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晉
知青文化是特指知青這一代人,在他們的知青時代和后知青時代以文學、美術、多學科的理論研究等各種表現形式的文化創作與文化活動,以反映他們的生命歷程與訴求的文化產品與文化現象。知青文化不僅包括以文字表述的知青文學、知青日記和書信等,還包括知青生活、知青影視、知青回憶錄、知青故事等等所有能夠表現知青年代的人、事、物,它們構成了知青文化精神的內核,更是一代人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知青文化是上世紀中國文化體系的一個重要單元,特殊歷史時期的知青運動席卷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從本質上來說是中國特殊的城鄉關系和文化政治的產物。上山下鄉運動造成城市人口大量流向農村。人作為文化的主體,大量人員的流動,必然造成文化的遷移,而城鄉之間的文化差距,也為文化遷徙提供了前提。歷經歲月洗禮,知青往事在郟縣廣闊天地的土地上發酵,沉淀成濃厚的知青文化。
一、積極投身農田水利建設,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
1975年和1976年,為根治北汝河水患,公社黨委組織知識青年和群眾利用兩個冬春,筑起兩座巍然屹立的大壩,后被命名為知青壩;1972年,為了連接公社與縣城的通道,方便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知青與群眾風餐露宿,用艱苦勞動和智慧架起了一座紅條石拱圈結構的知青橋;此外,他們還進行了科學種煙、土壤改良、果園實驗、科學養殖、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試驗、試種水稻等努力,刻苦學習,努力鉆研,勇于創新的精神給這片大地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二、舉辦文體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生活
為豐富知青和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在公社黨委的領導下,各大隊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搞文藝活動,公社成立了半脫產的宣傳隊,集中居住在板場村,他們自導、自演了劇目《梁大娘請客》《掩護》《泅渡之前》等,并自編自演了《公社十大員》《喜梅炕煙》《三琴退彩禮》等節目,在田間地頭、村屯院落進行表演,參加公社、縣,地區甚至是省里的匯演、調演,給環境閉塞、生活枯燥的農村帶去了生機和活力。另外,還組織成立籃球隊、乒乓球隊等,并在縣里舉辦的籃球賽中獲獎。知青們以年輕人的激情和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豐富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娛生活,推動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三、建立圖書室和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推動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為了讓廣大農民群眾及知識青年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在知青薛喜梅的帶領下,知青們建起了公社第一個圖書室。他們精心挑選實用的農村科教和貼近群眾生活的書籍,把黨的方針政策、革命歷史教育、文教科普知識、種植養殖技術等科學文化知識,通過圖書報刊傳達給廣大群眾,成為廣大鄉親求知、求富、求樂的場所。1973年12月1日,為了落實毛澤東同志“統籌解決”的指示和中央把“知青集中的地方和單位辦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農業先進單位,辦成亦工、亦農、亦學、亦兵的大學校”的指示,廣闊天地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正式成立。校開設六個專業即農業、園林、機電、畜牧、醫療衛生、財會六個系,各系均設軍事體育課。學制原定2年。采取不脫產性質,利用農閑白天學,農忙夜間學,大忙時停學。師資大部分來自本縣農技、工廠、學校、醫院等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兼任教師。1974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在該校,攝制了《廣闊天地育新人》專題紀錄片,鏡頭真實地記錄下了當時的歷史。圖書室和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建設滿足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點燃農村智慧之火,推動了廣大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四、創辦企業,推動廣闊天地鄉勤勞致富
從1970年到1975年,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辦起了砂輪廠、造紙廠、機械廠、面粉廠、預制件廠等企業。全公社有汽車、拖拉機、收割機、電動機、柴油機等一百五十多部,高壓、低壓電路架到了村村隊隊,促進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技術改造的進程。特別是1974年,鄭州第二砂輪廠子弟學校的150名知青來到這插隊,牽線搭橋建起的砂輪廠,為今日廣闊天地鄉企業的崛起奠定了基礎。1974年,由鄭州第二砂輪廠知青牽線搭橋,廠長龍一兵及其子弟學校校長楊毅然、廠財務科長戴行賓一道,率百余名二砂子弟來插隊,同時觀察廠址,提供項目,在廣闊天地崛起了最早的鄉鎮企業——廣闊天地砂輪廠。
五、獨創知青管理模式,密切知青與群眾聯系
為切實做好知識青年的管理工作,在公社、大隊、生產隊分別建立了由社隊干部、群眾、知青代表和帶隊干部參加的“再教育領導小組”,專人專項負責知青的管理(即三級管理模式),做到思想上有人抓,生產上有人教,生活上有人管,當時稱之為“過三關”。公社還成立了以黨委副書記張震乾、原團縣委副書記劉西庚為主的“再教育領導小組”,全公社三個大隊25個生產隊,隊隊有青年組,每個青年組有組長、副組長,一組相當于生產隊的一家農戶。政治上用黨團組織、“貧代會”、“知青管理小組”引導他們;生活上派有經驗、思想作風好的的老農,幫助料理家務,指導勞動生活,形成了知青工作層層有人抓,既有專人負責,又能人人負責的局面,真正做到有計劃、有步驟的知青教育體系,并成為全國學習的模范。正是由于廣闊天地在知青管理上的獨到之處,在此插隊的668名知青們與廣闊天地的干部群眾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使他們留得住、扎下根、過得穩。
參考文獻:
[1]劉曉航:《潮漲潮落:知青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2]葉向黨等:《審視與歸化—知青小說的文化遷徙特征》,《九江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3]張文欣:《青春的故鄉—郟縣廣闊天地鄉散記》,《時代青年》,2013年,第31頁。
[4]政協郟縣委員會學習文史委員會:《郟縣政協文史資料匯編(第二卷)》,內部資料,2009年,第945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