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香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重拾中國傳統節日內容,珍貴的民族文化,立足我們的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和熏陶,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美國民俗學家阿蘭·鄧迪曾這樣分析節日的意義:“日常生活中,時間線性流逝,而節日就像這條直線上的刻度;有了度量,生活才有意義。”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傳統節日負載了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精髓。最富有詩意的語文學科,不僅僅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培養學生理解文學進而理解人生、社會、生命和歷史的一門基礎學科,所以,更應該擔任起傳承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任。但長期以來,我們有些語文老師對這一傳承的責任淡化了,甚至疏忽了。殊不知,語文教學傳承著節日文化,而節日文化又促進了語文教學,既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容, 拓展語文教學生活化,也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逐漸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培養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現在的很多學生對于一些傳統節日活動,儀式、意義十分陌生,甚至一無所知。節日的概念對他們來說就是吃喝玩樂。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現代價值取向己經對相當一部分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可以結合語文教材介紹相關的文化,讓我們的學生更多地了解各種節日的來歷,風俗以及相關的文化內涵。我們中國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我們在進行傳統節日教育時要突出春節辭舊迎新和祝福團圓平安的主題,營造家庭和睦、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引導學生了解“禮儀文化”的內涵,踐行文明、謙讓的禮儀規范。突出清明節“祭先烈、敬先賢、憶先人”的感恩思源,通過引導學生慎終追遠、珍惜幸福生活;突出端午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主題,引導學生崇尚自然、強身健體;突出中秋節的團結、喜慶豐收的主題,了解“和”文化的內涵,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處理“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健康人格;突出重陽節感恩父母、敬老孝親的主題,培養學生“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優良美德,營造和諧文明、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
1、 結合課文內容,了解各種節日的來歷,挖掘傳統節日內涵
現有教材中盡管傳統節日的題材數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發揮,抓住機會點燃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比如古典文學中常涉及節日,往往節日是誘發作者情思、體驗的導火索,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節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學可通過體驗節日,進而賞析節日與詩人情感的聯系。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整首詞都是圍繞著中秋節展開的。初中生對中秋節的吃月餅、團圓含義很熟悉。教學可首先通過師生互動談中秋的方式“熱身”,引出蘇軾是在離開弟弟蘇轍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寫的,埋下伏筆,中秋節與哪種意象最為相關?詞作中是否出現了該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該意象的?等問題讓學生產生興趣。然后在賞析詩作過程引導學生發現“月亮”是出現頻率最高的物體,將月亮、月宮、中秋節的聯系自然地引出,讓學生了解中秋節中包含濃厚的團圓、事圓、人圓的意味,對照詩人現有的境遇,詞作中才有詩人往返于人間與月宮的情緒。
語文教材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采桑子 重陽》、《醉花蔭》等詩詞,都是關于重陽節的,而相對于端午、中秋、春節,學生對重陽節的認識就非常模糊,觀念也相對淡薄,因為生活中,重陽節已經淡出全民節日活動的視線。那么這時,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利用教學內容,向學生滲透傳統節日文化,從而加深學生乃至社會對這一傳統節日的從新重視。再如,在講授現代文《端午的咸鴨蛋》、《春酒》等文章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文章中講述的各地節日特色,來豐富學生對節日傳統和節日文化的認識。
在教學汪曾祺《端午的咸鴨蛋》,適逢端午,家家吃粽子。我們可以從這一點導入,引出汪曾祺在文中談到的江蘇高郵地區的端午習俗。在體會了作者借端午習俗抒發濃濃思鄉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端午習俗。由此引發學生探究各地端午習俗的興趣,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端午節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2、將傳統節日引入語文活動中
在傳統節日的教學中,我們也可以設計一些相關的話題來啟發學生,讓節日文化走進我們的“口語交際”課堂,走進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通常語文活動包括辯論會、演講會、寫作等。教師可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或者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傳統節日設計活動主題,讓學生動口、動手體驗傳統節日的魅力,既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新課標下語文課程所注重的。如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春節是親情融融的日子,如果給遠在外地沒能回家的親人打電話、發短信,你想怎么說?若是制作賀卡的話,你會寫上怎樣的賀詞,用上怎樣的詩句?再比如,舉辦清明節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分組收集跟清明節有關的文學作品、經典名句、音樂、各地的清明風俗等,并在班級匯報各自成果,接受同學、老師的提問。在真切的節日情境中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在語文課堂上,我們還可以在每逢節日來臨之際,結合經典誦讀活動,開展節日詩詞朗誦會,古詩情景劇表演。如清明節“清明雨祭先烈”;端午節“粽葉飄香,懷念屈原”;中秋節“與月相邀,喜迎中秋”……學生在朗朗詩聲中品味經典,感受著濃濃的節日氛圍。
3、廣泛挖掘閱讀與寫作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度
為了彌補教材中傳統節日題材較少的缺陷,語文教師還應廣泛挖掘閱讀與寫作教學資源,來提高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度。教師首先應廣泛搜集一節日為題材的名篇佳作、優秀書籍,推薦給學生閱讀。如豐子愷的《過年》、錢鐘書的《辛巳除夕》等。其次,在課后閱讀訓練中增加有關傳統節日的內容,多設計與節日內涵有關的練習題。比如教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后,要求學生收集、誦讀有關中秋賞月的詩文,在同步訓練中選擇《中秋詠月詩三首》作為拓展閱讀的材料,設計與中秋節“月圓人園事圓”的精神內涵相適應的題目。
我們中國傳統節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它們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我們整個民族的憧憬,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寶庫。我們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重拾這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立足我們的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和熏陶,讓我們的學生從小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并透過這些傳統節日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感受我們祖國母語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的豪邁雄奇,從而培植一種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