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海縣委 東海縣人民政府
做好“加減乘除”法 拓寬富民增收路
江蘇省東海縣委 東海縣人民政府
江蘇省東海縣把“聚焦富民”擺在突出的位置,立足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認真做好“加減乘除法”,走出一條具有東海特色的促進農民增收之路。“十二五”期間,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8%,去年達到14487元,增幅持續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注重發揮優勢,推動“特色+富民”,拓展增收渠道,不斷做大富民“蛋糕”。一是主打“水晶+富民”。圍繞“把東海打造成世界水晶行業最具權威地方”目標要求,積極構建“以天然水晶為主導、以彩色寶石加工為拓展、以中捷人造水晶合作為突破”的產業體系,打造“一城一館兩園”水晶產業發展平臺,發展線下各類水晶加工企業3000多家、線上水晶商戶3萬家,有力帶動了縣鄉群眾就業創業,全縣現有從業人員近25萬人,線上線下年交易額突破160億元。二是致力“高效農業+富民”。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文章。初步建成310沿線及周邊高效設施農業集聚區,2016年新增高效農業8.1萬畝,其中設施農業4.2萬畝。著力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全縣167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9.4萬戶。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全縣擁有省星級鄉村旅游點13家、國家A級旅游景區8家,實現旅游收入58.2億元,增長9.2%。三是發展“外派勞務+富民”。立足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支持鼓勵農民走出國門淘金,提高工資性收入。全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約4萬人,足跡遍布世界近60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完成外經營業額4.5億美元,新增外派勞務10370人次,被確定為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單位。
著力擴大公共服務供給,用基本公共服務開支的“減”,換取收入含金量的“增”,讓群眾生活更有質感、預期更穩定。一是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福地。以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明城市為統領,加快建設一批街頭游園綠地,建成一批美麗鄉村,扎實推進城區黑臭水體治理,打通一批斷頭路,城鄉宜居環境不斷提升。扎實推進“263”專項行動,依法清理取締土小企業74家,關閉畜禽養殖場122家,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二是積極推動社會事業進步。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十二五”以來,新改擴建各類校區285所,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完成遷建,基本藥物制度實現縣鄉村全覆蓋。新建總供水規模20萬噸/日的城北水廠,新增194公里主管網,形成城鄉同質供水體系。星級敬老院實現鄉鎮全覆蓋,榮獲全國農村五保供養先進單位。三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密織社會保障網絡,新農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均實現全覆蓋,農村低保標準每月提高到410元。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4876套,2075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得到解決。
狠抓重大基礎設施、關鍵服務平臺、富民優惠政策三個方面,努力釋放富民的乘數效應。一是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率先創建國家級(農業)經濟技術開發區,提高服務產業發展和富民增收能力。作為重要載體,“一中心一園區”建設進展順利。“一中心”即建設農業創新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東海綜合試驗站新址揭牌,獲批省級重大創新載體項目。“一園區”即建設國際農業合作示范區,西諾花海、晶都百核園等6個項目進駐園區。二是搭建關鍵服務平臺。積極融入新經濟、新業態,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對農民帶動性強的創業孵化平臺,國家級眾創空間樓友會正式入駐,啡咖啡(東海)互聯網+眾創空間正式開業,打造了東海大學生創業園、江蘇軟件園雙創基地、晶體空間站、晶巢青創咖啡館等一批創業孵化器,躋身中國電商百佳縣、省農村電子商務十強縣。三是出臺富民優惠政策。制定出臺《東海縣鼓勵全民創業政策三十條》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突出對農民群體的扶持,加大創業擔保貸款、稅費減免等政策扶持力度,激發農民創業活力,掀起農民創業熱潮。

著力破除對農民創業就業的制約、束縛,進一步釋放富民紅利,打好脫貧攻堅戰,確保消除貧困人口。一是大力推進農村改革。著眼于破除農民增收致富的體制機制障礙,積極盤活沉睡的農村資產。扎實推進國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國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等改革試點工作,成立了全國首家縣級農村產權交易所,年交易額逐年增長,2016年交易金額達2.03億元。二是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暢通農民創業渠道,激發農民創新創業潛能,作為簡政放權的重要工作,以“放管服”改革為抓手,落實政務服務“一張網”、商事制度“證照聯辦”、個體工商戶簡易注銷等制度,進一步“瘦身”提速,農民創新創業環境得到不斷優化。三是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圍繞“十三五”9.26萬低收入人口脫貧、36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實現“新八有”目標,深入實施新一輪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聚焦石梁河庫區,做好財政部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縣工作,用“繡花”的功夫,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戶不落、一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