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拿來拍攝婚禮現場、好萊塢電影和監視恐怖分子,一般通稱“無人機”的無人飛行載具(UAV)也已進入物流業,協助遞送包裹、披薩和血液,或用來調查礦區、進行第一波救火行動等,而現在,就連農業也開始出現無人機的蹤跡。
《金融時報》報道,農夫們已開始用無人機噴灑農藥、分析土壤內容、進行病蟲害定位,并利用熱成像分析濕度。歐本海默公司資深分析師烏柯維茲表示,無人機在農業的應用已十分廣泛,一家新創公司甚至宣稱:“我們不進軍農業市場,因為這個市場已過度擁擠?!?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9/26/hwxy201718hwxy20171842-1-l.jpg" style=""/>
不過,長江商學院科技創新和創業副院長甘潔表示,農民較不愿意分享無人機搜集到的重要數據。甘潔同時也任職于市值約80~100億美元的無人機制造商大疆創新,他說:“很多農場擁有者會認為‘為什么我要和你(無人機制造商)合作?我可以用無人機噴灑化肥,但我為什么要把我的數據給你?這類資料對公眾有益,但每個人都只想搭便車。”
烏柯維茲認為,當農業用無人機進入新時代后,就會出現許多不同的商業模式,“我不覺得農夫會擁有自己的無人機……比較可能的情況是出現提供無人機服務的市場”。
與此同時,監管機關也正持續左右無人機產業的走向。例如,美國的法規規定,無人機擁有者在操作裝置時,得將無人機保持在視線范圍內,而烏柯維茲認為此規定將不利于利用無人機進行電力線覆蓋范圍等調查。
烏柯維茲也表示,若擴大開放天空政策,勢必會吸引更多業者進入無人機市場,進而導致市場更加混亂,“如果法規提供了機會,如奇異等這類大型企業就能輕易進入市場,并在軟件和硬件方面與所有人競爭”。?笏(摘自美國《世界日報》)(編輯/李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