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漢元
摘要:文章從社會風險理論、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層面來考量,探討了報紙環境新聞的社會價值,總結了一些我國報紙環境新聞的發展與創新策略。當前,我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報媒對環境議題的設置議程,不利于促進報紙環境新聞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紙媒必須盡快樹立科學的環境新聞報道理念,實現報道結構的創新優化。
關鍵詞:報紙;環境新聞;發展創新
環境新聞的傳播涵蓋一定的政治屬性,在全球化趨勢背景下,發達國家常常將環境消耗責任嫁接于發展中國家。我國不僅在環境問題上遭到西方媒體的指責,而且我國將發展主義設為環境新聞傳播理念。當國家利益訴求與意識形態的差異越來越大時,會使環境輿論戰愈演愈惡劣。由此可見,為了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必須盡快制定與環境新聞傳播相適應的指導策略,以下筆者展開論述。
一、更新環境新聞傳播的指導觀
我國紙質媒體受到我國政治環境的約束,過于依賴新聞傳播指導理念,使新聞的環境風險監視功能與核心價值受到制約。自21世紀以來,我國通過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經驗,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但是我國媒介系統還停留于宣傳階段,難以將核心理念融入實際的話語傳播中。媒體必須結合自身發展方向,使發展觀念具有指導意義。在傳播新聞環境期間,必須注重可持續協調發展,通過整合優化科技資源來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運用新型生產技術來提升產品的綠色程度。其次,我國相關部門應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力度,使我國報紙環境新聞傳播日益成熟。值得注意的是,將科學發展觀設置為新聞傳播的發展理念并非單純的二元對立,報紙媒體通過新聞報道能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待環境事件。譬如《南方周末》綠板樹立了科學發展觀,以某個環境事件作為切入點,不僅加強了新聞事件的傳播力度,而且能從更全面的角度看待問題。由于西方發達國家操控著環境話語權,增加了我國改善環境形象的阻力。近年來,面對“氣候政治”、“環境外交”等問題時,我國必須盡快重構良好的國際形象。《中國日報》、《人民日報》作為我國的兩家主流媒體報紙,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正義提出了呼吁,指出分別承擔減排責任的重要性。
二、完善環境新聞的報道體系
在我國主流報紙媒體的發展下,我國報紙環境新聞取得了良好的發展,但是相比于西方報紙環境新聞的專業性,我國報紙環境在專業性層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包括傳播理念落后、傳播質量低等,制約了環境新聞影響力的擴張。環境與氣候成為當前國球關注的課題,西方主流輿論的報道領域也傾向該方面。相比于綜合性報紙的環境新聞專版,我國媒體的報道內容具有不確定性,缺乏成熟的議程設置,難以反映出我國的社會效益屬性。由此可見,為了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平衡,我國應完善環境新聞的常態化報道機制,充分把握環境新聞傳播的主動權。長期以來,由于多方因素的影響,環境新聞在我國紙媒中處于劣勢地位,使記者的環境新聞采編能力弱,且很多采編人員缺乏系統性的環境知識培訓。環境新聞的采編任務多為其他領域的記者完成,雖然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與豐富的實踐能力,但是未具備深入剖析環境問題的能力。《南方周末》綠版的報道中心為氣候問題,基于國際視角來分析了我國應對氣候變暖的解決策略,其報道理念與模式對同類報紙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三、創新環境新聞的報道模式
價值中立觀屬于社會學研究體系中的重要構成內容,要求參與者不應將個人、他人的價值觀強加于研究過程中,而是充分遵循社會事實。社會學與新聞傳播學較有交叉性特征,價值中立原則被納入新聞傳播體系中,也構成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一部分。從環境新聞傳播領域的層面來考量,為了遵循價值中立原則,新聞工作者必須基于客觀公眾的角度看待問題,不能受到個人價值觀的影響,通過梳理事實來展現于報道中。基于新聞專業主義視角,《南方周末》的綠版主要借助下列三種模式來體現價值中立原則,包括:客觀描述環境風險事實,盡量減少判斷性詞語;組合歸納事實素材,由受眾對事實進行總結;加入受訪者的直接引語,從多個角度展示受訪者的觀點。從客觀公正的角度出發,價值中立屬于新聞傳播活動中應堅守的規范,當遇到環境突發事件的議題時,綠版會引用專家的觀點,由于觀點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能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新聞價值屬于新聞理論體系中的 重要內容,落腳點為受眾的關注面,新聞的制定標準為事件的事實性。徐寶潢在《新聞學》中強調,新聞的價值來源于報道內容的深度性。對于報紙環境新聞而言,新聞報道的價值還體現在風險性上。當環境事實對生態的破壞越大,其風險程度越高,這也體現出了環境新聞的價值。報媒通過評判風險高低來對環境新聞素材做出取舍。縱觀《南方周末》的選題內容,與環境惡化、食品安全等風險程度高的環境報道比例較大,譬如《重金屬污染防治的塵封舊事》、《果蔬消毒機隱患》等。我國報媒多將環境劃分到社會新聞報道領域中,導致環境新聞十分被動,難以成為主流的議程設置。所以在日常的新聞報道中,環境新聞必須充分遵循社會新聞的采編方式,將一般性環境動態消息放在主體地位。如今報媒加強了對環境議題的重視力度,使環境新聞報道逐漸在社會新聞中分離開來,成為新聞領域中獨立的報道類型。在該社會環境中,某些影響力較強的環境調查報道數量日益增加,常常出現于頭版報紙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報紙環境的深度性補強,在題材報道、表現形式上較為單一。《南方周末》綠版能體現報紙環境新聞的方展方向,特別是在深度報道上,給予我國相關媒體借鑒意義。《南方周末》綠版從創設起就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包括通過新聞版面來定位讀者素質,用專題策劃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等等,綠版的傳播格局更加多元化,涵蓋解釋類、專題策劃類、調查類等新聞,也加強了對環境風險的監管力度,也體現了《南方周末》的社會責任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報媒承擔著保護社會環境的責任,也是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參與者,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劣的背景下,報媒必須掌握我國當前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整合優化環境保護資源,站在國際的高度來深入剖析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議題,充分發揮自身的輿論監督價值,積極引導公眾構建保護環境意識,從而加強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力度。
參考文獻:
[1]鄒媛媛. 試論報紙新聞編輯課程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 新聞研究導刊, 2017, 8(02):11-12.
[2]朱仕農. 全媒體時代報紙體育新聞的生存之道[J]. 新聞戰線, 2017(03):139-141.
[3]安安. 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傳播的變化與趨勢[J]. 新聞研究導刊, 2017, 8(4):190-1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