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文
【摘要】文章采用會話分析的研究方法,運用知識論作為理論基礎,探究漢語會話中話語標記“不是”出現在話輪首位的序列結構和執行的社會行為,發現“不是”執行引發和反應兩種行為,最終揭示出“不是”出現的驅動因素,即交際雙方在知識掌握程度上的不一致。
【關鍵詞】知識優先;知識論;話語標記;會話分析
一、引言
與傳統句法語義層面的靜態分析不同,本文采用會話分析的研究方法,從知識論的角度對話語標記“不是”日常言語交際序列做動態的考察。知識論(Epistemics)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John Heritage教授提出的一個會話分析新理論。該理論關注交際者在話輪和序列構建中那些帶有知識性的話語,以及該類話語對于言談應對的作用和意義[1]。Heritage(2012)認為,交際雙方就會話中的某一知識、問題的掌握和熟悉程度的不對稱性,導致了會話序列的發展[2]。在實際會話中,交際雙方不管出自有意還是無意,都會敏銳感知彼此對所談論對象在認知方面的優先度,從而將話題繼續下去。這樣,標示交際雙方知識優先或知識非優先的話語標記“不是”的出現便成為可能。
二、位于話輪首位的“不是”
本文所選取的會話語料全部為“不是”位于話輪首位的日常對話。所用語料均來自日常交際的錄音并按照Gail Jefferson轉寫體系進行了轉寫。分析語料發現話輪開端的話語標記“不是”一般出現在三種序列中:引發序列、應答序列和反饋序列?!安皇恰痹谝l序列中執行的是引發行為,在應答和反饋序列里執行的是反應行為。下文中A表示發話人,B表示聽話人;K+表示占有知識多,K-表示占有知識少。
(一)引發序列
在引發序列中,通常聽話人B知識優先于發話人A,B會在A的話語進行當中將其打斷,或在A話語結束后引發下一話輪的內容,從而與A爭奪知識優先權,此時“不是”便作為“引發”標示出現,“不是”也標志著B從聽話者向發話者的角色轉變。序列結構模式如下:
A(K-):話語進行中=
B(K+):=“不是”,所引發的內容。
搶奪式引發通常發生在上一話輪說話人還沒有完成話語之前,標記使用者因急于表達自己的知識優先用“不是”來打斷對方,使原說話人被迫停止當前言語行為,讓位給標記使用者,使他占據說話人的地位。
例1:
1.經理:你報銷啥:了么。
2.下屬:有客戶來么,咱們肯定:就是告的客戶肯定就有的么。
3.經理:我說你要告,你要給客戶報銷啥:錢了么=
4.下屬:=↑不是,你看要買水果吧,要買東西吧。
5.經理:↑水果那些個東西也不用 [ 你操心啊,你操那心干嘛
例1中,第1行經理詢問下屬要報銷什么費用,但是第2行下屬并沒有直接回答經理的問題,所以經理繼續追問,從第1、3行經理不斷詢問的信息可以看出,經理處于K-的位置,而下屬處于K+的位置。知識優先使下屬認為自己在知識深度、廣度和特殊性方面擁有相對的優勢,因此,就出現了第4行下屬用“不是”打斷經理的話語,爭奪知識優先的情況。由于“不是”的突然介入,經理不得不中止會話內容,使下屬成功搶到說話權,從而形成新一輪的引發-應答的相鄰對。
(二)應答序列
應答是指對上一序列中的言語舉動或非言語舉動做出反應。在應答序列中,聽話人B知識非優先于發話人A,B為了緩解自己知識匱乏帶來的尷尬,就有可能在話輪起始位置借助“不是”來標記這種不一致,從而自然過渡到后續話輪B對知識匱乏的解釋,“不是”在應答序列中主要標示標記使用者對前面的言語或非言語序列所做出的反應。序列結構模式如下:
A(K+):宣告事件。
B(K-):“不是”,具體應答內容。
例2:
1.經理:↑那庫房里啥都有。
2.下屬:啊,那就行,你準備好就行,[ 別到時候
3.經理: [ 你不知道那禮品可多呢=
4.下屬:=不是,我是怕你們一著急了就,你不跟我商量好,到時候你看燈片兒啥都沒鬧好,
5.那不就鬧麻煩了,所以提醒一下么。
例2第1行經理的極致表達“啥都有”以及第3行的“你不知道”,都標志著經理對雙方談論話題的知識優先于下屬,并且第1行經理語調的突然升高明顯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因此下屬為了緩解自己不知情的尷尬,在第4行使用“不是”來展開自己知識匱乏的解釋,“不是”用來標示B對前面A的話輪所做出的反應。
(三)反饋序列
反饋序列就是對應答序列的回應。在反饋序列中,發話人A知識非優先于聽話人B,往往會由A引發詢問并期待B的回應,若B在回應序列中所傳遞的信息或信息的某一方面沒有達到A的預期或與A的期待不符,A就會用“不是”標出,在后續句中重新調整角度進行詢問。序列結構模式如下:
A(K-):信息詢問并期待有所回應。
B(K+):應答。
A(K-):“不是”,對B應答的反饋。
例3:(聽眾朋友在出租車上丟了東西,打電話給主持人,以求幫助)
1.主持人:那你說一下(.)這個他的證件里邊的名字叫什么.
2.聽眾:額::: 他里面也沒有證件, 額:: 這個女(.)女士叫:那個周偉.=
3.主持人:=不是, 怎么就能證明這東西是她的.
在例3第1行中,主持人用疑問句式詢問信息,是典型的K-狀態的表現,聽眾在第2行的回應中,表明了主持人第1行的前提不成立,然后又在之后的話輪中給出了女士的名字,但是從第3行主持人的話輪中可以看出,聽眾所傳達的信息并不符合主持人的期待,也不是主持人想要的結果,于是,“不是”便作為反饋序列的標志出現在了第3行話輪開端,用來標示這種認知落差。反饋是對應答的應答,從這個角度來看,反饋序列也是應答序列。因此,“不是”在反饋序列中執行的行為與它在應答序列中一樣,都是相對于引發行為的反應行為,是被動的。
【參考文獻】
[1]Heritage, J.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M].Chichester, England: Wiley-Blackwell, 2013:371-391.
[2]Heritage J.The epistemic engine:sequence organization and territories of knowledge[J].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2012,45(01):30-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