩面。正因為開放貨架式無人便利店在商品可觸達度和購物便捷性上都有要求,面對的問題也會更多。核心問題無外乎兩點:開放購物帶來的現場管理難度,以及不成熟的新的零售技術。
首先,大家擔心開放貨架式無人便利店會出現店內不能及時得到清理,凌亂商品不能及時整理,購物環境越來越差等情況,還擔心會有非購物人員惡意進入。
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了解到,其實“無人”指的是現場無人或分時段無人,并不代表后臺無人,定時補貨、清潔等工作都不會缺少人來做。只是由于店面體積小、密度高,完成這些工作的速度會更快,一個人一天可以照顧數十家店面。
另外,通過有針對性的選址,能從一定程度上規避掉惡意購物的風險,像繽果盒子目前就選擇設置在封閉的高端小區。
所以,現場管理難度可以通過運營策略降低,最大的挑戰其實在于如何在沒有店員服務的情況下讓用戶順暢地完成一次購物。據一位接近資本的創業者透露,現在很多投資機構都在緊盯并且頻繁接觸涌現出的這些無人便利店項目,有些機構明確表示要投資一家,但讓他們沒有馬上出手的原因是,各家便利店目前卡在了技術成熟度上。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對繽果盒子和居然之家EAT BOX的技術使用情況進行了梳理:
繽果盒子和EAT BOX都使用了RFID(射頻識別)技術。一家RFID技術企業的負責人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亞馬遜Amazon Go多年前就嘗試過此技術,試圖實現無人零售,但該技術對金屬包裝和液體商品無法很好地進行識別,存在硬傷,所以亞馬遜最終放棄了,還對他說“Forget it!”(忘掉它)。不過,他告訴了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一種“曲線救國”的方法:如果使用RFID技術,可以不出售液體或金屬包裝的商品嘛!
7月底,記者體驗了位于北京西四環金源世紀購物中心一層的EAT BOX,挑選了3種包裝材料、形狀都不同的飲料進行試驗,其中一罐金屬包裝的可樂在支付臺上經多次調整依然無法識別,最后被放回了貨架。據了解,EAT BOX的特許方是“零號元素”,居然之家是其第一家加盟方。零號元素創始人湯雁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7月底正值EAT BOX剛剛開業,那時產品還在測試,現在體驗便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了。
在離店確認上,EAT BOX設置了一道屏蔽門,會掃描用戶身上攜帶的商品是否均已支付。如果哪件未成功支付,則店門無法開啟。
相比之下,深蘭科技Take Go“拿了就走”的購物流程,設置的環節最少。其市場負責人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目前TakeGo的商品識別速度可以達到一秒幾千次,且識別效率正在逐步提高,很快可以到達99%。
但是,Take Go是在大約3平方米左右的封閉空間實現這樣的購物體驗,這就意味著顧客要依次排隊購物,它在更大的購物空間里無法判斷多位顧客同時分別選購了哪些商品。
進化中的自動售貨機和社區便利店
在線下零售這個萬億級的市場中,如果說誰能顛覆誰還為時尚早。現在的情況是,這個賽道上來了越來越多的選手,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比如封閉貨柜式無人便利店,可以稱之為“進化版的自動售貨機”。
自動售貨機并不新鮮,經常能在各種商場、寫字樓等地方的角落見到。以前,自動售貨機廠商僅能根據客戶需求實現定制化生產,并沒有設計能力,久而久之,倒是積累了很多“單品自動售貨機”的生產能力,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占地一二平方米的橙汁機、盒飯機、飲料機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只能購買一種商品,在需要多件商品時得重復購買,一次只能出一件商品。由于購物流程太繁瑣,客單價被抑制,單機的坪效沒有被釋放出來。
但是現在,自動售貨機體現出了一些新的進化趨勢,如大容量、多品類、一次性交付,其實是吸收了開放貨架式無人便利店的一些優點。而實現進化的關鍵在于完全改變自動售貨機內部的機械結構和原理。這些進化需求來自面向用戶的自動售貨機終端運營商,并由他們倒逼廠商進行產品制造技術升級。endprint
智能零售服務商邦馬特創始人黃陽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他們正在研發的自動售貨機內置有智能機器人和攝像頭,能夠自動學習貨道位置撿貨,并能實現簡單的故障排查,這與之前的機械式構造完全不同。
F5未來超市邁的步子更“大”,它的空間有15平米,由多個智能售貨機組合而成,還配有餐飲臺和自動清理裝置。除了售賣飲品和零食外,它還實現了現場加工鮮食,這個環節完全由自主研發的機械臂完成。
除了進化中的自動售貨機外,像阿里巴巴、京東這樣的電商巨頭,以及愛便利、拼便宜這樣的B2B創業公司,它們的目標是開發存量市場——社區夫妻店和零售店。這樣的門店在中國有上百萬家,幾乎貢獻了所有零售渠道40%的出貨量。
具體的做法可以是利用電商平臺本身商品豐富、供應鏈管理完善的特點為便利店直接供貨,并幫其完成數據化改造,也可以是為便利店增加更多服務功能,包括商品自提、24小時營業以及輻射社區的30分鐘商品配送,令其成為社區服務中心。
自提點早已在多年前便滲透到了我們的生活中,其重要性在于省去了部分商品從中轉站到用戶家的派送過程,而這部分物流成本被節省下來后可以反饋到商品本身的價格中。至于24小時營業和商品30分鐘內送達,其便捷性遠遠優于電商。當然,如果消費者認為社區便利店的商品數量和種類有限、價格貴,也可以通過電商平臺自行預訂。
2017年3月,阿里研究院對眾說紛紜的“新零售”下了定義: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在數據驅動這件事情上,像阿里、京東這樣的電商平臺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線上流量越來越昂貴的事實,使得它們也開始在線下尋找流量入口。
在這個無人便利店的創業風口中,數據驅動也是被諸多項目提及的一個方向,即將可復制性強、規模化速度快的線下無人便利店滲透到人們日常的碎片化消費場景中,獲得基于用戶消費習慣的購物位置、偏好、時間等數據,精準把握用戶需求,布局新興渠道,讓品牌商和渠道商等供應鏈端更好地配置和生產商品,降低生產和庫存損耗等等,從而帶動整體無人零售業態的發展。
嘉御基金創始人、阿里巴巴B2B業務前CEO衛哲曾有這樣的判斷:“新零售道路剛剛開始,這條路并不長,有效實施的企業應該在一到兩年內跑出來,不會再像電子商務一樣需要十年再跑出來,也不需要像傳統零售,需要跑二三十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