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蕾?オ?
摘要: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早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十一》:“今學者亦多來求病根,某向他說頭痛灸頭,腳痛灸腳,病在這上,只治這上便了,更別求甚病根也。”我們一般拿“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喻處理問題不從全局考慮,什么地方有問題就在什么地方解決,臨時應付。不管是從程朱理學的朱熹首先提出,還是后世文人墨客對其的引用,都對其定性為貶義詞,作者從中醫學角度認識未以為然,略抒一己之見,期待與同道探討。
關鍵詞:對癥治療;針灸;阿是穴
1.體現對癥治療的診治模式
1.1對癥選藥應用簡便有效
中醫學在發展之初,“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對癥選藥就占很大的比例,而且應用簡便有效。在《神農本草經》中,如車前子“止痛,利水道小便”、茯苓“止口焦舌干,利小便”、澤漆“主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等對癥選藥的論述比比皆是。再如古人以常山、青蒿治瘧,黃連治痢。《傷寒論》318 條四逆散的方后注有:“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防己黃芪湯條下有:“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可見,“醫圣”也沒有回避“對癥選藥”這一問題。
1.2急則治其標
《素問·標本病傳論》和《靈樞·病本》論述的治療原則中,既有“先熱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等“治其本”治則,同時也列出了“先熱而后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后中滿者治其標”“小大不利治其標”的“治標”原則。“治其標”的實質就是列舉“中滿”和“小大不利”這 3 個癥狀的對癥治療。《珍珠囊補遺藥性賦》進一步闡釋: “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其中滿,謂其急也; 若中滿后有大小便不利,亦無問標本,先治療大小便,次治中滿,謂其尤急也。”[1]
1.3針對主癥治療,考慮病人主訴
臨床上,無論中醫證候或中醫、西醫的病名,對于患者而言,都是醫生的主觀思維對疾病現象進行區分的“符號”,患者最大的愿望和要求,是想盡一切辦法盡快解除自身的痛苦癥狀[2-3]。患者的癥狀,有些不一定是主訴,不一定是疾病或證候確定的主要依據,但卻是患者的主要痛苦;有些癥狀的緩解與否,與疾病的預后甚至沒有絲毫關系,但卻為患者及其家屬的主要訴求;有一部分案例,審不清是何因,診不明是何病,辨不準是何證,可選擇的也僅有緩解癥狀的對癥治療。如癌癥晚期,可能病因清楚、病名確切、證候清晰,我們卻無能為力,無論中醫或西醫,對癥治療當為首選。如發熱患者,體溫超過 39 ℃ 會嚴重影響人體生理功能,立即采取退熱措施在所必然。針對“疾病本質”的治療固然重要,無奈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卻難以回避,雖為權宜之法,但必不可少[2-3]。
1.4識別先兆癥,截斷疾病發展
治未病有助于把握疾病診治的主動權,節省醫療費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疾病是一個連續性的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疾病處于量的積累的萌芽狀態時,及時辨識先兆癥, 并作針對性治療,常常能使上工救其萌芽落到實處。健康、亞健康和疾病是一個無法截然分開的連續體[4]。西醫重病理變化,重器質性病變,在臨床上有許多將會導致不可逆病理改變的征兆,由于達不到相應疾病的診斷標準而常可能被忽略。中醫重視功能變化,長于功能調節。中醫的證具有功能性[5],證的這一特性,使中醫長于在尚未發生明顯器質性改變之前,通過對疾病萌芽狀態的先兆癥進行辨證論治,調整異常功能狀態, 有效地阻止疾病的發生。如《張氏醫通·中風門》記載張石頑以健脾化痰法,治療沈某中風先兆,以除類中之虞,并獲良效。《續名醫類案·中風》記載龔子材治桑某中風先兆, 囑病人每年服藥 1料,長期堅持,終未發病。疾病發生以后,審察疾病傳變的先兆癥, 根據疾病基本病機的演變規律,及時進行先證而治,防微杜漸,以安未受邪之地,有助于既病防變。
2.針灸取穴治療的臨床應用
2.1頭痛取穴的臨床應用
孫麗[6]在頭痛證的歸經辨治研究中,對于頭痛的針灸治療,其確定的基本穴位是位于頭部的:百會、風池、太陽,再根據不同的辯證取其他穴位配合治療,如:陽明頭痛,在取基本穴位的基礎上配合近取印堂,攢竹,遠取手陽明之合谷;足陽明之內庭,以瀉法治之。再如少陽頭痛:基本穴位加近取足少陽之率谷,手少陽之角孫,遠取手少陽之外關,足少陽之懸鐘。多為實證多用瀉法治之。
2.1.1頭痛辨治舉例
陽明頭痛:李,女,46歲,自述經常反復頭痛數年,前額痛、頭暈,有頸椎病,患前庭神經炎,否認高血壓史,按歸經辯證屬陽明頭痛,外感風寒型,按陽明頭痛治療方案,用瀉法經治 3 次后痊愈。1 個月后因勞累受涼后復發,治療 4 次后緩解。[6]
少陽頭痛:楊,女,54 歲,患偏頭痛十余年,平均每月發作 2~3 次,發作時服頭痛粉數天后方可緩解,口干、口苦,按歸經辯證屬少陽頭痛,按少陽頭痛方案論治,1 次后大為緩解,2 次痊愈。[6]
可見針灸對于頭痛的治療在辨證論治,循其歸經的基礎上 “頭痛灸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2.2阿是穴的臨床運用
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最早提出“阿是穴”,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驗。凡無固定部位和名稱,以病痛局部或壓痛點作針灸和按摩治療穴位的,都叫做阿是穴。其恰當的運用對于病癥治療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阿是穴在臨床中,根據病癥的具體清況靈活進行配穴。如始落枕、健鞘囊腫、鍵鞘炎以及棘間韌帶損傷等病癥,只要阿是穴明顯且固定不移,以痛為主的,不論是針灸或按摩都可以單獨取阿是穴,最終都能達到治療目的。
阿是穴的臨床應用是通過經絡的疏通、氣血的調理,達到經絡的通則不痛取效的,它彌補了十四經穴和經外奇穴的不足,也體現了中醫經絡的完整性。[7]
討論
雖說中醫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對癥治療作為一種簡便直接的診療方式,是有其合理性和診療意義的。在醫學發展初期,由于我們的認識能力不足,對疾病的認識不全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曾作為疾病診療的一種低級模式被廣泛應用。當我們面對簡單疾病以及危重病候時,此種治法仍可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應用于臨床,切不可全盤否定。
[參考文獻]
[1]李東垣.珍珠囊補遺藥性賦[M].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8:7.
[2]馬冠軍.辨證論治并非“全能”[N].中國中醫藥報,2012-11-15( 3).
[3]馬冠軍.四維一體才是中醫完整的辨治體系[N].中國中醫藥報,2010-11-30( 4).
[4]鄧云龍, 楊德森. 功能性疾病的再認識 [J] .醫學與哲學,2001,(9):43.
[5]王曉嵐. 論證的功能性及特定性[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 5):327.
[6]孫麗. 從頭痛證的歸經辨治看經絡學說在針灸治療中的指導作用[J].中國醫藥指南,2008-12(6):306-307.
[7]彭勤建.阿是穴的應用體會[C]. 第四屆西南片區針灸學術吞叭才會論文匯編,2004:29-30.
(作者單位: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