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散文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自由表達的藝術結晶,正是因為這種文體上的自由,因而無論是作品語言、還是文章結構都顯得比較“散”,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學習散文顯得比較吃力。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因為專業的特殊性,學生將來的就業很大可能是到“一帶一路”中所涉及的國家,從事相關專業的教育教學活動,各方面都需要較強的專業水平。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更應該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在“讀”、“悟”和“寫”三個關鍵環節狠下功夫,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
關鍵詞:現代散文 讀 悟 寫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從將來就業的角度來說,眾多的學生,他們的就業志向傾向于到國外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或在新聞出版、文化管理、或者到漢辦當志愿者,或者選擇“曲線出國”的策略——在國內工作時候,參加公派考核,從而實現到國外就業的理想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國外工作的時候,他們身上所代表,不僅僅是自身的個人形象,也是代表國家的名片。因此,高校教師,應該盡自身的能力去培養學生,認真上好每一次課,讓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文化知識,培養出更加優秀,能夠代表中國形象的中國公民。
文學作品是每一個時代社會思想、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綜合藝術反映。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我們可以更加細致、全面了解一個社會的時代風云,因此,可以說文學作品比歷史書更真實記錄下了歷史。中國現代散文,是在中西思想文化交融中產生的,很多中國現代散文大家,如魯迅,周作人、朱自清、林語堂等,幾乎都是腳踏中西文化,熟讀中外經典的文化大家。他們的作品風格多樣,流派紛呈,在整個“五四”文學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具體來說,在中國現代散文課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認真多次朗讀作品,增強語感和感性認識,在課余,以讀書會的形式,積極的引導學生多讀散文作品,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拓展知識的寬度;讀作品是基礎,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導學生多方面感悟、領悟作品的語言風格,結構特征、作家思想意蘊等;我們以培養更多應用創新型人才為目標,這就決定我們要引導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把課堂內外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提高寫作能力。
一.讀
讀書使人明是非,懂道理,腹有詩書氣自華,才華是一個人最永恒的顏值。尤其是在今天這樣的一個競爭壓力非常大,生活節奏迅速的時代,要想不被時代所淘汰,必須不斷進行閱讀,閱讀經典,了解過去,才能更好把握現在和未來。對于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生來說,閱讀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一次閱讀就是一次精神旅行,而這樣的“旅行”是為了發現更好的自己,一次次感悟世間的喜怒哀樂,充實心靈的精神世界。散文作家是最能體現出“文如其人”和“風格即人”的特征,散文是作者思想情感最真實直接的流露,閱讀散文作品,可以直接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感悟思想情感,收益應該是非常大的。因此,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讀書人”。
“讀”,在這里既是指在課堂之上的朗讀,真正放聲的“朗讀者”,也指在課余時間里開展廣泛的閱讀。閱讀欣賞優秀散文作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豐富充實情感世界,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學會用歷史和時代的眼光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發展自己的想像能力、審美能力。
在課堂上,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朗讀散文作品,在朗讀當中去感受作品的韻律和節奏,感受中國的語言文字之美。比如,當我們在學習朱自清經典散文《春》的時候,安排幾個學生代表,分段落,富有感情的在班上朗讀出來。通過學生的朗讀,一方面讀者可以直接地感受到了朱自清對于語言文字的嫻熟運用,而聽者也能夠在朗讀聲中,感受到作者的細膩柔和的感情,仿佛春風細雨撫摸著臉龐一般,由此而真正體會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語言之美,文字之美,感情之美。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因此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更好地與世界接軌,學生可以通過散文作家的作品去了解其他國家的風俗文化等。林語堂,就是一個學貫中西的文化大家,他能夠兩腳踏中西文化,而一心評論宇宙文章,在他的散文作品當中,他堅持向中國人講西方文化,而向西方人講中國文化。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注重對林語堂散文介紹,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直接感受林語堂散文的魅力,同樣可以安排學生對他的散文進行大聲朗讀。在朗讀中感受他的幽默,領略中西方文化的魅力,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豐富情感體驗。
當然,學生的“讀”更應該延伸至課堂之外的每一個角落,保持著一份虔誠的閱讀之心。讀好萬卷書,方能更好地走萬里路,書中自有人生之路的“指南針”。中國現代散文,經典無數,佳作更是數不勝數,經典作家如魯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蕭紅、張愛玲、沈從文等等,像是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在中國現代文學的天空,閃閃發光,璀璨無比。在課堂之余,規定學生每周閱讀一兩個作家的作品,并寫讀書筆記,記錄收獲的感想等,再安排一個規定的時間,以讀書會的形式,把學生召集過來,以小組為單位,就讀書的體驗,一起來分享和討論,老師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做適當的點評,表揚先進,鼓勵表現不大好的學生,以此作為該課程考核方式之一。通過這樣的讀書會,既可以激發學生們的讀書熱情,碰撞出學術的思想火花,形成良性的競爭,拓展知識面,培養堅持讀書,認真讀書的好習慣,也可以在相互之間的讀書交流之中,增進友誼,提高班級的凝聚力。這樣的讀書活動還是很值得推廣應用的。
二.悟
一個人的收獲程度來源于他的體驗感悟程度。學生的學習也是這樣的道理,如果學生只是不斷被動去接受一些外在的知識,沒有自己的感悟、領悟,那么他們的收獲也是很少的。即使有收獲,那么也只是對別人“經驗”的單純占有,其充當的角色只不過是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因此,在中國現代散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真正把別人的思想和見識,結合自身的生命體驗,內化為自己思想見識,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如此才是真正的學習。我們對于中國現代散文的感悟,可以從散文的語言、結構,意蘊等方面,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最終既形成自己的思想認識,更能付諸行動,妙筆生花,創作散文。endprint
1.感悟語言的魅力
語言是思想的外衣,尤其是對于視真實為本質的散文作品,想要讀懂讀透作家作品的思想,首先要做的就是讀懂讀透作家作品當中的語言文字。縱覽古今中外的散文佳作,若從語言文字的角度來考察,無一不具有形象、優美、樸實和簡潔的特色。作者的感情、心聲與客觀事物的融合和諧,這是散文所獨具的。生動的語言,形象的修飾,體裁的運用,章句的排列等若配合得當,往往使作品更為出色,體現了外在裝飾般的動人的美。對這種美的關照和審視將強化我們鑒賞過程中的審美愉悅,也將加深我們對散文美的多方位的認識。在教學過程當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在作品當中去感悟不同作家的不同的語言風格,比如周氏兄弟,冰心、朱自清,豐子愷、梁實秋等,因為他們的人生閱歷不同,興趣各異,因此,他們筆下的語言也是各不相同的。語言是可以相互影響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作家們的留學的國家地區來劃分,他們的語言風格必然會受到留學國家語言的影響,比如徐志摩跟郁達夫散文的語言差異性就非常大,因為他們的留學的地方,一個在歐洲英國,一個是亞洲的日本。這樣,對于漢語國際教育的專業的學生來說,也可以對將來有機會到那個國家地區的語言風格進行大致的了解。這樣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必須先了解一個地方的語言。
2.領悟風格
風格是作家寫作成熟的標志,一個作家的成熟,指一個作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具有了自己的獨特的,不混淆別人的敘述腔調,這個腔調不僅僅是指語言、而包括作家習慣選擇的故事類型,處理故事的方式、運用的形式等全部因素所營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氛圍。一個散文作家的風格會從他的構思、題材、主題、結構、語言等方面表現出來。魯迅的《燈下漫筆》、冰心的《笑》、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等,風格各異,然都是散文精品。魯迅冷靜的觀察、辛辣的諷刺和嚴峻的批判,構成了他散文的獨特風格。冰心,以愛為主題,溫潤如玉,作品溫暖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豐子愷的童心佛趣,在平常的言語當中,真誠坦率之情撲面而來,也是一個把心交給讀者的經典作家。
3.領悟結構
散文的結構,對于一篇散文來說,就像是人的骨架對于整體的一個人一樣,是結構把一篇散文撐起來的。因此,我們要更好讀懂和感悟一篇散文,必須要了解清楚一篇散文的結構。結構藝術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散文歷來被稱為“形散神不散”,要“散”的“形”當中,去把握不散的“神”,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當中,引導學生把握理清散文的線索,善于抓住作品的“文眼”等。詩有詩眼,戲有戲眼,散文也有它藝術的“眼”,讀者通過它,才能看到散文詩意的內涵,有了這個藝術的“眼”,形似散亂的背景、人物和作者的感想,才被集中地傳出“神”來,做到“形散神不散”。這個“眼”顯示著作者行文的脈絡,是謀篇布局的重心,抓住了它,作品那種放射性的新奇結構就得到了透徹的分析和說明。散文的“眼”是多種多樣的:如《背影》中父親的背影;有的是一句話,如《荷塘月色》中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等。
4.領悟立意
立意是散文作品的靈魂,也可以說是作品的主旨,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精華所在。它可以是對事物的昭示,對人生的感悟,也可以是作者心緒與意念的表現。文學說到底是生命的轉換,靈魂的對接,精神的契合。因此,引導學生對散文意蘊的領悟,是中國現代散文教學的一個關鍵。在這過程當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領悟到散文立意的三點:一“高”,二“深”,三“新”。所謂“高”,主要是指作品立意的高遠,能夠站在時代的高峰,俯瞰人生,給從以啟迪和教益。所謂“深”,就是指作者對生活,對事物有透辟的理解,從中開掘出生活的底蘊,引申出深刻的認識。而許多抒情類散文都具有含蓄的特點,富有暗示性、朦朧性和多義性。作者往往不是直陳其理,而是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所謂“新”,就是指立意有新鮮感,不是人云亦云。比如周作人的《故鄉的野菜》,作品當中提到的三種故鄉的野菜,看似沒有順序由來,在作品中,作者也說自己對于故鄉沒有特別深的感情,甚至還說,作者到哪里就把哪里當故鄉,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作者是非常眷戀著故鄉的事物的,只不過是有故鄉而回不到,只能如此安慰自己罷了。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當中,而沒有通過細致閱讀品味感悟的話,是很難發現作者真正的“立意”,也很難發現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
三.寫
時代在不斷進步,社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以語言、文化、教育為核心學科,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將來無論是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離不開會聽會說,懂讀能寫這四個基本的技能。聽與說,包括讀,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最終都得全部轉化為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作品”,就是說需要能夠很好地把心里所想要表達的事情,得體周到,文從字順地寫出來。學習都有個模仿的過程,學習寫作也是一樣。為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對中國現代散文作家作品的品讀和感悟,語言表達風格等,引導學生去模仿作家們的寫作。同時,鼓勵學生,只要功夫深,鐵桿磨成針,相信通過不斷模仿作家們的寫作,我們一定會受益匪淺。另外,也需要跟學生明確,那就是我們的模仿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超越,在倡導模仿之余,更引導學生要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四.結語
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中國在世界的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未來也需要更多的既懂中國,又能走向世界的專業人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開設就是為了培養更多的這樣的專業人才。作為高校教師,為國家培養和輸送時代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是我們的神圣職責,這就要求我們應該上好每一次課,不斷去總結,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具體到中國現代散文這門課的教學當中,就是需要我們老師引導學生在“讀”、“悟”和“寫”三方面狠下功夫。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實際的寫作能力等,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不斷的強化這些方面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能夠把閱讀、感悟和寫作當成是一種自覺的追求和自覺踐行的人生樂事,能收獲到這樣的效果,那么可以說,中國現代散文這門課的教學無疑是成功的。
項 目:
百色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2017年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位授權點建設項目招標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區普通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以百色學院為例”階段性成果。
2017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東盟方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百色學院為例”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7JGA302。
(作者介紹:甘林全,百色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助教,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