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壽華 楊群義 吳維倫 姜 權/江蘇省鹽城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培強做大龍頭企業 加快農業轉型升級
趙壽華 楊群義 吳維倫 姜 權/江蘇省鹽城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對于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今年鹽城市農村工作會議及市委一號文件要求,全市“三農”工作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內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載體和主要抓手,充分發揮其引領帶動作用。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標是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龍頭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生產基地為依托,以科技化和信息化為先導,以產加銷一體化為紐帶,具有引導生產、深化加工、服務基地和開拓市場等綜合功能,著力在“三引領一優化”上,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積極作用。
引領農產品結構調整。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外聯市場、內聯基地的作用,以消費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引導原料生產基地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結構,致力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江蘇海大食品有限公司多年來致力于產品開發和產業發展,不斷壯大速凍蔬菜加工規模,拓展產品市場,引領促進本地區四青蔬菜產業的發展,改變了周邊地區原來小麥加水稻的單一傳統模式。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開發了速凍黃秋葵、速凍荷仁豆、速凍甜豆、速凍日本高雄毛豆、速凍青花菜等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加工,發展了青毛豆、蠶豆、甜玉米、青花菜、薺菜等四青特色蔬菜原料的生產,基地面積達10萬畝,產品拓展到國外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100多個大中城市,四青蔬菜畝效益達8000多元,為以往種植糧食的5~6倍,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鹽城萬洋農副產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以保護價訂單托底收購的模式,帶動輻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建成2.35萬畝基地,年產西蘭花、青豆等綠色果蔬1.25萬噸左右,每畝平均增加收入5000元左右。公司為基地農戶提供種子、農藥、技術、檢測和銷售一條龍服務,建成果蔬初加工、深加工車間,將生產和收購的產品及時加工、冷藏,從品質上構筑基地到餐桌的綠色通道。
引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帶動一產、做優二產、搞活三產,推進產加銷游一體化經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東臺富安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來圍繞一體化運作、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外向化開拓的“四化”聯動目標,不僅成功躋身全球奢侈品供應商行列,擁有國際市場定價權,而且通過龍頭企業利益反哺帶動,在東部沿海地區較好地穩住了蠶桑基地,實現了繭絲質量和農民養蠶收入的不斷提升,其桑園畝效益和蠶繭質量居全國前列,蠶業生產、蠶繭收烘、繅絲加工以及繭絲質量都代表了同行業的先進水平。今年,企業抓住國家在富安鎮實施繭絲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項目機遇,建設和提升一廠(繭絲綢加工廠)、一館(繭絲綢文化館)、一園(高效蠶桑示范園)、一街(絲綢特色商品一條街),不斷夯實一產蠶業生產基礎,做強二產繭絲綢深加工,做美三產繭絲綢生態農業旅游,致力推進繭絲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富安繭絲綢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鹽城金昉首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農民合作社等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濱海百里黃海風光帶振東閘北側的原淤尖鹽場千畝農田,一期流轉土地1500畝,著力打造首烏中藥材生態休閑觀光園。園區以高效優質中草藥生產為基礎,以休閑旅游業、中草藥精深加工業為特色,集休閑養生的綠色莊園、全國首烏生產加工技術創新中心、首烏加工產品供應基地、首烏文化博物館、首烏生態休閑觀光于一體,形成三次產業互動發展、聯動發展的格局。

引領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資金、技術、市場等優勢,圍繞綠色、生態、循環可持續的要求,在調綠農業生產方式、創塑農業特色品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江蘇奕帆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濱海大米協會注冊的“濱海大米”地理標志商標,通過“地理標志+龍頭企業+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將公共資源(地理標志)、企業資源(發展載體)和農戶資源(產業源頭)優化組合起來,形成農產品加工的龍頭帶動機制。公司出資成立“五統一”綜合服務站,進行統一供種、統一種植、統一植保、統一收購、統一加工銷售,對種植基地實行企業化管理、綠色化生產,從種子、化肥到耕種、施肥,由公司全程指導、監督,采用網格化管理,層層分工。以商業化的發展理念來經營農業,進行標準化生產,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資源集約化利用。江蘇萬盛食品有限公司自建3000畝玉米種植基地,新建沼氣池,利用自產玉米養豬,豬糞制沼氣池發電,沼氣渣肥田,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低碳農業,不僅生產了5000頭有機豬,而且每年節省了180萬元飼料成本、40萬元電費。
優化農產品中高端供應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利用其深化加工的優勢,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收入鏈,不斷優化中高端農產品供給,創新產銷模式,更好地滿足和引領市場消費。江蘇寧富食品有限公司緊緊圍繞“生產基地+企業+商超銷售”的產銷模式,尋求多元化農產品市場開發。公司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會員制訂單銷售,養殖過程通過網絡24小時全程跟蹤并公布。2016年供應上海寶燕壹號等單位草鴨1420只(三年生每只四百元),江蘇省臺辦、南京婦幼保健院等單位黑豬316頭(黑豬肉統價每斤50元),深受市場歡迎。同時,公司與中國最大的餐飲O2O平臺之一“餓了么”合作,被列為餐飲調理包核心供應商,預計今年餐飲調理包項目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至2019年底年產能5億元,逐步實現“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的市場運營模式。鹽城市北京莊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實行“公司+訂單+農戶+餐飲”的運營模式,2017年公司投資2000萬元,新上中央廚房項目,以“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的產銷模式,通過建立食品統一加工配送中心,發展連鎖經營,進一步提高中高端人群的餐飲消費需求。
近年來,為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農業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鹽城市對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培大育強農業龍頭企業。2016年3月,鹽城市委農辦與江南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編制了《鹽城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明確“十三五”期間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梯度式和跨越式發展,重點培植一批年銷售超5億元、10億元、20億元的規模龍頭企業,全力實現年銷售超50億元乃至100億元領軍龍頭企業的突破。著力培大育強一批在行業內外有影響的領軍型、旗艦型農業龍頭企業。全市連續三年組織開展百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行動,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圍繞規模拓展、質效提升、技改擴能、創牌創新、聯農帶農等重點,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此同時,積極組織企業爭創農業產業化星級龍頭企業和聯農帶農先進企業。2017年,全市有3家企業被市政府評定為農業產業化四星龍頭企業,6家企業被評定為三星龍頭企業。
創新推廣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與上下游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產業聯盟或產業化聯合體,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與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實現互惠合作。進一步深化和推廣富安繭絲綢公司“公司+合作社+農戶”、寶龍集團“公司+種養小區+農戶”、海大公司“公司+專業村+農戶”、溫氏集團“公司+訂單+農戶”、輝山乳業公司和乾寶牧業公司及中糧肉食公司等企業的“規模養殖(精準扶貧基地建設)+系列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等聯農帶農模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2017年,大力發展方便食品、休閑食品、速凍食品等食品加工業,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 “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 以及“產加銷游”等一體化經營模式。在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以及重點項目中,總結推廣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建設及農旅風情小鎮建設典型,集中予以宣傳,引導面上農業“接二連三”工程的實施。
強化落實政策扶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切實將相關政策落到實處。加快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每個縣(市、區)重點發展1~2個糧油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項目,對糧油等農產品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政策。推廣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用技術,培育發展主食加工示范,傳承發展“老字號”主食加工企業,支持企業開發適銷對路的“原子號”新產品。加快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努力打造特色,引導資金、項目、政策等要素向集中區和園區企業集聚。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包括農業龍頭企業在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進一步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的險種,穩步推進漁業養殖保險創新試點和農機綜合保險。完善和落實用地保障機制,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積極支持農產品冷鏈、初加工、休閑采摘、烘干、大型農機具庫、倉儲等設施建設。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保障農業產業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至關重要,但在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龍頭企業在發展壯大中資金瓶頸依然十分突出,有些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企業融資渠道不暢的現象依然存在;二是龍頭企業種養基地外部發展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嚴峻,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影響了企業產品的質量,從而影響了龍頭企業發展的步伐;三是各級政府對龍頭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如用地、用電、稅收及扶持政策上仍應加大力度,各項優惠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實。因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強化政策扶持。各級政府應繼續出臺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要素投入上,切實幫助企業解決融資、用地等問題,加強服務引導,促進龍頭企業上規模、顯特色。
強化利益聯結。鼓勵龍頭企業采取發展“訂單農業”、股份合作、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方式,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及時、足額收購農戶手中的農產品,進一步完善“企業+基地+農民”的聯結模式,以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雙贏”目標。
發揮品牌效應。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創建國家級、省級名牌農產品,打響“生態品牌” “原產地品牌”“綠色和有機品牌”。抓好品牌產品的優質基地建設,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提升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