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云
“義莊”是宋代以后中國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源自于宗族制,表現為同族救濟,旨在安定農村、化解社會矛盾、鞏固國家統治。北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范仲淹在其家鄉吳縣(今江蘇蘇州)置義田、辦義塾,救恤族人,開中國義莊之濫觴。
一、義莊的出現及江南鄉紳的社會救濟觀
中國義莊始出蘇州,興盛江南,有其土地和宗法兩方面的原因。
1.就其土地因素而言,江南義莊是宋代土地制度改革的結果
其一,中國自漢唐制定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土地法規,到宋代時被徹底改變,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帶來的是土地極速轉移,尤其江南地區“十年之間,已易數主”(錢泳《履園叢話》卷一),反映了當時土地兼并的速度之快及規模之大,到仁宗時期,全國各地良田多被貴族官僚所占。為掩蓋土地兼并實質,緩和與失地農民的緊張關系,土地擁有者們以公有田地為載體,以莊佃租制關系為形式,發明了義莊或義田制。
其二,由于宋代土地兼并多是官宦家族所為,官方少有介入,因此,江南大土地所有者所擁有的土地非常分散,義莊的土地也多以零碎的、小塊地為主,且不限于本鄉甚至本縣,比如,無錫蕩口鎮的義莊土地除了分布在蕩口和甘露,也有一部分遠在今天的梅村和查橋,于是,出于耕種和管理等原因,那些遠離本鄉的田莊往往被作為義田,由族內人統一打理。
其三,就家族內部來說,義田制保證了后代的土地擁有權。江南義莊里的義田從性質上來說都屬于公共族產,個人沒有所有權,非經全族公議,家庭個人無法實現買賣轉讓,而古代名門望族往往盛不過三世,所以,在家產之外,祖先另設義田族產,一方面保證了義田的數量只增不減,另一方面其穩定性足以消除不肖子孫敗光家產所帶來的危機和風險,對地主家族來說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總之,義莊義田之作用,一為施惠消除矛盾,二為方便耕作管理,三為保家傳承田產,好處之多,令大土地擁有者們無不愿意仿效而行之。于是,中國的義莊文化在宋代的“不抑兼并”制下勃然興起。
2.從宗法角度來講,江南義莊也是為了阻止宗法制式微而出現的
其一,唐朝中期往后,藩鎮割據,戰爭和動亂不斷,至五代十國時,幾乎無一地一日沒有打仗,這使自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士族和族約族規幾乎掃地以盡。戰亂使宋朝從一開始就處在宗族觀念淡化、宗法家族組織松弛的境地,雖然這種狀況促成宋代健訟現象的形成,但是與那些以“懼訟”為心理、以“無訟”為理想的社會上層人員的價值觀相左,并開始注意到這種現狀于自己不利,他們在修建豪華家族宗祠的同時,力圖要恢復宗法關系和宗族情感。與宋儒程顥、程頤和張載們所宣傳的“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思想相呼應,江南地區的大地主們依托自己的財力,以義莊為組織,以義塾為平臺,敬宗收族,大規模地整飭族規家范,管攝族內人心。
其二,宋代大地主依托土地兼并帶來的財富大建宗祠,但維系宗祠一需要收族聚人氣以實踐奉祀敬宗,二需要錢財以祭祖、修族譜和設義塾,而義莊是既能聚人氣又能提供足夠公共資產的最好、最科學的形式,所以,以經濟顧恤促親親之道的義莊順世而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江南義莊又是作為急遽衰退的宋朝宗族制度的補劑而產生的,正如武進馮氏祠堂碑記里所說:“亦唯財用足而族誼可敦。”(馮愛恒《毗陵馮氏宗譜》卷二十)
二、江南義莊的管理及租制狀況
江南義莊開中國義莊先河,同時也開中國民間賑濟、鄉村福利、土地管理等制度的先河。
1.范氏義莊的制度貢獻
中國義莊首現宋代江南,江南義莊范仲淹首創蘇州。范氏義莊史上獨一無二,這么說,不僅因為史料記載的此為中國第一個非宗教性民間救助組織,而且因為其確有創造中國救濟事業奇跡的功勞。
一是其賑期之長。范氏義莊前后延續800多年時間,史上無與倫比。清朝臺灣林平侯“念鄉親貧苦,仿范仲淹義莊之法”創立的著名林氏義莊,在極嚴厲的制度保護下也只走了116年。當然,今天臺灣人對林氏的感念之情是我們對范氏所達不到的。
二是其賑面之寬。范氏義莊救助內容包括領口糧、領衣料、領婚姻費、領喪葬費、領科舉費、借住義莊房屋、借貸7項。救助對象關乎居住在本鄉的族內每一個人,人皆粗衣淡食無憂。這種不分貧富、所有人受益的救濟有別于其他義莊的“凡貧困之家”,更多帶有普遍福利的性質,這一點,也引來了后人如胡適、陳獨秀等人“養成依賴性也”的批評。
范氏義莊給家族樹立了良好的公眾形象,一時間,“吳中士大夫多仿而為之”,影響較大的有無錫懷海義莊、常州盛氏拙園義莊和蘇州沈氏義莊等。懷海義莊是歷史上江南地區又一著名義莊,位于無錫七房橋村,是錢令希的族人所創辦,已有500年歷史,族內錢穆及兄弟、錢偉長都是在義莊的資助下得以上學。錢穆12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本想靠自己紡紗織布拉扯兒子長大,但親族堅持讓錢穆依例取義莊之撫恤,使其免于匱乏,安心讀書,最終成就了一位國學大師。此錢氏家族出了物理學家錢偉長、環保學家錢易、經濟學家錢俊瑞、物理學家錢臨照和工程力學家錢令希等6位院士及一大批成功的后裔,這一驚人的家族成就,毋庸置疑,得益于義莊文化中的自立、立人精神。
2.江南義莊的租佃模式及莊佃關系
范氏義莊的最大價值在于其獨立運行的制度和相當嚴密的組織,這兩者保證了義莊的公正性和運行穩定性,具有極高的影響力和向心力。
就義莊管理來說,義莊財產固定而獨立,義田為大家所捐,不歸任何人所有。義田請族內專人管理,這些人往往是宗族中誠實公正之人,地位高且有影響力,其他任何人不得干擾管理。義田不得由族人租種,也不買族人田地,以防徇私。義田出租的收入,主要用來救濟族內鰥寡孤獨老弱病殘,舉辦義學或者補助本族貧苦子弟讀書的學費,修理廟宇祠堂,祭祀祖宗等。義莊里的管理人按管理效果領取報酬,而其管理效果則由族內組織專人評估。族內任何人都有權告發管理人的不公行為,由公眾做出對錯的判斷。騙取不應得救濟的族內人會受到莊規嚴厲的處罰。正是在這種完善的組織機構、獨立的管理制度和嚴密的監督機制之下,范氏義莊成為史上運行最久的義莊,江南義莊才能進入良性循環之中。endprint
就義莊租賃來說,由于江南義莊土地不準族人耕種,所以,90%以上的田地都是對外姓出租的。在這種獨特的異宗族的莊佃關系中,義莊莊規非常嚴厲,佃農的租息必須年清年款,不得拖欠,一旦期滿未繳,便會加重租額,再者便呈官追究。另外,由于義田的租息事關全族的救助和福利,所以,莊主們有意將對佃戶的管理置于宗族集體力量之下,一旦某佃戶違規就會遭到整個宗族內地主的唾棄。當然,這種租賃制中也有一定的激勵機制,如佃戶提前繳租,義莊將給予優惠,如宜興陳氏義莊“田地租米限冬至前半個月內佃戶自行送到莊內,給以茶飯,每畝照例讓三升”(陳荷蓮《陳氏宗譜》卷三)。
三、江南義莊留下的文化遺產
江南義莊不僅對國家制度化慈善救濟有著重要的影響,更給江南子孫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1.奠定了發達的經濟基礎
江南義莊主要分布在蘇州、無錫、吳縣、吳江、常熟、武進等縣,到20世紀初時,僅蘇州的義莊就達64個,太湖東山一地就集中了10個義莊。無錫蕩口古鎮當年也是以義莊集聚出名,有華氏義莊、徐義莊、錢義莊、襄義莊等。江南各義莊的田產少則數百畝,多則數千畝,個別義莊的田產竟達萬畝以上。這種發達的農業經濟是日后江南地區商業和工業經濟的基礎。之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商品化開始出現,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經營式農業,無論對地主還是佃農都失去了足夠的吸引力,以莊佃租制為特征的農業開始衰亡,地主和無地者都涌入城鎮,地主依托從土地中積累起來的財富成為工商業資本家,而無地農民就成為他們的工人或店員,江南的工業經濟就這樣在一個良好的土壤中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
2.形成鄉村自治要素及村民自治習慣
江南義莊的創建人多為“鄉紳”群體,他們近似于民但又在民之上,近似于官但又不完全是官,他們能與官方保持聯系,但在鄉間體現著自我的價值,這種類似官民中介的特殊身份使他們自然承擔起救濟族人以延續宗族、同時又能替官府完成穩定人心的使命。如無錫蕩口的華氏義莊,救助生活,救助上學,救助婚嫁,甚至延伸到捐出墳地8.22畝以助窮苦族人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由于江南大地主人多地廣,力量強大,國家權力對江南義莊這種鄉紳社會模式滲透得不是非常明顯,這便給了這個地區宗族自治以極大的空間,培育了團體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經驗,形成了鄉村自治文化的傳統和習慣。正因為有了這一段發達的鄉村組織歷史,今天的江南才能率先出現帶領村民致富的鄉鎮企業家,出現類似于傳統鄉紳的吳仁寶,出現較為完善的自治組織華西村。鄉村精英帶領發展與權貴精英統領發展,這是華西與安徽小崗村之間最本質的差別。
3.孕育出現代商業契約精神
契約是當事人之間的法律。江南義莊的運行由義莊主出租義田和佃戶上繳租息的行為共同完成,這種莊佃分工合作的租佃經營模式,孕育出濃濃的現代商業契約精神。而義莊規定的義田不準族人耕種,帶來主佃之間幾乎都是非同宗的關系,那么,靠什么維系這種沒有血緣宗族只有供求利害的群體間關系、維護主佃雙方不同的利益和需求、而使義莊能正常運行?在諸如法律、合同這些正式契約沒有誕生之時,對莊規中的自由、平等和守信便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這便是后來的商業契約精神。在當時各家義莊莊規中都可見“義田與私產不同,私產供一家之用,租缺尚可別挪,若義田缺租,公用何從支給”這樣的宣傳,將佃戶交租行為納入道德情感范疇促其遵規守約。而義莊主對守約佃戶的獎勵則更體現了現代管理中的激勵機制,蕩口華氏義莊由于對提前繳租者額外讓收,故“各佃踴躍爭先”,市民階級的契約理念由此在江南鄉民中生成。
4.培育了人們視耕讀為合理生活方式的價值觀
江南義莊除了置公田以事族人稼穡,另一不可少的內容是辦義塾以育族人禮義,所以,義莊繁榮帶來江南的辦學成風,從而推動了本地區鄉村文化教育的進步,提高了鄉民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義莊所辦的小學也稱作義學、家塾、義塾,族內孩子免費入學,伙食以及紙墨筆硯書籍等均由義莊置辦,有的義塾里學優者還有獎學金。義塾主要教孩子識字習禮、熟讀經書,有時還教些農作和手工技能。無錫錢氏懷海義莊的“又新小學”除了錢穆的兄長錢摯做校長外,還另聘兩位老師,一文一理,教授經學、文字、算術、歷史、地理、格致、體操等科目。而清代蘇州府四大望族之一的彭氏義莊則規定:義學以讀書習禮為上,次則訓徒、學醫、務農,次則商賈、貿遷。科舉制興起后,江南各宗族義莊幾乎都有贊助和資助參加科舉考試費用的規定,有的宗族還為中榜的本族子弟發獎金,如彭氏義莊規定“鄉試助十千文,中式賀十千文,解元倍賀”等,以不斷升級的獎勵來鼓勵族人以功名報效宗族、提高宗族影響力。這種由義莊誕出的義學文化一方面帶來了江南“耕讀傳家”的風尚,另一方面提高了此地區鄉民的整體素質,帶來了江南的名人效應、溫文爾雅的人文關系以及科學和創新的能力。
總之,江南義莊現象在鄉村弱勢群體的救濟、鄉村文化教育的發展、鄉村社會風氣的改良、鄉民道德水準的提升、鄉村社會秩序的穩定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義莊既奠定了中國民間慈善事業的基礎,也是中國最原始的鄉村社會的保障機構,更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中國士大夫們所追求的“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儒家大同社會的理想。對蘇南來說,江南義莊文化作為文化遺產和資源深深影響著此地區日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作者系中共無錫市委黨校教授)
責任編輯:彭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