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軍旅文學—引領人類前進的火炬

2017-09-26 01:58:55朱向前舒晉瑜
博覽群書 2017年8期

朱向前+舒晉瑜

1927-2017, 這是建軍 90 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這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主義,這是軍旅作家的沖天激情,這是氣吞山河的文學作品。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我們特邀作家、評論家朱向前、舒晉瑜、朱寒汛聯袂回眸那批英雄主義作品,以表達《博覽群書》對這九十年的態度——凝望與敬禮!

舒晉瑜:建軍90周年之際,關于中國軍旅作家作品的梳理恰逢其時。這方面的梳理是否有很多?

朱向前:可以先談一個大背景。近20年以來,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學史論的研究,不論是洪子誠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嚴家炎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還是陳思和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丁帆的《中國新文學史》,我都大體翻過,而且這些文學史大都強勢進入了各大學中文系課堂。它們有一點令人擔憂,就是在正視或反思近一百年或新中國以來的文學判斷,都有一個或隱或顯的傾向:即意識形態淡化,具體表征就是“去軍事文學化”。陳思和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里在“前17年”中只提到了《紅日》《保衛延安》和《百合花》等幾部作品,新時期以后干脆就沒有軍事文學這一說了,莫言的中篇小說《紅高粱》是作為“鄉土小說”被論及。

1999年,我曾參與過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百年百部經典”評選,評選標準中有一條是作品在當時產生過重大影響。但入圍篇目中沒有《高山下的花環》,我當時就提出質疑:新中國成立35周年之際,以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為造型的彩車作為全國文藝界的唯一代表,通過天安門廣場;《小說月報》轉載《高山下的花環》時,加印了80萬本;《上海青年報》刊出了特刊,一次印了百萬份,累計印數達1100萬冊,尤為罕見的是時任總書記的胡耀邦自費買了兩千冊書送給老山前線將士,影響還不夠重大嗎?可是備選書單上居然沒有入圍——過去軍事文學占當代文學的半壁江山,現在經過所謂經典化、歷史化的過程之后大為縮水,令人唏噓而且憂慮。

建軍90周年,看來看去也就北岳文藝出版社推出了我主編的“向前——新銳軍旅小說家叢書”,年初還出版了我主編的《新世紀軍旅文學概觀——2000-2010》,延續了《軍旅文學五十年——1949-1999》,對新世紀以來軍旅文學形勢進行研判,算是史的資料的梳理和整理。除此之外,大概就是你的《以筆為旗——軍旅作家訪談錄》。再由此觀之,這本書的出版不僅意義重大而且恰逢其時,旗幟鮮明地為半個多世紀中的部分軍隊代表性作家,作了一個隆重、深情而熱烈的回顧、緬懷、加油、喝彩。這本書的出版代表了軍隊之外主流媒體的聲音,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在更高端的平臺注視軍隊,表達一種致敬,為此我也深受感動,好像在孤軍奮戰時看到了友軍殺來一彪人馬,軍心大振,大快人心。我要借此機會以我個人和我們團隊的名義向你致以一個老兵的軍禮!

舒晉瑜:如果我是軍人,也要回一個軍禮。其實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事情,只是表達一個普通新聞工作者、一個軍人的女兒對軍人的崇敬之心——請您接著談談目前對軍旅文學的研究狀況?

朱向前:軍事文學的創作和研究隊伍目前屬于“弱勢群體”,作家隊伍不再整齊強大,理論研究隊伍更是風流云散。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軍隊評論家還有一些,同時地方評論家也有陳駿濤、雷達、曾鎮南等,因和軍旅作家有交往,或多或少地關注過軍旅文學;還有老前輩馮牧先生,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先后在十三軍、昆明軍區,帶出了白樺、公劉、徐懷中、彭荊風等一批作家,他自己也寫過不少軍旅作家的評論文章。新世紀以后,軍內老一點的評論家也就我和汪守德等三兩人在堅持,而且相對于地方文學研究,軍隊評論家的發聲基本沒有產生大的反響。在這個節點上,軍旅文學更需要有識之士為之鼓與呼,我欣賞您的《以筆為旗——軍旅作家訪談錄》。

我很喜歡附在每位作家前面的采訪手記,這些手記大多在千字左右,寫得比較精準、精短、傳神,把作家的特點、精華、重要節點,基本都點到了,既是評論,也是介紹,夾敘夾議,包括了對作家的基本把握和判斷。這段話其實很見功力,不是一般記者能寫得出來的。這既是特色,也是亮點。一般的訪談,就是設立問題請采訪對象講,講完再整理。《以筆為旗——軍旅作家訪談錄》確實是采訪者與軍旅作家形成了平等對話,很多問題都比較有深度。甚至還有一些作家自己都缺乏思考與總結,一時半會兒答不上來,都是采訪者在補充提煉與梳理。

而且因受訪者而異,訪談形式形成了風格的多樣性,就像項小米在訪談中說她的小說創作一樣,題材不同,語言也不同。這就使訪談有意無意達成多樣性。有的作家善于講,比如朱蘇進,總善于把思想哲理抽象化,不大講某人某事,但又講得形象生動。包括不少創作經驗,一般作家很少在訪談中和盤托出,也許絕活絕招是不好說的,但這本訪談錄中,不少作家發自肺腑地談了很多干貨。對真正學習寫作的人有啟示意義,仔細看的話,會學到一些東西,在寫作上少走一些彎路。對研究者而言,也提供了不少第一手的重要資料,可資借鑒。

總之,《以筆為旗——軍旅作家訪談錄》的出版,對當下的軍旅文學創作隊伍,多少是一個安慰,一種鼓勵。我還沒有看到一個記者(包括軍隊的)能這么執著地長期投入地跟蹤關注軍旅文學和軍旅作家,這很不容易。另外也能夠看出,你對大量的文本是認真讀過,下足了功夫,基本上把受訪作家的作品代表作都仔細研究過,這也是今天這個浮躁時代一般記者很難做到的。要說不足之處的話,就是有的篇章比如采訪魏巍的對話明顯有些倉促,顯得過于單薄,在全書中顯得落差比較大。

舒晉瑜:感謝您誠懇坦率地幫我指出問題。今后有修訂的機會我會繼續完善。接下來,我還將有《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訪談錄》和《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訪談錄》出版,《以筆為旗》中未來得及收入的李存葆、朱增泉、李鳴生等作家,將陸續在這兩本書中補充完善。很多時候,軍旅文學被視為主流文學,尤其是報告文學作家中,軍旅文學是強勁的一支力量。在這種背景下,您如何看待“軍旅文學”與“主流文學”的關系?

朱向前:金一南、王樹增被認為是主旋律的,是直接用軍史、黨史和國史說話,他們的書我基本都認真讀過,我認為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國史的。軍人其實是任何民族任何國家的優秀分子所組成的,否則你怎么能打勝仗?所謂軍人的精神無非就是英雄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她最需要的就是無私奉獻、勇敢犧牲、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團結一致等等,這是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乃至一般人類中最積極向上、最光明、最正能量的精神,宣傳這樣的軍隊的文學不好嗎?這些作家們大都是自覺地投身到這樣一種大合唱當中,其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家國情懷是發自內心的。endprint

建軍90周年,就是需要“以筆為旗”,我認為軍旅文學就是引領人類前進的火炬。當然,她也是檢測人性的試管,人性的光輝與晦暗都會在其中暴露無遺。人性都是有弱點的,不提升就會下墜,我們就是需要充滿正能量的軍旅文學來提升與引領。我做史的研究也罷,評論也罷,你對軍旅作家的訪談也罷,其實都是“以筆為旗”,都是對軍旅文學的一種喚醒與召喚。

舒晉瑜:您的《新世紀軍旅文學概觀——2000-2010》是繼《軍旅文學五十年——1949-1999》之后受到公認的一部學術精品,可否談談這部作品的追求?

朱向前:這本書有一些新的變化,文學視野也根據新世紀以來的文學生態的變化有所延伸,涉及劉亞洲、金一南等人的跨文體寫作,余戈的微觀戰史寫作以及一批中高級軍官的古體詩詞創作,還有網絡小說等等,特別濃墨重彩地推薦了這十年來冒出的軍事文學新人,也可算是本書亮點。

新世紀以來,軍旅題材的影視劇和網絡文學異軍突起,軍旅文學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眾化、通俗化。但是,軍旅文學之中最富原創性的體裁(如小說、散文、詩歌)卻在日漸萎縮;部隊身份的軍旅文學創作隊伍和批評隊伍愈顯單薄;軍旅文學批評面對新的文化生態變得無所適從;傳統軍旅文學美學內核當中那些最可寶貴的東西在眾聲喧嘩之中淡化、消減。

舒晉瑜:對新一代年輕軍旅作家您有何看法和建言?

朱向前:自2005年以來,以李亞、王棵、盧一萍、王凱、王甜、朱旻鳶、裴指海、曾劍、李駿、劉躍清等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軍旅作家逐漸嶄露頭角。他們的創作成果偶有長篇,大多體現在中短篇小說領域,不僅數量可觀,而且在質量上保有較高的藝術水準。放眼當下的軍旅文壇,“新生代”是一個日漸活躍的寫作群體,其主要貢獻在于為和平時期的軍旅寫作開拓了新的書寫資源。

“新生代”軍旅作家大都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新技術時代,軍隊從戰術、武器、兵種到部隊官兵的知識結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為他們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機遇和表現空間。生活的變化和讀者的期待為“新生代”軍旅作家提供了創新的空間和施展才華的舞臺,無論是部隊讀者,還是數量眾多的“軍事發燒友”,都希望從軍旅文學中窺看新軍事變革時代的軍人風采。“新生代”軍旅作家在取材上更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人物豐富而駁雜的生命情態,對細節進行放大甚至夸張化的處理,探索柔軟敏感的人情、人性和社會大環境相互摩擦后的內在心理體驗,外化到文本層面的表現便是作品中無處不在的傷痛痕跡。他們有著立足于自身獨特的、異質性的審美體驗,自覺重構日常生活的詩學理想。在敘事內容上,他們傾力展示平凡個體與物欲現實之間的種種糾葛,揭示現代人面對社會的急速變化時所遭受的各種尷尬的精神處境。

但是,年輕的軍旅作家缺乏軍旅生活的歷煉,基本都是軍校生。他們的視野還應當更開闊,家國情懷也更深刻開掘。當年朱蘇進的《射天狼》《第三只眼》等作品,不僅僅是代表軍事文學的高度,在當代文學中也是拔尖的水平,目前看,當今文壇的年輕的軍旅作家還需要很多的努力才能夠超越朱蘇進們當年的水準。

舒晉瑜:您曾提到軍旅文學“孤島”聳峙,如何理解?

朱向前:這里所說的“孤島”是指進入新世紀以來軍旅文學整體態勢中一個突出的現象,即“孤島現象”。這也是它區別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軍旅文學的一大特點。自新時期以來,無論是80年代之初的“兩代作家在三條戰線作戰”,還是90年代之初的“農家軍歌”,總體都呈現一種“集團沖鋒”的方式,人數眾多、聲勢浩大,引起文壇的廣泛矚目。然而,進入新世紀以后,在商業語境強化、政治語境淡化、傳媒形式變化和學術語境純化的多重夾擊下,軍旅文學也急遽分化,當年“群體作戰”的軍旅作家隊伍也飛鳥各投林,或通俗化,或影視化,人員流散,只有少數執著的堅忍者仍在“商海橫流”中顯出英雄本色,像滔滔商海中的“孤島”一樣,巋然聳峙蔚成大家氣象。其中,以長篇小說崛起的朱秀海、徐貴祥,以非虛構文學坐大的王樹增、李鳴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無論是徐貴祥的“強攻”,還是王樹增的“長征”,都體現出了軍旅作家那股向著英雄主義精神高度勇猛精進的、執著的、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正是這股韌勁的支撐,才使他們穿越崎嶇的小路,守住了新世紀軍旅文學的陣地。同樣具有這股韌勁的,還有詩歌領域的劉立云,散文領域的王宗仁,報告文學領域的徐懷中、彭荊風、李鳴生等等。劉立云的詩歌創作從上世紀70年代初起步,至今歷經40年,其間詩風流轉、詩藝革新,劉立云始終追隨時代的步伐,不斷地蛻變、更新、涅槃;李鳴生以航天題材在報告文學界一舉成名,此后在高科技領域不斷拓展,多有斬獲,近年來潛心報告文學文體的探索與創新,并已然在這個路徑上高張異幟;王宗仁離開青藏高原的戰斗崗位后,為了重溫那一份真情,50次重返高原,終于寫出了素樸、純凈、誠摯動人的“藏地兵書”;彭荊風為創作《解放大西南》而醞釀了大半輩子,收集到的資料筆記難以計數,年屆古稀方肯動筆,歷時10年終成大器,以80歲高齡完成了此生最具分量和沖擊力的扛鼎之作,充分展現了一位老軍人的堅韌、執著與頑強。

2010年以來,又有如下作品值得關注:首先是老作家寶刀不老,厚積薄發,2013年,83歲的徐懷中經過半個世紀的醞釀、構思和寫作,慎重推出了他的第一部非虛構長篇《底色》,將同類體裁的創作水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就題材而言,《底色》是近50年前“中國作家記者組”組長徐懷中率組在越南南方戰地采訪的一 部“戰地日記”,彌足珍貴。就主題而言,《底色》以戰爭來反觀和彰顯人性,睿智、通達、深刻、犀利。正因為有了難得的從“抗美援越”到“對越還擊”的兩次參戰經歷和換位思考,加上近半個世紀的時空距離,徐懷中獲得了在以往戰爭經歷中從未有過的內心體驗。就文體特征而言,《底色》是小說家徐懷中一次探索性的、深思熟慮而又水到渠成的跨文體寫作,別開生面。素材“非虛構”,但寫法卻融小說、散文、通訊、政論于一體,底蘊卻又是長期的知識儲備、文化修養和戰爭思考,別出手眼而又渾然天成。《底色》所具有的極其珍貴的文學與歷史價值,已經超越了時代和歷史本身的局限,無愧為新世紀軍旅文學的重要收獲。2012年,72歲的朱增泉歷時5年完成的五卷本《戰爭史筆記》堪稱是一場一個人打贏的戰爭,亦是新世紀軍旅文學的重鎮。該書將戰爭、歷史與個人融為一體,采取一種適合大眾讀者的方式,重新講述中國古代戰爭史,鮮明地體現了朱增泉獨特的整體性戰爭觀,其盛世危言的思想品格和庖丁解牛的藝術風范令人印象深刻。endprint

其次是中年作家對戰爭的重新審視與反思。黃國榮的《碑》(2011)對戰俘題材的深刻表現和對復雜人性的深度挖掘呈現出令人震撼的文學品質。再次,項小米的《記憶洪荒》(2013)則記錄了特殊年代里軍旅人生的宏觀歷史與個體生命的變與不變。2011年歌兌的長篇小說《坼裂》入圍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最終20部備選篇目,亦不可不提,可貴之處在于它以大地震為背景,卻又努力超越地震,掘入生活的深層,去描寫地震環境中的人以及他們內心的真實,從而真正走進大地震中人的精神層面。

此外,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麥家、都梁、鄧一光、閻連科等作家的創作為軍旅文學開疆辟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有的曾是部隊作家(如麥家、閻連科),有的有著部隊家庭背景,有的有過短暫的從軍經歷,往往能以新的角度和新的眼光創作出別具一格的軍旅文學作品。

舒晉瑜:您還特別關注了網絡“軍文”的強勢崛起。

朱向前:進入本世紀初,互聯網興起,起點、盛大、晉江等一批文學互聯網站崛起之迅猛,影響之巨大,令人驚訝并側目。網絡“軍文”就是那些文學網站對與軍事相關的文學作品的一種稱謂,也是一種分類方式。這種分類方式與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工業題材”“農村題材”“軍事題材”的含義不同,其背后的運行機制也不同。它是嚴格按照市場接受的程度來進行劃分,并受到市場認可的文學種類。它按照市場規律進行大批量生產,而且通過市場渠道,擁有大量讀者和具有十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按照這種市場化的分類方式,我們所認為的“文學”,僅僅算是“經典文學”,只是與玄幻、穿越等并列的一個文學種類,而且接受程度遠不如后者。

以網絡“軍文”起家的有代表性的軍旅文學作家是劉猛。劉猛以《狼牙》《冰是睡著的水》《最后一顆子彈留給我》等長篇軍旅小說橫空出世,其中《狼牙》在2005年左右新浪讀書點擊排行榜長期居榜首位置。之后,劉猛又轉入影視劇創作,以《特種兵》系列又創造了軍旅題材電視劇的收視率新高。劉猛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后入伍從事文藝創作,開始創作之前,幾乎未有從軍經歷。他的軍旅題材創作,更多地代表了“70、80”一代熱血青年對中國軍隊和當代軍人的一種想象和期待,開辟了軍旅題材創作的新天地和新氣象,受到了市場和讀者的歡迎。

反觀多年以來的軍旅文學生存狀態,其內部有一套完整的選拔、培養、評判、獎勵、流通機制,有專業的指導、管理、教學機構,有專門的獎項,也有力度可觀的扶持,還有數量相當多的文學雜志。應該說,軍旅文學的硬件設施很強。但是,如果單純就社會知名度、影響力等軟實力而言,軍旅文學與網絡“軍文”天文數字的點擊率相比,就相形見絀了。我們甚至有一種危機感,軍旅文學的生存圈子正在縮小,軍旅文學正在成為“小眾”文學。這些現象的背后,有什么深刻的原因呢?作為文學史研究,我們有必要直面自身的危機,了解自己也了解挑戰者。

其實,軍旅文學從來沒有把自己定位為“純文學”或精英文學,以社會影響力引領時代風氣,歷來是軍旅文學的一大特色。從這一點上看,軍旅文學不可能,也不能去意識形態化,而沉迷于“純文學”的小天地。對歷史走向和現實發展的敏銳感知,歷來是軍旅文學安身立命之本。20世紀80年代,愛國主義、英雄主義與人道主義成為同道人,為思想解放做出了歷史功績,與此同時,徐懷中的《西線軼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朱蘇進的《第三只眼》、莫言的《紅高粱》諸作大膽打破禁忌,直面人的基本欲求,塑造了新的軍人形象、英雄形象,成為新時期文學的名篇。新世紀以來,經過臺海危機等系列事件,軍隊現代化提上了歷史日程,柳建偉的《突出重圍》和徐貴祥的系列作品直面軍隊建設深層次矛盾,塑造了職業軍人的新形象、新個性,從而成為新世紀文學潮流的弄潮兒。

以此觀之,網絡“軍文”實際上有著相同的歷史敏感,也在不自覺地表達了當下中國的諸多敏感問題。例如,“軍文”的國家民族意識、尚武意識空前強烈,為祖國犧牲的精神十分鮮明。“軍文”的士兵本位意識非常凸出,他們很少站在軍官的立場上來敘寫故事。他們可以天馬行空地寫戰爭,寫反恐,寫新的戰爭形態。“軍文”的結構一般都比較宏大,不經意間,也包含了一定的歷史容量。同時,一些作品確實達到了相當的藝術水準和思想深度。

另一方面,網絡“軍文”受制于它的生產機制,又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第一,寫手們幾乎都沒有軍旅生活經歷。他們筆下的中國軍隊是臆造出來的軍隊。或者說,他們筆下的軍隊,更多地代表了一種時代的情緒,而不是一支能夠真正覆行使命的軍隊。更不可能真切地表達當代軍人內心世界的豐富內容。第二,網絡“軍文”普遍較為粗糙。寫手們每天要寫幾千乃至上萬字,難有時間靜下心來精心考慮、反復推敲作品的結構、主題、修辭、意境、語言,更無法“十年磨一劍”,難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第三,網絡“軍文”的本質是一種消費性的文本。其主旨在于吸引眼球,因而少有部隊作家那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直面軍隊現代化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及矛盾。第四,網絡“軍文”在生成機制與評價體系上與軍旅文學完全不同,這也為兩種文類相融合造成了困難。第五,網絡寫手對于文學史價值體系不感興趣。他們眼中似乎不存在文學史這個維度,而更關心讀者的反應和相應的經濟收入。

無論如何,網絡“軍文”的興起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事實上,互聯網等新媒介的興起,正在慢慢改變軍旅文學的“文學性”。假以時日,這個方面的影響將更加凸顯。畢竟,“文學性”從來不是一個自為自在的東西,它總是隨著歷史的前進不斷地改變自身的內容。綜上所述,我們在此作出如下判斷:由于網絡“軍文”自身存在的問題,它的迅速繁榮很大程度上存在曇花一現的危險。另一方面,它身上所具有的新特質,又可能為軍旅文學帶來新的生機。

舒晉瑜:您認為軍旅文學批評研究的出路在哪里?

朱向前:新世紀以來,軍旅文學發展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軍旅文學批評研究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焦慮,一方面是自身影響力在弱化,另一方面是尋找自身突破方向的困惑。首先,是對中國當代歷史境遇把握的困難。該如何看待這十幾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的劇烈變遷,如何理解中國軍人在十幾年來精神世界的變化?其次,在市場經濟的實用理性和新興媒介及其多樣化的傳播形式更加深度介入與整合軍旅文學發展的形勢下,軍旅文學批評研究該堅持什么、弘揚什么,又該拒絕什么、摒棄什么?第三,在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學術語境純化”的主流視野之下,軍旅文學批評研究該何去何從?是將自身毫無保留地融入進去,還是保持自身的獨立性?而這個獨立性又在哪里?

新世紀軍旅文學尚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失衡:一是題材失衡,即歷史題材多,現實題材少。直面當下的作品,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遠遜于歷史題材作品。如何以文學的方式及時而深刻地反映時代的新質和軍旅生活的新變,已經成為新世紀軍旅文學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二是體裁失衡。如今,軍旅文學中長篇小說繁榮,而中短篇小說佳作卻很少見,詩歌、散文的情況則更加不容樂觀。三是創作隊伍失衡。軍旅文學創作隊伍年齡老化、人才流失,已成突出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我們對軍旅文學前途的高瞻遠矚。

(作者簡介:朱向前,江西萍鄉人,中共黨員,大校軍銜,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舒晉瑜,生于山西霍州,祖籍山東博興。自1999年供職于光明日報報業集團《中華讀書報》,現為總編輯助理。著有《說吧,從頭說起:舒晉瑜文學訪談錄》《以筆為旗——軍旅作家訪談錄》等。)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精品在线|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欧美亚洲第一页| 99激情网| 国产毛片基地| 精品福利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91小视频在线|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 婷婷丁香色|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看国产一级毛片|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八区|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福利国产在线| av在线人妻熟妇| 国产亚洲第一页|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3p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亚洲毛片在线看| 中文字幕在线看| 99久久精彩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色综合天天操|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色婷婷成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xx在线观看|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高清成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男女精品视频| 久久性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新| 婷婷综合色| 毛片免费在线|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日本在线国产| 国产91视频免费|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