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司合并既是現代公司發展壯大的必然趨勢,也是市場經濟不斷產業化,規模化的內在要求。但我們也要看到,公司合并會產生公司組織關系,資產結構等一系列法律后果,可能會損害到公司債權人的利益。我國公司合并立法方面存在不足,應通過完善債權人的知情權,設立事前質疑權,健全債權人行使提供擔保或清償債務的權利,構建債權人權利受損的民事責任制度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關鍵詞:公司合并;債權人;利益保護
一、公司合并概述
(一)公司合并的涵義
公司合并,顧名思義,就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公司依據公司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訂立合并契約,履行法定和約定的合并義務,歸并為一個公司的法律行為。在日益繁榮又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活動中,許多經營者試圖通過公司合并優化和調整公司的產業結構,或解決公司當前所面臨的經營困境,也有為了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成為行業之首等諸多目標。可見公司合并能夠給公司帶來更多發展空間,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公司合并將引起公司資產、組織機構以及各種法律關系的變化,勢必會影響到相關利害關系人的經濟利益,公司債權人就是其中之一。下文僅圍繞債權人的權益保護展開討論。
(二)公司合并中的債權人
1.公司合并中債權人的權利
縱觀各國法律,公司合并中債權人的權利應該包括:債權人對繼受債權債務公司的債權請求權,這是公司合并所要保護債權人的一項基本權利,另外還有一些特殊權利:首先是債權人對公司合并的知情權,它是債權人行使其他特殊權利的前提條件,必須予以保護。其次是債權人的質疑權,它是債權人對公司合并事宜不予認同,有權在一定期限內公開表示反對的權利,目的是為了防止公司合并對其權利構成侵害。我國公司法并未對債權人的質疑權有明確規定。對于在規定期限內沒有提出擔保或清償的債權人,也很難推斷其是贊成公司的合并。最后一道保護債權人權利的防線是債權人權利受損后的救濟請求權。這是債權人在權利受損之后的一種補救措施,債權人可以直接向合并企業主張,也可以通過司法審判來維護自身的權益。
2.公司合并中債權人的法律地位
債權人在公司合并中的法律地位問題也是當前公司立法的一個價值取向問題,因此討論債權人的法律地位是解決如何保護債權人利益問題的前提。公司合并和債權人利益保護之間可能存在一定沖突:一方面,如果過重的保護債權人利益,設計一套嚴苛、復雜的債權人保護程序,這會嚴重影響公司合并的進程,導致公司合并運行成本過高,甚至會使合并公司事宜前功盡棄;公司法隸屬于商法,主要調整商事經濟法律關系,符合經濟運行和發展的績效機制是它的準則,當然也要兼顧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們應當秉承“公司合并以效率為先,兼顧債權人利益”這一原則來設計我們的公司合并法律制度,一來可以減少制度運行的成本,二來也對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給予了一定的保護。
二、我國公司債權人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債權人知情權不明確
公司合并制度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兩個方面,實體法方面規定的各主體享有的權利是需要通過程序法律制度設計來實現的。我國公司法在程序制度上的設計傾向于促進公司合并進程的順利進行,提高公司合并的效率,而對于債權人知情權的保護和實現則并沒有明確體現。對于公告的內容是公司合并協議,還是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亦或僅僅對公司合并一事予以公開,這一系列程序制度都沒有在現行 《公司法》中直接規定或能通過相關規定來推定的。
(二)債權人事前質疑權缺失
我國公司法中沒有規定債權人的質疑權制度,只是確立了債權人可以主張“請求擔保或清償”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是一種對債權人事后消極的保護制度,而對于在公司合并前發現合并可能侵犯債權人權益的情形未給予權利人及時有效的質疑渠道和解決途徑,從而導致了債權人的利益在公司合并中被先天性的壓縮減少,可見,通過事后提供擔保或清償,仍無法彌補債權人的損失,因此,在享有充分知情權基礎上還要設立質疑權制度來保護債權人權益。
(三)債權人要求提供擔保或清償債務的規定過于原則
按照現行法律的規定,在公司合并進程中,債權人對公司合并表示異議的法律后果是,各合并公司就應當對其債權人的債權予以清償或提供擔保。按照該規定會存在如下問題,債權人異議成立了,公司就要對其債務進行償還,這很可能導致公司資產大量減少而產生嚴重的財務危機,其結果可能會發生合并不能或即使合并了,合并之后成立的公司也無法正常運營。所以對債權人行使這兩項權利有必要規定一定的條件,然而現行公司法沒有具體規定。這些問題都應當由法律明確下來。否則,這不僅對各債權人高效行使權利是不利的,同時也會侵害到合并公司的利益,影響了公司合并的效果。
(四)債權人權利受損的民事責任制度未建立
依據《公司法》:公司合并或分立的,不履行對債權人的通知、公告義務,應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并對公司處以—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可見我國法律針對公司合并中不履行債權人保護義務的,只規定了行政責任,而且承擔的違法成本也較低,而對于合并公司未履行通知、公告義務致債權人遭受損失的民事賠償并未規定。另外,當合并公司不履行清償債務或提供擔保而致使債權人權益受損的,也沒有規定由誰來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民事賠償的目的是讓一方當事人通過支付自己的財產來彌補因其不當行為給對方當事人造成的損害。
三、完善公司合并中債權人保護的建議
(一)完善債權人的知情權
由于債權人無法像公司股東那樣享有表決權和信息獲取權,債權人對于公司的運行狀況、負債情況缺乏及時對稱的信息,使得債權人在合并過程中處于天然的弱勢地位。在公司合并中涉及利益的債權人主要包括合并方和被合并方的債權人,根據債權的相對性,應當由債權的一方通知另外一方即要求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各自對自己的債權人進行通知和公告,對于公告途徑必須明確規定固定的報紙、期刊或網絡媒體,并讓債權人知曉。
(二)設立債權人在公司合并中的質疑權
公司合并中現存的主要問題是由于《公司法》摒棄了原先注重“公平”的“同意主義”而采取過分注重“效率”的“通知主義”造成的。實際上兩者各有優缺,采取“同意主義”的,過分注重債權人權益保護,卻忽略了經濟發展是需要追求效率的重要課題;采取“通知主義”雖提高了公司合并的效率,卻又置債權人權益于不利地位。因而設立債權人質疑權有助于中和這兩個制度的優劣。債權人在接到公司合并通知和公告時,有權對公司合并決議提出質疑,并要求其提供有關公司合并的合理條件證明,如果證明不了,則需要滿足債權人所提出的債務擔保或清償的請求,否則公司合并事宜不能啟動,必要時,債權人有權請求法院判決不允公司進行合并。“質疑權”能對公司的合并行為予以監督,而且也能真正實現債權人在第一時間保護自己債權的目的。
(三)健全債權人行使提供擔保或清償債務的權利
公司法取消了公司不提供擔保或清償債務不得合并的規定,因此為了加強對債權人權益的保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相關規定:首先,可以針對債權是否到期,要求公司承擔不同的責任。對未到期的債權,債權人可以要求提供擔保,不能主張提前清償,因為這會損害到債務人的期限利益,但是,如果公司因合并而注銷,其資產甚少,而合并之后繼受債權債務的公司又不提供擔保的,未到期債權人是可以主張清償債務的,這應當在公司法中作出明確規定;已到期的債權人,對公司合并持有異議的,自然可以要求公司清償債務,以免合并后公司資產減少,債務增加而損害到自己的利益。
(四)構建債權人權利受損的民事責任制度
針對我國公司法中公司合并不履行通知、公告義務并未規定合并公司的民事責任問題,我們可以參照《證券法》第69條關于違反信息披露義務的公司應當對投資人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合并公司在合并過程中沒有履行法定通知或公告義務的,債權人可以根據股東會、董事會決議中作出違法決議的合并公司各方股東、董事與合并公司一起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合并公司各方的監事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也要和合并公司各方一起承擔連帶的民事賠償責任;合并公司各方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沒有履行清償、擔保義務而給債權人帶來損失的,應當與合并公司一起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通過構建上述民事責任制度,適度擴大債權人權益損害賠償責任主體,明確各主體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可以很大程度上有效保護債權人權益。
結語
我國現有的公司合并立法中對債權人保護方式比較單一,主要就是請求清償債務或提供擔保,這實際上是一種消極保護手段,而且實踐中往往存在合并公司不能實際有效清償的問題。在清償債務和公司合并兩者之間存在著利益的牽連性。因此,可用一種變通的手段來代替清償債務,嘗試著將債權與“股權”接軌,特別是在公司合并的初期,在對公司經營狀況嚴格審查的情況下,把債權人對公司的債權通過簽訂合同的形式,和平轉化為債權人對公司的股權,這樣既暫時性的緩解了公司合并初期流動資金困難的問題,又有機會實現了債權人利益的最大化,從而使公司合并的方式更加靈活,對債權人的保護更加有效。這方面的研究值得我們去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葉陽,屠燕玲.關于公司合并法律制度問題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8(9)552:256-257.
[2]涂霞.公司合并中債權人的保護[J].法制經緯,2010(12)1:11.
基金項目:校級人文社科一般項目“論公司合并中債權人的保護”(15YCKWY002)。
作者簡介:董素,女,漢族,1977年2月生,鹽城師范學院法政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