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丹
劉克明老師是我認識的歷史同行中最值得談起的人之一,而這個“之一”或許也可省略。他是江蘇省歷史教研員。這是個重要的工作,職能是組織和指導全省中學的歷史教學工作。在其工作層級還有眾多的市、縣、區教研員和數量更多的歷史教師,他則居于這個指導網絡的中心。
對他的本職工作,我了解不多,而對他的業余愛好至少是某方面的愛好,還是比較了解的。說起這個業余愛好,實則是他本職工作的延伸,脫不開歷史的門庭。他的這一愛好是踏訪古跡,在祖國眾多的歷史遺跡中尋覓傳統文化的血脈。他這樣尋尋覓覓踏訪的動力來自對祖國歷史文化深沉的愛。他在《尋古閑譚》一書中這樣說:“中國這么大,歷史這么悠久,總會或多或少留下些攝人心魄的印痕,引導筆者走入歷史的深處。這印痕里,有良將的丹心,有文臣的執著,有名家的書香,有戰場的悲歌,有仙人的傳奇,有祠廟的巍峨。”
對生活于這片土地的國人來說,了解祖國悠久歷史的方法有多種:最主要的是讀書,讀歷史古籍,也可讀后人寫的書;再者是觀賞可移動的文物,主要在博物館中進行;還有比較費力的是去實地考察,查訪各種以古建筑為主的歷史遺跡。克明老師最為愛好的是最后這種,訪古尋幽,如同顧炎武所說的“行萬里路”,這是與“讀萬卷書”一樣浩繁的勝業。實地考察比讀書要費力得多,其中有不少可以想見的辛苦。這在《尋古閑譚》中也有記述,他要去的地方,“絕大部分很荒僻,不是在僻靜的山間,就是在遙遠的山村,難走難找。許多時候,為了尋找一個細小的遺跡,筆者要花上一整天,原定計劃因此常常無法完成。花費的不僅是精力和體力,還有寶貴的時間,筆者的休息日基本上都是在尋訪中度過的。很多時候,為了趕時間,筆者常常餓著肚子跋山涉水。但不管多么辛苦,筆者始終堅守這樣一條編寫的原則:沒有經過實地考察并留下照片的地方不寫。考察途中,盡量不找導游講解,篤信一顆虔誠的心,便是自己最好的導游。唯有這樣,才不會人云亦云,才能寫出真情實感,并將實景照片奉獻給讀者。”
由上文的敘述可見,他為自己探訪歷史下了天大的愿力,虔敬地行走在路途,用探求的眼光凝視前人留下的點點印痕。不過,在尋訪途中他也獲得了無窮的歡悅。“尋蹤的感覺就像讀到一本好書,讓人割舍不下。尋蹤的體驗讓人覺得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幾行字句,而是能夠體驗和感知的。許多不起眼的遺跡,在筆者看來,就是一個奇景,就是一段生動歷史的再現。”“紙上得來終覺淺”,實物實景可以帶來真切的感受。當然這并非貶低文字,學習歷史本來就門徑多多,而且克明老師在踏訪前還做足了案頭功夫,將文字描述與實地考察有機結合,踐履著學者們所說的“二重證據”。
有著教育癖好的克明老師沒有將尋訪的歡悅滿足于自樂,而是下筆成文讓大家可以眾樂。繼前兩年他寫的《歷史尋蹤》問世后,最近他又寫了《尋古閑譚》,內容也有變化,增加了“閑話說仙事”一編,寫到嫦娥、八仙,雖是神話仙境,但附會在人間也有蹤跡,讀來趣味多多。盡管兩本書的內容有些變化,“但編寫的宗旨卻始終如一,即選擇那些重要但被人們日益忽視的歷史內容,選擇那些曾經興盛但逐漸消亡的歷史遺存,選擇那些最具中國傳統特色,但被悄悄淡忘的歷史經典”。書中有許多作者實拍的照片做插圖,圖文并茂,奉獻給讀者的是一本有看頭又養眼的讀物。現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出版圖書種類最多的國家,還有無數的電子讀物可供選擇,所以在當今讀書已是一件難以抉擇的事。盡管如此,我還是要向讀者推薦《尋古閑譚》,理由有幾點:首先,這是作者傾心撰著的一本好書;其次,書中內容有助于我們了解祖國的文化血脈;再次,從實際角度看也有用處,比如外出旅游,可以用它做高級的游覽指南;最后,該書還有打發時光(killing time,英文“殺時間”)的妙用,既能廣見識,也可自怡悅,長夜漫漫,與有的消遣比,讀克明老師的書應該更加有益。
上面說了些近乎廣告的話,文章結尾最好有些總結的文字。由克明老師的新作《尋古閑譚》可以得到幾點啟示:一是人一生最好能有點愛好。古人云:“不為無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的確如此,人若沒有愛好,生活就會少了情趣。二是愛好最好是有益的愛好,或對人類知識總量的增加有益,或對人世的和諧安康有益。三是愛好能與自己的工作有關則更好,這可使日常工作與業余生活渾然一體,人們也就會更熱愛自己的職業。克明老師的愛好與這幾點相符,故而我向大家推薦他的這種生活方式。
(作者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彭安玉endprint